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基於心理學視角解讀《陳情表》論文

基於心理學視角解讀《陳情表》論文

基於心理學視角解讀《陳情表》論文

  眾所周知,李密是在對朝廷的徵召“辭不赴命”“詔書切峻”的情況下寫作《陳情表》的。不難想象,“辭不赴命”已經引起了晉武帝的懷疑和震怒:你蜀漢舊臣李密是不是懷念舊主、抗拒新朝?是不是“自矜名節”、故作清高?是不是“有所希冀”、待價而沽……這幾條中每一條都能給李密帶來殺身之禍。要讓晉武帝消除疑慮和震怒,甚至改變初衷,同意自己“願乞終養”“辭不赴命”的陳請,難度之大,李密心知肚明。於是,李密透過深入研究晉武帝心理、心態,做出了讓晉武帝滿意的回答,不但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而且還獲得了晉武帝的褒獎。那麼,李密是怎樣揣摩聖意、迎合聖聽,成功說服晉武帝的呢?

  一、以悽苦之狀動人主之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密深諳此法。他想首先應該取得晉武帝的同情,而他的身世就是俘獲人主同情之心的最好武器。於是,李密開篇就向晉武帝傾倒苦水,落筆便用八個字概括自己幼年時的大不幸:“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然後,聲淚俱下地一一陳述,一大不幸是父喪母嫁:“慈父見背”“舅奪母志”;二大不幸是體弱多病:“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三大不幸是孤苦無依:“既無伯叔,終鮮兄弟……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三大不幸,字字血,聲聲淚,悲情洋溢,如江河之水決堤而出,洶湧而下,衝撞人的心絃。料晉武帝開啟奏表,一股悲涼之氣定會撲面而來,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能不灑下一把同情的淚水。

  二、以窘迫之境博人主之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李密深悟此道。一邊是曾經“躬親撫養”自己、現在“常在床蓐”“供養無主”的祖母,一邊是“逼臣”“催臣”“急於星火”的各級官員和“責臣逋慢”的“切峻”詔書。李密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迫之境。他想,把抉擇之難和處境之窘奏報給皇帝或許能博得一些理解和憐憫,從而為自己的陳請增添一份勝算的可能。於是李密一連用了“詔書特下”和“詔書切峻”兩組十二個節奏短促的句子,鋪陳排比,描寫從朝廷到地方催逼自己的緊張情勢,突出自己的惶恐心理和巨大壓力。接著,很自然地提出“奉詔賓士”和照顧日益病重祖母的'兩難抉擇。最後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形容自己的窘迫處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晉武帝讀之,想必會感同身受,頓生惻隱之心。

  三、以充分之理封人主之口

  然而,悲苦之狀和處境之窘最多隻能得到一些同情和憐憫,是難以撼動天顏的。李密思量,盡孝應該是他“辭不赴命”的唯一理由,要想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就必須做好“孝情”這篇文章。

  李密首先從祖母“躬親撫養”自己的大恩說起。開篇鋪敘自己幼年孤苦無依的悲苦之狀,目的並不是寫自己的辛酸,而是突出祖母“躬親撫養”的恩情和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關係,為下文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做鋪墊。祖母對自己有養育大恩,自己就該有反哺之心,贍養祖母責無旁貸,否則就是違揹人倫天理。其次是陳述與祖母“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特殊關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二人都是對方唯一的依靠,誰也離不開誰。第三是極力渲染祖母的病情:“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母病情日益嚴重,他更不能棄之不管。三條理由嚴絲合縫,無懈可擊,可李密並沒有如釋重負之感,他擔心仍然不能感動和說服晉武帝。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忠”是大於“孝”的,皇帝的需要永遠是第一的。因此,李密覺得還應該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才能撼動天顏。他想到了晉武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口號,於是把對祖母盡孝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這是在告訴晉武帝,我“願乞終養”的陳請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我積極踐行你的治國理念,是你“以孝治天下”的楷模,何罪之有?最後李密水到渠成地指出:“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請到這一步,按說李密該咧嘴而笑、靜候佳音了,可李密並沒有掉以輕心。如果皇帝覺得我盡孝只是幌子,只是拒絕盡忠的藉口怎麼辦?看來還得闡明自己的盡忠之意,才能讓晉武帝放心。於是他向晉武帝提出瞭解決盡孝和盡忠矛盾的兩全其美的辦法:自己今年四十四歲,而祖母已經九十六歲,對陛下盡節的日子長著呢,而報養祖母之恩的日子已經不多了。盡孝不妨礙盡忠,盡完孝再盡忠也不遲。最後,李密終於提出了自己的陳請:“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李密陳請的思維過程非常縝密。這是因為他面對的是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稍有不慎,就能引來殺身之禍。他必須謀定而後動,做到百密而無一疏才能化險為夷。

