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思考論文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思考論文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思考論文

  為了鼓勵創業,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推出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援大學生創業。2012年8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各高校把“創業基礎”納入必修課教學體系,推廣創業教育,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普遍開展創業教育,廣東青年職業學院也提出了打造“創業型”高職院校的設想。創業教育將主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是傳統專業教育普遍忽視的重要一環。將創業教育有效、適當、合理的融入到專業教育的教學過程中,使之互相補充,互相支撐,有機融合,既可以促進專業教育的展開,幫助其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又可以給予創業教學以專業依託,深化創業深度,提高創業成功率。

  一、當前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教育還未能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目前,各地區正在實施的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及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新方案中,很少涉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業教育的內容。雖然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因就業形勢需要開展了創業教育,但多數的高職院校還未將創業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1]。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仍以單獨的,非系統性的活動為主,如創業大賽、創業社團等。這些活動分散而零星,不是以課程的形式出現,通常只是學生會或學生社團組織的自發的獨立活動。這些活動通常沒有持續性,也缺乏明確的活動綱領,創業教育的廣度、深度不夠,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對創業知識的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院校也在加大創業試點的建設,由院校提供創業資源,如創業場地、啟動資金、創業指導等,搭建創業平臺。學校在創業教育中扮演了更有力的推動者的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業試點通常只能惠及個別學生,範圍相對狹窄。而且創業專案的隨意性很大,創業專案往往缺乏整體上的把握,缺乏長遠規劃。從以往的情況看,創業試點的成功率並不高。

  (二)創業教育稍顯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研究

  近年來,大學持續擴招導致就業市場上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大幅增加,而經濟環境下行又明顯減少了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這就給大專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校加大了創業教育力度,試圖透過創業率來彌補就業率。創業教育的實施,客觀上使學生在畢業後增加了一種選擇,一定程度上會緩解就業壓力。創業教育是在創新教育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人格和創業技能的教育。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定位不應該只是狹義的創業培訓,不能期望學生畢業後就立刻去建立自己的公司,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創業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培養具有可以學以致用,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決不能僅僅用於解決短期的就業率問題。

  (三)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節

  高職院校在創業教育中,往往只是單獨開設幾門通識類創業課程,課程本身孤立存在,不成系統,與學生所學專業關係不大,主要介紹一些創業的基本內容和創業精神等,內容相對空泛。通識類的創業課程雖然必不可少,但與專業相關的,深入的創業課程不應受到忽視。不是每一個專業的創業方式都是一樣的,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專業特徵,不同行業的創業道路有時會很不一樣,甚至是大相徑庭。籠統而空泛的創業課程對創業的實際指導能力是很微弱的。所以,如果創業教育脫離專業本身,割裂專業基礎,就無法實現從專業到專長,從專長到創業的人才培養過程,無法在具體的創業實踐中給出有效指導,這其實也是對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的浪費。反之,如果二者有機融合,則會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二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要點

  (一)在專業教育中不斷滲透創業思維

  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通常是以職業教育為目標,透過專業技能的培養,使畢業生可以很快的適應企業需求,以專業技能服務企業,從而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但企業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需求來自於市場,而市場的變化很迅速,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應具備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和市場的能力。目前看來,大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應透過各種創業教育手段,培養並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市場、快速學習、尋找機會、不斷創新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源泉,其實就是廣義的創業思維。創業思維並不僅僅侷限於一定要創辦企業,在個人事業上的創新思維也是創業思維的一個方面。在專業教育中不斷滲透創業思維,積極應對激烈競爭環境的發展變化,不僅可以為學生將來自主創業做好基礎準備,而且也是促進就業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

  (二)在專業素質培養中不斷加強創業素質

  創業是一項成功率很低的活動,它需要創業者具有優秀的創業素質。比如正確地確定創業的發展方向、目標、戰略以及具體選擇實施方案的決策能力;對企業人員、資金的經營管理能力;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專業生產的能力以及妥善處理公司內外部關係的協調能力等等。專業技能只是創業的必備素質之一,單純的專業技能並不足以支援學生在企業中的長期提升及創業。因此,在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培養專業素質的同時,上述能力也應引起重視。另外,對於高職院校學生,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加強創業類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就是透過發散型的教育方式,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實踐的機會,鍛鍊其從無到有,完成一項完整任務的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去學會學以致用,增強其實際操作能力,從而讓創業素質為專業教學服務,也讓專業教學內容更能深入現實,不再空洞。以往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進入工作領域後,對專業知識的吸收速度大大加快,原因無它,應用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解決問題特別是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三)在專業能力評價標準中借鑑創業教育的評價標準

