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教學做模式下《內科學》課程標準的研發論文

教學做模式下《內科學》課程標準的研發論文

教學做模式下《內科學》課程標準的研發論文

  《內科學》課程標準是落實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指導性檔案,是推進醫學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內科學》課程標準的制訂,對於明確臨床《內科學》課程教學目標、整合序化課程內容、編寫教材和講義、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意見和建議等方面闡述得更為明確、具體,由強調“教師教的效果”改為強調“學生學的效果”,突出了學生“學”的基本要求[1]。

  一、課程設定

  1.課程設定依據

  要做好一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必須明確課程設定的依據,這需要透過開展專業調研來實現。我們到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所(門診)、綜合醫院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專業調研,明確了《內科學》課程設定依據:根據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對內科醫生崗位(群)的能力需求,兼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及學生可持續發展需要設定《內科學》課程。

  2.課程設計思路

  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著重達到以下幾點要求:

  ①學習內容即為工作內容:透過對崗位工作任務的調研、分析,總結典型工作任務,同時參考《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兼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確定學習任務;

  ②學習過程即為工作過程:充分利用臨床實際案例、現代資訊科技,透過臨床見習和頂崗實習,實現校內學習過程與臨床工作過程的部分融合對接;

  ③綜合評價教學、學習效果:採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課堂討論、發言及病例分析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同時結合期末筆試結果和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體現全面考核、知識與能力並重原則[2]。

  二、課程目標

  根據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結合調研結論,我們將《內科學》的課程目標歸納如下:

  ①知識目標:掌握臨床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要點以及急危重症表現、應急處理方法;熟悉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相關輔助檢查、轉診指徵及轉診知識;瞭解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指導知識。

  ②技能目標:具備運用內科基本診療技術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初步診治的能力;具備對內科急、危、重症進行應急處理及正確轉診的能力;具備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進行一般預防、保健指導、簡單康復治療、健康指導的能力。

  ③素質目標: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醫德醫風;具備透過良好的人際溝通建立和諧醫患關係的能力;具備對新知識技能的持續學習能力。

  三、課程內容

  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定位需求,涵蓋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內容,參考社群醫生工作職責,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可持續發展,對《內科學》課程內容進行選取、整合、序化,設計了迴圈系統疾病的診治等12個學習情境,並將其進一步分解成急性心衰的診治等52個學習任務,共計118學時。

  四、課程實施建議

  1.教學方法與手段

  主要採用任務引領、行動導向為主的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示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為主,結合講授法、分組討論法、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藉助多媒體課件、臨床例項、實訓室、內科學網站、圖書館醫學考試培訓系統、附屬醫院病房(門診)等資源,使學生掌握《內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教學團隊

  《內科學》的教學團隊是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校內專任教師要定期參加臨床實踐,豐富臨床經驗;校外兼職教師應由具備高學歷、高職稱、教學能力強的行業一線內科專家擔任,參與校內實驗(訓)教學的同時承擔學生見習、實習的帶教工作。

  3.實踐教學條件

  校內實訓室裝置能模擬患者病理(正常)體徵,滿足學生在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結果判讀方面的實踐需要;具有資料豐富的病案(情境)庫,輔助學生進行情境模擬練習;在附屬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所)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校外實訓基地[3]。

  4.教材編寫與選用

  由於教材建設總是落後於當前醫療技術的發展,因此選擇近三年出版的專供臨床醫學專業用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且只能作為教學參考用書。應由專任教師和臨床一線的高職稱內科醫生組建教材編寫團隊,在聽取基層社群醫生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參考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內科部分知識點,引入國際先進醫療衛生技術,編寫教材、講義、臨床實(驗)訓指導及實習指導。

  五、考核與評價

  《內科學》課程採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強調綜合能力的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在日常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中的表現,佔學期總成績的10%,病案分析成績佔學期總成績的25%。終結性評價指期末筆試和技能考核,考試形式、題型及考試內容與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類似,佔學期總成績的65%。

  《內科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標準的研究與開發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內科學》課程標準的制訂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適應校情、學情的課程標準不僅對我校的課程改革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而且為全面增強學校辦學活力、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整體發展奠定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