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專案管理的資訊化研究論文
1 專案管理資訊化的優點
1.1 加強了資訊的共享
利用計算機資訊化處理資訊,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料與資訊的共享。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經過系統的認證,任何部門的管理人員都可以從區域網的伺服器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不僅節省時間,還減少了溝通中可能出現的摩擦。除此之外,共享資訊能夠使得各部門工作透明化,將最新的工作狀態呈現出來。
1.2 加快了資訊的傳遞
機械設計製造過程中,各個部門的管理者能夠透過網路瞭解到工作進展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能夠及時地將指令傳達到機械設計人員以及相關部門。這樣一來,整個企業內部的溝通變得更加快捷、便利,提高了各部門的工作效率,減少了以往資訊傳遞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錯漏和失真。
1.3 方便了資訊的獲得
計算機資訊化網路技術能夠長時間的將資訊保留下來,真正克服了時間與空間對資訊保留的缺點。除此之外,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還有利於快速尋找所需要的資訊,減少工作人員挑選有用資訊時所浪費掉的時間。
2 管理資訊化的要求與設計
2.1 管理資訊化的要求
2.1.1 網路化。計算機技術的種種優點,只有在網路的配合下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若是沒有網路的連線,資訊化就難以實現。
2.1.2 業務化。在利用計算機技術的時候,必須要根據自己的行業以及領域來對軟體進行選擇,不能盲目地使用與本公司業務管理不符合的軟體,同時管理系統與模式也要互相符合。
2.1.3 規範化。在進行業務管理的時候,需要用專業的用語以及業務管理流程繼續規範化設計。
2.2 專案管理資訊化的設計
2.2.1 決策系統分析。在進行決策系統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以管理者的決策為依據。首先是將基層到高層管理的所有工作只能進行錄入識別。其次是要規劃專案管理系統所支援的決策範圍,從決策的內容、時間、跨度,到具體到什麼部門、什麼人來負責,甚至是細化到個人都要做出明確的規劃,否則的話,整個決策系統必然會出現錯誤。
2.2.2 資訊需求分析。不同的管理者所做出的決策是不同的,因此在專案管理過程中,管理系統的設計應當可以適應不同職位管理者的使用需求,能夠提供給決策者所需要的確切資訊。
2.2.3 資訊處理設計。在這一階段,軟體設計人員和機械專案管理人員共同研究和設計一個收集、存貯、處理、查詢資訊的實際系統,包括資料的來源和型別、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存貯及查詢等,同時對於系統軟硬體的需求也可以確定。以上工作已基本完成了一個專案管理的資訊化設計,根據機械設計製造管理的特殊性,還可以新增一些個性化的設計。
2.2.4 決策整合。在設計好所有管理者的職能範圍以及需求之後,由於工作的需要可能會出現很多相互重疊的需求資訊,因此設計的時候要予以確定。在機械設計過程中,質量監督人員可能與機械工程設計人員都十分關心工程的進展,但是兩者之間的著重點是不同的,這就要求設計讓系統儘可能少r 重複資訊。
3 機械設計專案管理系統資訊化設計例項
本文以機械設計專案管理的資訊化為依託,實驗研究PDM中的專案管理系統。
將工作流技術與專案管理進行整合以增強專案任務執行和專案狀態變更的流程性;透過關聯文件、更新任務進度和任務通知功能增強專案資訊流動性;透過提出一種任務進度演算法降低人工直接修改進度導致的誤差:透過專案跟蹤功能和改專案狀態功能增強對專案的控制力。
將工作流技術應用於專案任務執行中增強任務執行的流程性;採用工作流技術對專案流程進行建模,透過控制專案狀態的變更和了解專案任務進度增強專案控制力;透過採用使用者——角色——許可權模型實現對於系統使用者的訪問的控制。透過提出一種任務進度演算法改善人工直接修改專案進度導致的誤差以及增強任務進度的實時更新性,利於任務執行。