  考察傳統的專業能力,依然是以卷面考試的方式為主,理論考試只是檢驗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學生取得的成績僅僅表明對教師所教、所考內容的掌握情況,並不能真正反映社會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客觀需要。將知識運用起來,轉化為相關能力,才是教學評價的中心所在。創業教育中透過專案設計、專案實施、專案完成和專案結算等來檢測學生創業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方法同樣可以適當的在專業能力評價中實施和運用。事實上,兩者之間本身就有著良好的共通性。因為在現代職業院校,動手完成任務設計、製作產品、設計流程才是學生技能的`真正顯現。因此,在專業能力的評價標準中,課程考核應以學生的實踐為導向[3]。卷面評價不應當成為唯一的標準,而應適當的加入實踐評價;即便是卷面評價,運用類考試內容也應占到一定比例。當然,我們不應拋棄傳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稽核,兩種教學評價需要有機地結合。實踐性考核著重於學生平時的參與度、認真度;理論性考核著重在對專業思維的考察上,以書面測試或口試答辯等多種形式對其進行考核。

  三、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思路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執行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人才培養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首先要從過去單純滿足就業過渡到在滿足就業的同時,還要使學生具有創業思維和創業技能。改革課程設定,以創業課程作為突破點,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系統的分階段的逐步加入創業教育培養課程。在通識類創業課程的基礎上,加入專業創業內容,並透過第二課堂、創業比賽、創業訓練等形式加以輔助,在校內形成創業氛圍,有步驟地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具有創業所必須的首創精神[4]。

  (二)開發創業課程體系,立足就業,著眼創業

  當前大多數院校的創業課程與專業教育還是平行分離的,很多院校只是在傳統的課程中簡單加入一兩門創業課而已。這類創業課完全沒有與專業相關聯,學生在學習之後,很難與專業學習對接起來,更不用提靈活運用了。其實,創業課程不僅僅包括適用於各專業大類的通識性課程,更應包括與專業結合緊密的具有行業特點、專業特徵的課程。通識性課程作為創業入門課程,可以在低年級結合專業有選擇地作為必修課或公選課開設,而具有行業特點和專業特徵的創業專業課程,則應以不同專業為基礎,作為相關專業的必修課,靈活開展,逐漸展開[5]。總之,創業課程的設定一定要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有機融合。比如在國際貿易、商務英語等專業課程中增加外貿電商創業、外貿市場營銷、網路營銷等課程。同時,在傳統的專業課程中也可適當增加相關的創業類技能培養。比如在傳統的網頁製作課程中增加外向型網店建設、網站開發,在傳統的電子商務課程中可以增加GOOGLE等搜尋引擎的深度使用,SEO最佳化,以及近幾年熱門的社會化網路營銷等最新內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課程的實用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綜合來講,我們應在專業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行業企業運作知識,立足就業,著眼創業,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其持續發展能力。

  (三)以專業知識為依託,建設創業實踐基地

  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創業技能,都只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創業教育是保持專業教育活力和專業創新的一個突破口,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是高職院校將專業教育與本地區的產品市場、人才市場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專業學習基本結束之後,學校應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創業實踐。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平臺優勢,整合資源,進行創業模擬或創業實戰演練。創業實踐既包括短期形式,比如為學生提供場地,進行為期一週或兩週的創業街市活動,讓學生透過短期的創業實踐,初步瞭解創業過程,學會企業核算,對創業進行初步體驗;也包括各種中長期形式,比如很多院校開設創業孵化中心,為學生的小規模創業提供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對於創業孵化中心,各專業具有不同的特點,創業形式也肯定會不一樣。各院校應以自己的專業開設情況、地理位置、市場特徵為依託,尋找適合自己院校特點的專業創業模式。比如,浙江義烏工商學院的“敦煌班”,以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為依託,指導學生進行外貿類創業實踐,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成功的原因正是結合自己的商科專業優勢和義烏的外貿市場優勢,與外貿平臺“敦煌網”進行校企協同合作,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是保持專業教育活力和專業創新的一個突破口,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是高職院校將專業教育與本地區的產品市場、人才市場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

  (四)深入開展校企協作,注重創業人才的聯合培養

  企業作為市場的一線參與者,有著大量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有著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產品,有著準確和及時的市場資訊,還有各種企業銷售網路和經營平臺,這些都是高職院校所不具備的。如果能將上述資源整合到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中,無論對於專業人才還是創業人才的培養,都是很有價值的。成功的校企合作,需要在全面深入分析各方所擁有資源的基礎上,將各種資源有效對接;在雙贏的基礎上,創新合作方式,讓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也能讓企業透過學校的人力、師資、辦公場所的支援而獲得他們所不具備的資源。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整合配置。整合運用企業資源,比如學習企業的經營手段,利用企業的產品優勢和經營平臺,將這些資源與高校資源進行有效結合,尋找新的路徑,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方式。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校企合作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一是以企業代理身份吸引企業入校,二是以企業服務外包形式吸引企業入校,三是為學生建立銷售平臺,四是為外貿SOHO提供技術支援。這幾種模式都十分適合與創業教育接軌,在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應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創業的精髓,熟悉市場,培養創新精神和獨立操作的能力。創業人才不是憑空產生的,創業者在企業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要比企業模擬、理論講授等方式更直觀而深切。因此,透過深入的校企合作,給予學生機會,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真正的實習實踐,並在實踐中直觀的觀察和了解企業,才能真正明白企業的生產運作,理解企業的生存法則,為日後的創業活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