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程物料管理及最佳化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與進步,我國的機電工程行業發展迅速,相關機電工程企業的管理者對機電工程物料的管理也越來越重視。本文對BIM視角下的機工程物料的管理制度進行簡單分析,對其管理制度的最佳化進行探究。
關鍵詞:BIM技術;機電工程物料管理;最佳化研究
BIM技術是BuildingInformationManagemet的縮寫,被稱之為建築資訊模型技術。這項技術的使用領域在建築學以及土木工程中居多。筆者在BIM技術的視角下,對機電工程物料管理的最佳化策略進行簡單的探究,並對其最佳化策略的可行性以及科學性進行簡略的分析。
1BIM概述
BIM是一種專業術語,是建築資訊模型的縮寫,在許多的領域中都有應用,但是最主要的應用領域還是建築業,透過這個軟體所處理出來的影象擁有許多的特點,這是其他軟體應用所不能比擬。BIM透過運用一種嶄新的技術創造出的軟體,它在建築的設計等方面融合3D等尖端技術,將建築的許多資料資料都能夠透過其模型展示出來。這種嶄新的模型展示方法在建築業中產生了難以想象的影響,它給許多軟體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對其相關的子軟體的開發也提供了許多助益[1]。
2BIM作用於機電安裝產生的影響
2.1管道之間的碰撞檢驗
管道之間的碰撞檢驗是指在大的工程在進行相應的工作前,找出其中的與事先商議不符的部分,以及一些不同的技術和行業之間產生的摩擦和對抗。因為這些影響看似很小,實則對實際的工程實施具有難以想象的影響,找出這些摩擦部分是保持正施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所以往往在安裝的.過程中的碰撞檢驗主要是硬碰撞。在機電的實際安裝的過程中,很多的碰撞都不是由專業不同以及技術的差異而產生,大部分的碰撞的產生都是由於管道間的構造和大小等許多因素導致。這種硬性的碰撞透過BIM的應用很容易被檢測出來,透過檢驗的結果來了解機電安裝過程中的結構設計,再對現有的結構狀況進行相應的修正,使得其結構的狀況可以達到最合適的狀態。很多的實際狀況中都能夠體現出BIM應用帶來的巨大效益,如果在透過BIM碰撞檢測後發現一些管道的位置與消防管道等公共設施發生衝突,在施工中就可以針對避開消防管道進行相應的施工,防止在工程進行的中途更改施工流程,使得施工的效率極大地提升[2]。
2.2BIM應用於管線設計
若是機電安裝工程的專案越龐大,其中所需安裝的東西也就越多,施工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然而透過BIM技術的應用,可以對機電所有管線的構造進行重新的配置,透過合理的配置管線的位置,使得具體的施工過程中更加容易,施工人員不必再為繁複的安裝線路所苦惱。在施工開始之前,相關的深化設計人員對圖紙的可行性適時進行研究時,可以運用BIM軟體的應用實現相應的多維模型的建立;然後再按照各項指標和規劃,並且結合之前的碰撞檢驗,將檢驗以及研究的成果記錄下來形成報告;再根據報告的記錄對於機電安裝的整體設計佈局進行重新規劃,產生一個BIM模型設計下的管線的合理佈局;最後對具體的佈局進行合適的步驟規劃,使得新形成的機電安裝步驟更符合施工的合理程度,讓施工的進行更加順利,不用面對由於設計方面產生的施工難題。
3BIM在實際機電安裝專案管理中的應用
BIM在具體建造相應的模型的過程中,很多構建模型的結構等都會被賦值,這些數值使得產生的模型具有很大的計算量。而在模型構建結束後,系統還會自動對模型中的許多引數進行相應的統計,使得工程前期的計算週期明顯降低,使工程中的相關人員能夠儘快得到預算的結果,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良好的鋪墊。同時BIM的資料模型還可以對一些引數的提取進行呼叫,以滿足不同人對於資料結構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施工過程中,透過BIM的演算,可以瞭解到工程的每一個流程對哪一方面的資源有所需求,針對各個流程對資源的需求來提供相應的資源,使得資源的提供更具有靈活性,而且資源的購入和賣出也能提前掌握市場行情。以前機電裝置的施工都是通過幾代人的不斷摸索所總結出來的經驗進行,對具體的工程標準也沒有具體的要求,不能夠做到精確安裝。但是BIM模型的具體應用解決了這方面的困擾,將各種資料經過嚴密的計算得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或者施工標準,使得機電的安裝更加現代化和科技化,對施工管理也產生了極大的益處[3]。
4結束語
BIM模型是目前世界先進的模型處理手段,其所具備的功能對機電工程的管理最佳化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透過目前的BIM模型的運用就能夠完成機電安裝、機電處理等過程的最佳化,但是BIM的發展潛力還是十分巨大,它是未來建築模型產業的核心。
參考文獻:
[1]黃琛.基於BIM的建築電氣安裝工程物料管理探討[J].工程經濟,2017,27(11):17-21.
[2]周永傑,於津蘋,高平.BIM視角下的機電工程物料管理最佳化分析[J].專案管理技術,2016,14(10):61-68.
[3]高震,王健,蔣崇達,等.基於BIM技術的專案管理系統平臺構建與應用研究[J].安徽建築,2016,23(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