查文庫>論文> 抗震鑑定建築論文

抗震鑑定建築論文

抗震鑑定建築論文

  1工程例項概況

  原建築竣工於1984年,按7度(0.15g)抗震設防,結構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依據《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第4.0.3條規定,改造後的結構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鑑於醫院實際需求及《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1.0.6條規定,該病房樓進行改造設計前需對原結構進行抗震鑑定,並確定其後續使用年限為40a。

  2建築現狀調查

  抗震鑑定前應進行建築現狀調查,包括蒐集勘察、施工及竣工驗收的相關原始資料;當資料不全時,應根據鑑定的需要進行補充實測。調查建築現狀與原始資料相符程度、施工質量和維護狀況。

  2.1原始資料調查

  該住院樓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竣工圖紙、竣工驗收資料等原始資料均較齊全。

  2.2外觀質量檢查

  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要檢查結構構件的裂縫及劣化程度等。經檢查個別框架柱及剪力牆表面存在蜂窩、麻面現象;少數框架樑存在梁底鋼筋鏽蝕現象;個別屋面板板底存在鹼蝕、露筋現象。結構構件未發現明顯開裂、較大變形等嚴重結構性損壞現象。

  2.3材料效能檢測

  建築結構的材料效能是結構安全的基本保證。本工程混凝土強度採用超聲-回彈綜合法對混凝土抗壓強度進行現場取樣檢測,檢測混凝土強度摘錄如表1所示。現場採用鋼筋探測儀對部分梁、板、柱、剪力牆的鋼筋配置、分佈及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基本符合原圖紙設計要求。

  3抗震鑑定

  3.1抗震鑑定原則

  本工程屬於B類建築,應進行兩級鑑定。

  (1)第一級鑑定對現有房屋的宏觀控制和構造鑑定為主進行綜合評價;

  (2)第二級鑑定:對現有房屋進行抗震驗算為主結合構造影響進行綜合評價。(1)和(2)同時滿足的建築評定為滿足抗震要求,可不進行加固處理;(1)滿足而主要抗側力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低於規定的95%、次要抗側力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低於規定的90%,可不進行加固處理;(1)不滿足而抗震承載力較高時,可透過構造影響係數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評定;(1)和(2)均不滿足要求時,應採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

  3.2抗震等級確定

  本工程使用功能為病房樓,根據《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第4.0.3條,二三級醫院的門診、醫技、住院用房,抗震設防類別應劃分為重點設防類(乙類)。依據現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第6.1.2條規定,本樓框架抗震等級為二級、剪力牆抗震等級為一級。依據現行《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1條規定,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剪力牆抗震等級為二級。改造工程的抗震設防目標及抗震設防水準,按照安全、經濟、合理的要求,結合其後續使用年限40年相協調,確定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剪力牆抗震等級為二級。

  3.3場地、地基和基礎

  查閱原地勘報告,本樓建造於對抗震有利的地段,場地類別為II類,其地基主要受力範圍內不存在軟弱土、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依據《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4.1條、4.2條規定,可不進行場地對建築影響的抗震鑑定,同時也可不進行地基基礎的抗震鑑定。

  3.4抗震措施鑑定(第一級鑑定)

  3.4.1結構高度

  本工程結構總高26.90m,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1.1條,7度框架-抗震牆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為120m的要求。

  3.4.2房屋的結構體系

  本工程為雙向多跨框架-抗震牆結構,結構佈置及框架樑、柱、剪力牆截面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2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本工程建築平面形狀為矩形,平面沒有區域性突出,立面沒有區域性縮排,均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2.1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樓層剛度大於其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3層總的'剛度降低小於50%,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2.1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首層個別框架柱軸壓比為0.98,不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2.1條框架-抗震牆柱(抗震等級三級)軸壓比≤0.95的要求。

  3.4.3混凝土強度等級

  本工程混凝土強度實測結果,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3條梁、柱、牆實際達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20要求。

  3.4.4框架樑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框架樑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大於2.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配筋量的比值不小於0.3;梁端箍筋實際加密區的長度大於梁截面高度的1.5倍,箍筋最小直徑為8mm,滿足要求。

  3.4.5框架柱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框架柱實際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框架中柱、邊柱和角柱均大於1.0%,滿足要求。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間距為100mm,箍筋直徑為φ8mm和φ10mm,滿足要求。柱加密區箍筋肢距不大於200mm,且每隔1根縱向鋼筋在2個方向均有箍筋約束,滿足要求。

  3.4.6框架節點核心區構造

  本工程框架節點核心區內箍筋最大間距為100mm,最小直徑為φ12mm,柱體積配箍率為1.6%~2.1%,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6條要求。

