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雲南文化產業發展探析論文

雲南文化產業發展探析論文

雲南文化產業發展探析論文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的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作為多民族省份的雲南,民族文化建設也一步步向縱深方向發展。雲南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方面存在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健全和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雲南民族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是文化市場主體為了滿足大眾文化消費供應商品或服務的營利性組織及其行為,以營利為目的,如圖書、藝術演出、旅遊等。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等門類,它涵蓋了生產、營銷、消費的各個環節,是現代經濟形態的存在方式之一,在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為國民經濟發展創造物質財富。

  雲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1996年雲南省委第一次提出了“讓雲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努力把雲南建設成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大省”。2003年雲南文化產業真正起步,提出“要像當年抓菸草、抓旅遊一樣抓好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培育成雲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這一年被稱為“統一思想年”。2004年雲南利用市場規律,推動文藝作品走向市場,代表性的作品《雲南映象》為世界所矚目。2005年是文化產業發展年,出臺優惠文化企業的政策,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將文化產業納入“綠色GDP”統計範疇。2006年據省統計局資料資料顯示,文化產業支柱地位初步確立,成為雲南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至2012年,“納西古樂”、“麗水金沙”、“印象麗江”等品牌迅猛發展,整個文化產業佔GDP比重超6%。2016年《雲南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出臺。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發展,雲南已形成了以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文化娛樂業、民族民間工藝製品、演出演藝業、文化旅遊業等重點文化產業門類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雲南模式”。

  雲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雲南與緬甸、寮國、越南三國交界,毗鄰泰國、印度,是我國對東南亞開放的前沿陣地,具備與周邊國家發展經濟、文化、科技、貿易交往的外部環境條件,這為發展雲南的文化產業提供了地緣優勢。

  雲南地理環境複雜,氣候條件多樣,景觀型別豐富而奇特,如既有適應氣溫高達40度左右的植物、珍稀動物,又有海拔4000米以上,北半球緯度最低卻終年積雪的雪山群、冰川,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等。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在省內的26個少數民族佔雲南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個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藝術、風俗、節祭等,構成了雲南特有的人文景觀,成為雲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有力的依託和動力。

  雲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投資渠道單一,資金、人才匱乏

  由於受到經濟基礎、技術力量,交通和人才儲備等資源條件的限制, 資金和人才的匱乏成為雲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且投資渠道單一,未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現在已經集團化的產業如旅遊、出版、報業、廣播電視等大都是政府投資控制的文化產業。

  (2)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偏低

  文化產業經營單位數量雖多,但多數為小型企業,規模小,實力弱,資源分散,其市場能力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和需要。

  (3)產業結構失衡,缺乏創新性

  娛樂產業在文化產業中比重過大,新增的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業等薄弱,雲南省的`資訊科技產業發展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科技含量的開發和利用明顯不足,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形態單一、守舊,大大降低了文化產業自身的影響力和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發展雲南文化產業的建議

  (1)整合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雲南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如歷史古蹟、民俗等,故應從實際出發,分析資源狀況、明確產品定位、產品差異化、營銷策略,把資源優勢透過資源整合、再加工轉化為產品和產業優勢,實現其經濟價值。同時透過藉助旅遊平臺,拓展市場空間。

  (2)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之路,構建文化企業群

  組建雲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集團, 形成以產業集團為骨幹,各類中小型文化企業共同發展的文化企業群,關鍵是要最佳化資源配置,打破文化企業的部門、地區的分割,根據市場需求,按行業組建文化產業集團,從而解決雲南文化企業散、小、弱等問題,推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科技、金融的融合發展,利用旅遊業帶動其他行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3)建立多渠道投融資體制和籌資機制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運作”的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擴大投融資渠道,加快多元化發展,走資本運作之路,用市場的手段來主導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動、分配、交換等。

  (4)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完善文化市場體系

  用經濟調控手段引導文化產業的發展。除完善政策法規, 健全產業政策的行政手段外,政府可以透過減免稅收或適當增加投入等經濟手段,來推動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文化產業,形成稅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性政策激勵機制。

  各級政府角色應從文化“管理者”轉向文化“服務者”,為文化單位提供註冊、年檢、監督等服務和管理,推動文化商品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提供各種文化人才創新的平臺,搭建資訊交流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各種文化市場資訊,協調文化活動的場地、設施、技術、交通等問題,為文化企業提供完善的服務。

  [1] 尹欣,楊福泉.雲南文化發展藍皮書[M].雲南大學出版社,2013-2014.

  [2] 陳瑛,常志文,李豔.雲南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互動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

  [3] 楊文華,納夏.雲南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J].雲南社會科學,2015.

  [4] 閆自松.新媒體時代對雲南旅遊文化產業的影響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

  [5] 趙亮,朱啟才.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