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近況及改革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近況及改革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近況及改革論文

  1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主要問題的思考

  (1)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髙校體育教學仍舊未能擺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桎梏,對體育教學模式和體系的僅化性執行,使學生真實的課堂感受難以被重視,大學生作為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的主體,在這種條條框框中難以張揚個性,導致他們對大學體育課常採取消極參與的態度,甚至有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產生了厭惡心理,嚴重阻礙了終身體育教育觀在青年學生中的形成。

  (2)體育教學理論完備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目前,某些高校為了凸顯其自身體育教學的實力,在教學的內容選擇上往往追求“大而全”,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這就使得體育課脫離了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使得很多學生只能疲於應付,無法發揮運動自主性。由於缺乏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系統的知識,使得高校體育只注重實踐操作教學,學生對體育的本質和價值作用認知較為膚淺,衛生保健知識和運動保護意識淡薄,這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大學生科學地安排體育鍛煉和形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此外,教學內容侷限性大、豐富性差。當前大部分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與開發,以及對娛樂性、藝術性強的體育專案缺乏重視,使得大部分髙校的體育教學常年換湯不換藥,總是西方主流的球類運動和幾項田徑運動,即便部分學校開設有民族傳統體育專案,也大都以武術套路為主,像中國式摔跤、舞龍舞獅、搖旱船、跳竹竿、霸王鞭、跳銅鼓、拔河、鞦韆、風箏、打陀螺等具有濃厚中國文化氣息的體育運動專案,因場地、器材和師資的限制遲遲沒有開展,反過來又致使主管領導長期不予重視,如此形成了惡性迴圈,使得這些專案慢慢銷聲匿跡。內容單一化的體育課,已經無法適應多元社會下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因而體育教學模式的跨越性改革勢在必行。

  2我國體育教學模式未來發展趨向的探討

  以上諸多問題必須引起體育教育領域的廣泛重視,並對未來我國體育發展的模式進行更加廣泛和深人的探討和思考。透過對我國體育教學現狀的分析和黨中央、教育部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筆者對未來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趨向做了一些思考。

  (1)注重“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思想相結合,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體育綜合素質。

  當今社會時刻處於變革之中,資訊科技和高度工業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身體健康狀況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體育教育作為大教育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人們的身體狀態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重大責任,同時健康的體魄和積極的心態緊密相連,在“身心合一觀”下的體育,同時也被賦予了培養良好心理狀態的另一層內涵。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浪潮當中,高校體育的素質教育理念應真正紮根於“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結合,這是未來整個體育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當中,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首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育綜合素質,首要的就是從改變髙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基本理念、方法、內容和評價體系方面人手,在思想上根本解構過去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創新可以使一個人更容易適應這個高速變化的世界,體育綜合素質的核心就是創新能力,就是不斷自我更新的身體活力,而昂揚的生命活力是激發創新的原動力,因此“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結合的本質就是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2)促進體育教學目標多元化發展。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全球化的擴張,社會多元化和文化豐富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因此,髙校體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導思想多元化也是未來大學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向,體育教學模式、目標和評價體系也應與之相適應。體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也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的內容體系,而且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體育觀、合理的體育運動方法和實踐與內容統一的體系。透過體育鍛煉,不僅強健了肌體,同時也增強了大學生的心理耐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交際融洽度,使大學生真正在德、智、體、美等身心一體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綜合發展。因而,體育教學應按照人的整體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全、適應性強的社會人。

  (3)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性的教學,建立更加“平等”的師生關係和生生“合作”關係。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灌輸的狀態,教師就應當把自己主導者的角色徹底轉化為建設者的角色。建設者的實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學生是教學的真正主體,教學的一切程式都應圍繞“學生主體特色”展開,充分滿足學生個體需要,蕁重學生個體選擇m。作為建設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建設一種方法,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主制定目標和自主評價,其前提就是在教學模式中實現師生關係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對話和合作夥伴的關係。只有實現了這個質的變革,“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來,民主、和諧和寬鬆的創新氛圍才能夠得以凸顯,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顯。如此,大學生能夠大膽地發揮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進行創新實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生生合作”,透過學生之間的互動,達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合作的和諧狀態。

  (4)實現教學評價體系的民主化和多元化,注重綜合評價方式的構建。

  綜合評價方式可以從多種維度施行,在評價體育教學效果時,第一維度就是生理維度,以學生生理指標的提升為評價方式,透過體能評價測試和技能評價測試進行檢測;第二維是心理維度,可以以學生對體育的熱愛程度為評價標準,按照心理學量表計量方式進行檢測;第三維度為社會交往維度,可以使用社會學計量方法對大學生的體育群體適應度、群體適應情況、團隊適應情況、師生關係進行評價。綜合評價體系可以作為未來促進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手段,逐漸建立“形成”、“診斷”和“改進”的體育教學模式,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機地統一起來,評價的內容由單純的對學生的評價轉變為學生教師的雙向評價,由單純以評價學生的體育技能為主轉變為對學生德、智、體、心等“全方位”的評價[4]。

  (5)在以上4點基礎之上,大力鼓勵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在師生和生生合作中挖掘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專案。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譬如資料不足、相關人才缺乏、器材不足等現象,但是,透過創新和對周圍器材的合理利用和轉化,逐步豐富和建立獨具學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此外,還可以透過購買光碟資料、聘請民間教師和跨地區邀請教師等方式,學習和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豐富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真正實現髙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多元化。

  3結語

  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濃縮化和可操作化的體現,是體育教學在實踐環節中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體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中間樞紐[5]。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因此應當從根本上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注重“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思想相結合,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建立更加“平等”的師生關係和生生“合作”關係,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體育綜合素質,注重促進體育教學目標多元化發展、實現教學評價體系的民主化和多元化,注重綜合評價方式的構建、大力鼓勵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構建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課程。在此基礎上探討未來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可以為未來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