  四、以感恩之情答人主之意

  封建帝王總認為臣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的恩賜,每一個臣民都應該對他感恩戴德,否則,就是大不敬。在封建帝王看來,前朝臣民能夠僥倖活下來就應該對他的不殺之恩感激涕零了。而李密不但沒被殺戮,反而被“過蒙拔擢”。一個被“過蒙拔擢”的前朝舊臣居然拒絕新主子的恩寵,晉武帝的震怒可想而知了。所以,李密明白,他必須對新主子的恩遇有所表示才能躲過這一劫。因此,第二段中,他卑躬屈膝地聲稱自己在新朝“沐浴清化”,就像禾苗得到陽光雨露的滋潤一樣,受到新主子浩蕩皇恩的潤澤。他詳細列舉朝廷給他的一系列“國恩”:“

  察臣”“舉臣”“拜臣”“除臣”,以表達受寵若驚之感。他用“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來表達對晉武帝的極度感激之情。他用“臣欲奉詔賓士”來形容自己知恩、感恩、報恩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賓士”一詞把他報“國恩”的急切心理渲染得無以復加。第三段說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再次表達對晉武帝的感恩戴德之情。結尾則乾脆向晉武帝立下誓言:“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活著定當盡忠效死,死後亦會感恩圖報。這些話如金石擲地有聲,聽起來何其動人!

  五、以臣服之態釋人主之疑

  從地方到中央,朝廷不斷給李密加官晉爵,而他卻一再拒絕,晉武帝一定會懷疑他依然心念舊主,不願臣服於己。對於新朝皇帝來說,最忌諱的就是降臣對前朝念念不忘,對自己並非真心臣服。李密看準了晉武帝的這種心理,覺得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臣服姿態,才能徹底消除晉武帝的疑心。於是,李密從兩個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一是匍匐稱臣。在這篇四百多字的奏表中,他二十七次向晉武帝俯首稱“臣”,以表明他絕對臣服的態度。他稱蜀漢為“偽朝”,稱晉朝為“聖朝”。這就明確宣佈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蜀漢已不復存在,晉武帝才是自己的新主子;自己並沒有心繫前朝。二是自貶自抑。李密自言“猥以微賤”“至微至陋”,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說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矮化前朝的同時抹黑自己、貶低自己。他希望晉武帝“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幾乎到了哀求的程度。這樣做都是為了向晉武帝展示自己“亡國賤俘”的可憐姿態,都是為了滿足晉武帝的征服欲和虛榮心,使晉武帝最終消除對自己的懷疑。

  六、以畏懼之心消人主之怒

  對封建帝王來說,他希望每一個臣民都對他心懷畏懼,誠惶誠恐,絕對服從。至於剛征服的臣民,那就更需要這種畏懼之心了。前朝舊臣李密的抗命是對新主子權威的極大藐視,難怪晉武帝“詔書切峻”。李密知道,只有充分表達自己的畏懼之心才能消解晉武帝的怒氣。在這篇短短的奏表中,李密二十七次對晉武帝稱臣,這不僅表明了他的臣服態度,還充分暴露了他的畏懼心理。透過如此多的“臣”字,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降臣心驚膽戰、畏畏縮縮,匍匐在地向新主子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可笑、可憐、可悲的情景。李密用“責”“逼”“催”三個詞來描述朝廷的徵召,顯然含有不滿之意,但這也同時表現了他被新主子威嚴所震懾而心生恐懼,驚惶失措。大概正是因為這一點,晉武帝才沒有追究他的不敬之詞吧。他用“切峻”二字形容詔書,是他看到詔書背後的寒光和殺氣後畏懼心理的自然流露。“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應該是他畏懼之心的真實表達。我們從李密“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的告白中,彷彿聽到了他的心臟因恐懼而劇烈跳動的聲音。“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恐怕是晉武帝淫威震懾的產物,畏懼之心多於效忠之意。有人說《陳情表》全是真情文字,可是我們不難發現,這“真情”文字背後掩藏著一顆恐懼的心。

  七、以效忠之言取人主之信

  有感恩之心、臣服之心和畏懼之心還不夠,封建帝王最需要的是效忠之心。在前面陳述“孝情”的時候,李密已經明確表達了盡忠之意,可他覺得還需要進一步向晉武帝宣誓效忠,才能讓晉武帝滿意。所以,在奏表的結尾,他向晉武帝莊嚴宣誓:“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盡忠效死之情,簡直令天地動容。李密在以悽苦之狀動人主之心,以窘迫之境博人主之憐的基礎上,又以感恩之心、臣服之心、畏懼之心和效忠之心來滿足和取悅晉武帝的感恩於己、臣服於己、畏懼於己、效忠於己的帝王心理,最終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可見,《陳情表》誕生的過程既是作者由“詔書切峻”引起的內心世界緊張、焦慮,乃至惶恐不安的心理過程,也是作者揣摩聖意、迎合聖聽、洞察人主心理以化解危機的心理過程。可以說,《陳情表》是作者精心研究晉武帝帝王心理的產物,《陳情表》高超的陳請技巧下隱藏著重重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