3.1 工作流技術在專案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3.1.1 工作流與專案任務的整合模式。從工作流與專案管理的應用範圍規則可以看出來,以檔案為紐帶,將專案任務與工作流進行整合是專案與工作流管理的整合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步:(1)目標分解。機械設計專案複雜多樣,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需要由多個專案小組來對機械設計製造專案進行分解承擔,從而將實際工作任務具體到個人身上,最後由個人承擔實現的任務。這樣一來專案目標的實現就有賴於各個分解專案的完成情況,專案的進度也可以在任務的進度以及執行過程中反映出來。(2)配置流程。文件是機械設計專案的執行過程中的主要依託,專案設計的執行過程也是從文件中反映出來的,因此機械製造企業要利用工作流技術配置來設計符合自身企業發展情況的文件流程,這個是需要分析企業中各種文件管理流程的。(3)過程執行。專案任務在執行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文件,當文件與專案任務進行關聯時,這些文件會被檢入到PDM中,同時也處於PDM中所配置的一個工作流狀態中,這時文件會成為專案任務的載體。文件的狀態會被各種活動所驅動,當文件狀態發生更改時則代表了一部分專案工作被完成。文件狀態更改的相關資訊會被記錄到資料庫中,以便對檔案狀態更改過程資訊進行彙總、分類、查詢,為以後對工作流的最佳化提供依據。
3.1.2 工作流與專案流程的整合模式。根據機械製造專案執行以及工作流技術特點需要遵循以下三點規則:(1)在機械產品專案執行的過程中,可以劃分出多個執行階段,而各個階段都有可以對應的子專案,這樣一來本階段的專案狀態執行進度就能夠從各個子專案的進度中反映出來。需要注意,多個執行階段的劃分是以執行流程為依據的。(2)專案狀態的時間有自動變換以及人工更改兩種更改方法,但是在進行人工更改的時候,需要滿足專案狀態與對應的子專案百分之百完成的情況。(3)專案任務的集合就是子專案任務,所有子專案中的人物都被包含其中,而工作流的集合就是企業配置的集中流程。具體的專案工作需要子專案任務與工作流聯合來進行執行,工作流與子專案任務可以是多對多,因為在專案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有產生的多種文件對應多種流程的情況出現。
3.1.3 專案狀態與工作流進行整合的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六步:(1)分解專案狀態。為了確定各個狀態之間發生變更的先決條件,需要劃分多個狀態,專案的劃分需要從宏觀上來進行,它是根據機械企業本身的專案執行特點以及專案管理的週期來決定的.。(2)劃分子專案。在進行多個連續子專案劃分的時候,需要保證專案狀態內的所有任務都能夠在此反映出來,這也是在宏觀狀態下進行的。(3)對子專案進行任務劃分。子專案的任務樹結構是透過專案執行狀態的更改來對子專案進行劃分而形成的,專案宏觀狀態的進展程度以及子專案的進度都是透過子專案的任務進度完成情況來顯示的。(4)依據本章3.1.1的工作流與專案任務的整合模式,執行具體的專案任務。(5)狀態變更。當一個子專案的進度到達100%時,依據“變更n”中設定的變更方式進行人為或者自動的狀態變更。當需要人為變更時,通知有許可權的人員進行更改專案狀態的操作。當變更完成之後,系統會自動的通知下一個狀態的負責人進行任務劃分等操作。(6)完成專案。透過一系列的狀態變更過程之後,當專案完成最後一個狀態時,會通知到專案組成員“專案完成”,從而結束專案。
3.2 專案管理系統中使用者訪問控制技術
3.2.1 使用者訪問控制模型。訪問許可權三元素是由許可權、使用者以及角色構成的,為了控制客體對於主體的訪問過程,需要將角色元素加入到傳統的訪問控制模型中,這是基於角色的訪問控制,能夠將使用者與角色、角色與許可權關聯起來。
為了簡化系統對於使用者訪問的控制,可以將角色與使用者繫結起來,使用者的許可權透過使用者角色來確定,最後指定的工作就是透過角色的轉變來完成操作介面、功能以及系統許可權來獲取的。