  3.4.7抗震牆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抗震牆牆板豎向、橫向分佈鋼筋的配筋率約為0.628%,均大於0.25%,最大間距為150mm,最小直徑φ12mm,滿足要求。抗震牆邊緣構件的配筋,縱向鋼筋配筋率為1.2%~2.0%,箍筋直徑均為φ10mm,間距均為100mm,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7條要求。

  3.4.8填充牆

  本工程砌體填充牆在平面和豎向佈置均勻對稱,滿足要求。砌體填充牆沿框架柱每隔500mm有2根φ6mm拉筋,拉筋伸入填充牆內長度700mm,滿足三四級框架不應小於牆長的1/5且不小於700mm的要求。牆長度大於5m時,牆頂部與梁設有拉結措施,滿足《建築抗震鑑定標準》第6.3.9條要求。

  3.5抗震承載力驗算(第二級鑑定)

  第二級鑑定是以抗震驗算為主,結合構造影響進行綜合評價。第二級鑑定可採用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法與《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方法進行抗震計算分析。本工程採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編制的《PKPM混凝土結構鑑定加固》軟體進行抗震承載力計算。在建立計算模型和選擇計算方法時採取瞭如下處理。

  1)在PKPM軟體計算中,依據原設計施工圖、本次改造建築圖,並結合現場調查結果,確定結構佈置及荷載分佈,建立計算空間計算模型

  2)抗震計算的有關引數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0.15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設計特徵週期值:0.30s;建築場地類別:II類;地面粗糙類別:C類;框架抗震等級:三級;剪力牆抗震等級:二級。

  3)樑柱節點重合部分,梁端簡化為剛域。

  4)考慮填充牆對於結構總體剛度的影響,計算時取週期折減係數為0.75。

  5)根據第一級鑑定結果,體系影響係數取0.95。經計算首層個別框架柱抗剪不滿足要求,首層、2層部分框架樑、板承載力不滿足要求,3層、5層改造為裝置機房位置樓板承載力不滿足要求。

  3.6抗震鑑定結論

  1)個別框架柱軸壓比不滿足要求;

  2)個別框架柱抗剪不滿足要求;

  3)部分框架樑承載力不滿足要求;

  4)部分樓板承載力不滿足要求。

  4抗震加固設計

  4.1框架柱加固

  軸壓比不足的框架柱採用加大截面法進行加固處理。該方法是在框架柱構件表面鑿毛和清潔處理後用鋼筋混凝土圍套,圍套內的縱向受力鋼筋由計算確定,並與原框架柱內縱向受力鋼筋共同工作。採用加大截面法不僅提高框架柱的承載力,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結構的剛度。加大截面的尺寸一般在100mm左右,採用混凝土加大截面,澆築時很難振搗密實,加固質量難以保證。本工程採用高強灌漿料代替混凝土,保證了混凝土的密實度。抗剪承載力不足的框架柱採用橫向貼上碳纖維的方法進行加固處理。框架柱貼上環向碳纖維箍,纏繞3圈且搭接長度應超過200mm。碳纖維箍外側抹厚度不小於25mm的高強度水泥砂漿,以滿足防火及防護要求。框架柱頂部及底部設定4mm厚鋼板封閉箍進行附加錨固。

  4.2混凝土梁加固

  混凝土梁採用型鋼加固法。此方法適用於不允許增大構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載力的混凝土結構加固。型鋼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構件四周包以型鋼,型鋼與被加固梁之間用聚合物砂漿或結構膠等方法黏結。型鋼表面抹厚度不小於25mm的高強度水泥砂漿(應加鋼絲網防裂)作防護層,具體做法

  4.3樓板加固

  樓板採用貼上碳纖維加固法。碳纖維複合材加固混凝土結構,主要是利用纖維抗拉的高強度、高彈性模量、高應變效能及利用改性環氧樹脂類膠結材料,使碳纖維與混凝土結構產生良好的黏結性,加固補強原結構受拉縱向鋼筋和受剪、抗扭箍筋的不足,從而提高結構抗彎、抗剪、抗扭承載力。該方法用高效能黏結劑將碳纖維布黏貼在樓板表面(纖維貼上方向應平行於構件的主受力方向),使兩者共同工作,提高樓板的抗彎承載力。為提高碳纖維布黏結加固耐久性,碳纖維表面採用壓結鋼片加射釘進行附加錨固,壓結鋼片長度宜為碳纖維布寬+60mm,射釘應不打穿碳纖維布。

  5結語

  1)抗震鑑定應根據結構形式、後續使用年限等因素,結合現場實測資料,採用逐級鑑定的方法,進行抗震效能分析。

  2)抗震加固應綜合分析建築整體情況、現場檢測結果、抗震鑑定結果,並結合建築物的現狀等,選擇經濟、合理、施工方便的加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