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小議太平天國運動對廣西米價的影響論文

小議太平天國運動對廣西米價的影響論文

小議太平天國運動對廣西米價的影響論文

  一、戰禍肆虐直接推動米價上漲

  廣西是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最先受到衝擊,戰爭使社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正如咸豐皇帝在其諭旨中感嘆道:“軍興以來,已越兩年,逆匪自粵而楚,攻陷州郡,蹂躪地方,吾民顛沛流離,深甚憫惻。” 戰爭使得百姓家園被毀,顛沛流離,無法正常的進行生產生活,農業自然無法很好的經營,米穀產量必然下降,供求必然失衡,從而使得米價上漲。 戰爭給社會生產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使得農業生產與商品市場無法正常的運轉,直接導致了米價及其它物價的上漲。除了戰爭直接破壞以外,還有一些戰爭附帶因素也會促使米價上漲,比如戰爭時期雙方大量的`軍隊成為消費者,在供求上會發生突變,導致供不應求, 如咸豐元年(1851)“署廣西巡撫周天爵奏請設局收捐米石,以裕軍儲。從之。” 這樣市場上有限的米穀由於官方的大量採購,供求平衡度必然遭到破壞,而導致米價上漲。有時兵米不足還會從倉儲之中支取,如“咸豐三年(1853),撥廣西常平倉谷支放兵米。” 不僅如此,戰爭使得社會機制無法正常運轉,自然倉儲機制亦是無法展開。“自軍興以來,各省倉谷大多空虛” ,或者遭到破壞。正如1874年劉長佑奏:“咸豐初年以來,廣西除桂林、鎮安兩府,鬱林一州,白色、博白二廳、縣外,其餘府州廳縣皆相繼陷落,署衙、倉、獄盡毀。現欲修復者文、武衙署293 處,倉、獄85 處,需銀20 萬兩。”

  二、戰爭耗費鉅額軍費

  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從各省調集了大量軍隊,浩費巨繁。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軍費,即白銀驟然間湧入廣西地區,勢必會造成銀錢比例失調。筆者對《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和《文宗顯皇帝實錄》中所記載的1851 年1 月至1852 年6 月中央政府及各省解往廣西的軍費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經過統計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解往廣西的軍費約有1002。41 萬兩白銀之巨。對此1851 年4 月初6 咸豐皇帝在諭旨中也曾抱怨道:“該省節次請調官兵,不下一萬數千,兩次由戶部撥餉一百八十萬,昨日又特撥內帑一百萬,是添兵增餉,不為不多。” 據王慶雲記載, 道光三十年至咸豐二年 ( 1850—1852 年 ) 間, 各省例外用款總計銀2258 萬餘兩, 其中除南河耗去 450 萬兩外, 有 1808 萬兩用於軍需開支, 佔例外用款總數的 80% ,其中大部分是用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了。 另據《石渠餘紀》卷三記載“至咸豐二年止,戶部撥給廣西軍需銀共1124。7 萬兩”。 為了鎮壓起義,清政府動用了全國的財力,對此咸豐三年(1853)戶部上奏:“自廣西用兵以來,奏撥軍餉及各省截留籌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萬餘兩。各省地丁、鹽課,以及關稅捐輸無不日行支絀。現在庫銀正項待支銀,僅存二十二萬七千餘兩。” 經過統計和史料記載的資料分析,在太平天國起義早期活動於廣西期間所投入到廣西的軍費不低於1000 萬兩白銀。

  三、鉅額軍費形成通貨膨脹促使米價上漲

  1851 至1852 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境內如火如荼的發展,清廷為了鎮壓起義,先後撥發了約“1000 萬兩白銀”的軍費,最終流入了戰區,流入了市場。首先,“1000 萬兩”這一個資料究竟是怎麼一個概念呢?它相當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廣西全省財政818035 兩白銀 的12。25 倍,光緒中期廣西全省財政130 萬兩白銀 的7。7 倍,而這些軍費最終大多流入了戰區及其周邊地區。鉅額軍費的湧入使得廣西地區白銀貶值物價上漲,對此咸豐元年(1851)十一月二十六日戶部上奏:“廣西軍用浩繁,銀賤錢貴,靡費愈多,湖南、廣東、雲貴皆與該省接壤,應由各鄰省附近府分籌錢文至粵,以平市價而裕軍餉……” 從這一份奏摺中我們可以看出,因為“廣西軍用浩繁”,白銀的購買力下降而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促使了物價的上漲。

  透過對上表的觀察,如果以1850 年的購買指數為1,則1851年為0。985,1852 年為0。886,很顯然白銀的購買力下降了,到1853年才恢復。即意味著1851 至1853 年間米價出現了上漲的情況,即米價每石約上漲了0。15 兩,至1853 年才回落。米穀價格上漲出現了大批饑民。以致戰爭中,饑民蟻附。戰爭的規模也就相應的擴大,戰禍的肆虐更會直接推動米價的上漲。

  總之,太平天國起義後,戰爭的爆發不僅是戰火對社會生產破壞而致使米價上漲,雙方耗費的鉅額軍費又形成了區域性的通貨膨脹,從而導致了米價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