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議心理教育論文

淺議心理教育論文

淺議心理教育論文

  人的素質按縱向劃分,可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藝術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而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有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卻唯獨缺失了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

  有關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教育,但其內涵遠非如此。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採用一定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進而開發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諧健全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心理教育的外延,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內容。從心理角度講,心理教育是心理狀態、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綜合;從個體發展角度講,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接納、自我調節)和社會適應因素(即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如學習心理、競爭心理、人際心理、角色心理、責任心理、事業心理等)。

  心理教育的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教育者要傳授個體發展的以上四方面的心理知識,使受教育者建立關注自身心理的意識,學習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二要開展一定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訓練,透過受教育者的親身體驗、反省和練習,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水平,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以促進自我開發潛能;三要傳授給受教育者自我心理調節和保健的方法,以使其能獨立自主地積極預防和應對各種心理問題。

  綜上,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標是提高心理素質,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最終目標是要開發自身心理潛能,促進人格健全和諧發展。因此,心理教育的性質是發展性的、積極性的教育,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但卻不僅僅停留在心理健康的維護水平上,而是著眼於受教育者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的最佳化與發展目標。

  1實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內容和任務。學校教育中,心理教育應作為一種普及教育,而且應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智體美勞各育的中介和基礎。

  1.1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是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基礎

  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道德的、審美的、體力的修養就不可想象。學生德智體美勞諸種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其心理素質為基礎和中介,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制約,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發展為前提。

  德育是道德知情意行的教育,必然以積極的心理品質為基礎和條件,正如古人云:正人須正心,心不正則行不端。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還是直接影響其學習質量的主要因素,較高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品質,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加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等學校智育工作具有不可忽視的基礎性作用。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本身就是個體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基礎和條件,而美育則是在個體良好心理品質基礎上的創造與昇華。同理,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和成果也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心理品質作基礎和推動力。

  1.2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國人心理素質的現狀十分嚴峻。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變革,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價值觀念的多元,社會競爭的激烈,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家庭“四二一”結構的變化,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狀況依舊我行我素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們承受著來自學習、就業、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壓,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心理防禦能力、心理關注意識以及心理調節能力等都比較低,尤其是我們的學生。他們沒有關注自己心理素質發展的意識,不能自知,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的不足不能泰然處之,不能接受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對自己心理方面的問題不能自助,消極被動地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社會適應能力差。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的培養和提高更是隻能附著於各個學科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隱形薰陶與感染中。由於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得不到重視,造成了如今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低下,個性心理品質不良,甚至出現了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厭學、逃學、網癮、離家出走、自殺、兇殺犯罪等人格扭曲的一幕幕悲劇的發生。可見,心理教育理應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和教育出現,並在學校中開展,並且對成人也應實施。

  綜上,筆者不禁想到許多教育家和學者曾提出的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如賞識教育、挫折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他們的實質和核心正是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的個性品質,從而開發自身潛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進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這些教育理念要告誡的是,缺失了心理教育這一“靈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素質教育,培養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

  2關於心理教育實施途徑的'幾點思考

  心理教育這一立足發展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應鼓勵開展有關的學科研究和教學。關於如何在學校中開展心理教育,筆者提出一點淺見。

  21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開設心理教育活動課心理教育的內容決定了其實施的形式。心理教育的任務體現了知情意行的統一。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獲取心理健康與心理素養的相關知識和自我心理調節技能,既授以“魚”又授以“漁”,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去親身感悟並受到觸動,學生才會主動地去思考,去總結,進而開發潛能,學會在今後的生活學習中才能根據實際情況自己作出判斷,作出選擇並主動實施。即透過自得自悟的方式並最終達到自覺自助。心理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技能,還需親身體驗,感悟,形成穩定的情感,堅定的意志,進而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因此,心理教育必須以活動的課堂形式出現,以活動為主,採用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心理劇,小組競賽,小組討論,情景模擬,心理訓練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透過親身參與、體驗、感悟、思考,在自己經驗基礎上積極建構心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意義,內化的同時,也能發揮學生自身潛能。這種富有啟發意義的體驗式活動教學模式,顯然比單一的講解、灌輸有意義得多,體會也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也能較好地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可見,心理教育活動課應成為心理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

  為了更好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課,還需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心理教育活動課應有專用的教材,它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編制,但並不要求極強的學科性和理論性,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知識是教師經過處理後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闡釋形態的知識;二是由於要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除必須具有心理學方面的理論素養外,能將理論性通俗化書面性生活化,知識可操作化,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促使知情意行的轉化。活動課比較靈活,教學形式和方法多樣,因此教師對教材也需靈活掌握,熟能生巧;三是學校應調動全校教職工重視學生心理教育的意識,做好教學和教師協調工作,給予心理活動課以支援和保障。

  22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心理素質不是單一孤立的素質,而是與其他多方面的素質相互聯絡,相互滲選相互促進的。在各學科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靈活妥善地處理,把握教材內容中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品質教育的涉及點,並充分利用這些內容,有機滲透心理教育。例如語文教材中愛國志士和英雄人物的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事蹟是對學生進行意志訓練、耐挫折教育的極好材料;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境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寬容心態,“會當凌絕頂,覽眾山小”的壯闊胸懷等,都會對學生的整個心靈起到震撼作用;數理化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美術教學中豐富的想像力,體育教學中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堅韌的心理品質等等,這些既有對學生心理知識滲透,又有意志磨鍊,既有方法的引導,更有榜樣的示範。學科滲透心理教育不僅増強各學科教學的魅力,而且對心理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兩全其美。

  2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體化

  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絡。學校可透過開設心理教育講座的形式,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教育的意識,向家長普及心理教育知識,指導家長如何對學生進行家庭心理教育,共同合作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和諧健全發展。

  總之,心理教育不僅針對中小學生、大學生,還有成人,不僅在學校中實施,校外也應繼續應針對不同年齡個體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連續實施,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體化。唯有如此,國民的心理素質、心理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才會提高,而以此為基礎和核心的國民整體素質才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