專案管理許可權以及PDM其他全行是PDM系統許可權中的兩大分類。使用者——角色的約束集合中包含了以下四點規則:(1)使用者可以擁有多個角色:單個使用者在同一個專案組中只能擁有一個角色,在多個專案組中可以擁有多個角色。(2)多角色互斥檢測:使用者的ID會被相同部門以及專案組記錄下來,若是遇到已經存在的使用者ID,經過查詢部門與專案組就會不再進行重複新增。(3)角色時效性:使用者專案組具有專案週期的時效性。(4)使用者角色分配時需要經過部門經理審批。
使用者對映以及啟用角色對應的許可權子集過程就是會話,而以TCP的查詢操作方式為基礎的是客戶端與伺服器的會話,伺服器會接到客戶端透過賬號以及口令發來的會話請求。若是驗證的賬號以及口令成功的話,客戶端會收到伺服器上發來的用於標識使用者的唯一UID,並且伺服器上會建立起一個會話。當伺服器收到客戶端傳送來的訊息時,伺服器會對操作型別、內容以及使用者UID等訊息結構進行分析,並查詢使用者的許可權。之後,是否進行查詢執行是根據使用者許可權來確定的,如果確定執行操作,那麼在執行之後會將結果反饋到客戶端,當所有的操作完成之後,客戶端會發送一個登出的訊息,從而本次會話就結束了。由此可以看出,通訊過程就是客戶端與伺服器端的會話過程。本文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所以採用了ICE技術對通訊介面進行封裝,實現了通訊的靈活設計、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最終實現一個健壯的專案管理系統通訊模組。
3.2.2 使用者的專案管理許可權和PDM其他許可權。專案管理系統中的基礎就是使用者許可權的管理,為了保護資料,規範使用者的操作,可以對使用者許可權進行合理規劃,還可以反映出企業良好的管理體系。使用者許可權機制的構件,不僅能夠在矩陣性組織結構下實現管理使用者許可權,還能夠協調PDM其他許可權與專案管理許可權之間的關係。專案管理系統許可權的設定,需要根據本文中設定的使用者許可權規則來進行劃分,其中還包括對專案組成員許可權的劃分。專案管理與PDM其他許可權之間的衝突,是透過對等級的設定來解決的,這也是本文中解決衝突的方式:(1)當專案管理介面中有使用者在操作的時候,PDM其他子系統的許可權等級會低於專案管理許可權的等級。如果PDM其他許可權被使用者操作超越的時候,使用者此許可權將會被專案管理臨時賦予臨時操作。如果使用者操作發生了問題,或者操作結束的時候,使用者PDM的其他許可權會被專案管理收回,這樣能夠有效地協調平衡二者之間的許可權關係。(2)如果PDM其他子系統中有使用者進行操作的時候,資料夾ID或者檔案ID將會被自動關聯操作,用以對使用者資料結構的完善。如果使用者操作超越專案管理許可權時則無異常發出,系統將操作過程資訊記錄下來並傳遞給專案經理。
透過使用者資料結構實現專案管理許可權與PDM其他子系統許可權協調。PDM系統中存在一個使用者資料結構,當用戶登入到PDM系統中時,只讀取PDM資料庫中的許可權,而忽略專案管理的許可權,從而直接依據許可權進行操作,同時透過系統設定的觸發器實現操作資訊的傳遞與更新。在專案管理中存在一個以IEdmUser為父結構的使用者資料結構,當在專案管理中進行與PDM相關的操作時,會首先判斷專案管理的許可權,再透過IEdmUser提供的HasSysRight方法進行二次判斷。如果許可權衝突,則在專案管理中記錄此使用者的PDM其他子系統許可權,同時更改PDM中的使用者許可權。當操作完成時,透過資料庫觸發器將PDM其他子系統許可權還原回去。透過對基於角色的使用者許可權的劃分與設定,可以有效管理使用者並控制專案管理許可權之間的衝突與PDM其他子系統許可權。
4 結語
現階段,我國機械設計專案管理的資訊化建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取得成效。對於現階段機械企業來說,更多的是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管理現狀。從企業自身的設計需求以及業務需求出發,選擇國內外適合自己管理狀況的資訊化管理軟體,然後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適當的應用系統作為機械設計專案管理資訊化建設的突破口,從而循序漸進地走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現代管理資訊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