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技術論文
摘 要:淺析教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影響 一、 教育資訊化中教師和學生的轉變 (一)教師職能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往往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即老師講學生寫,這便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枯燥乏味。對於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起著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技術專業論文
淺析教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影響
一、 教育資訊化中教師和學生的轉變
(一)教師職能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往往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即老師講學生寫,這便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枯燥乏味。對於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起著消極的影響。然而把資訊科技應用於課程之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樣的狀況。老師職能從直接的“主導者”變為間接的“引導者”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整個課堂便顯得更加“春意黯然”。在教育資訊化過程中教師職能的轉變即教師變為一名“服務者”便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二)教師的學習態度的轉變。
眾所周知“教學”並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僅體現在“教”的師生的互動,也體現在“學”的過程中。教育的資訊化更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相對應的提高。達到“資訊化教學遷移能力,資訊化教學融合能力,資訊化教學交往能力,資訊化教學評價能力,資訊化協作能力,促進學生資訊能力。”②與此同時,教育的資訊化也提供了更豐富的數字資源提供給教師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於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立項的,中國最大規模的遠端教育機構——中央電大實施“國家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工程”建設。這些資源的提供主要是為了促成讓教師能夠終生學習的觀念的形成。當然教師的學習的態度的轉變不僅僅是包括終生學習的意識,還包括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等。
(三)學生的職能的轉變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他把1到15歲的學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前運算思維階段(2—7),具體運算思維(7—12),形式運算階段(12—15))③此時的中小學生正處於認知不斷髮展的時期。資訊科技在教學中,運用影象,聲音,影視資料等,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作為接受的主體,要求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並透過資訊科技等方式最後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而言這並不是形式的改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培養新的思維方式。
二、 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及資訊科技結合的優勢
語文學科不同與其他的學科,語文學科更具有綜合性,不能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特別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對於小學生是十分抽象的,如何解釋便是成為了一個難題。可以說讓學生明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便是身臨其境,這也符合情景教學理論的要求。可我們知道由於受到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應的條件的限制,情景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但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大程度的解決這個問題,儘可能的創作相應的情景。筆者將透過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秦兵馬俑》和《音樂之都維也納》試作簡略分析。
在《秦兵馬俑》一課中,我們可以透過一段小的影片來介紹秦朝和秦兵馬俑的。這便打破現代與秦朝這個古代遙遠的距離進而更容易的學習。對於《音樂之都維也納》我們也可以採用相似的辦法,在介紹維也納時可以對應的匹配上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現狀
正是由於資訊科技的有及其強大的資訊功能,集動畫、聲音、影象、影視資料等於一身。教師可以很方便的來查詢資料進行備課從而更好的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因此這也是資訊科技被普遍採用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這其中也存在的不少的文體。
例如:⑴課件的單調性。多數教師的課件多以靜態和文字為主,較少的運用動態,這無疑很容易陷入傳統教學的困境。課件也無法適應全體學生,畢竟學生有所差異。⑵忽視教師的作用。多數教師在運用資訊科技時,尤其在授課中運用的多媒體技術。過分的依賴於多媒體技術,把自身的隱退到教學之外。課堂的真正的主人還是屬於師生。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透過體態語言和教學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這是多媒體技術所不能取代的。⑶對學生的閱讀的限制,我們知道多媒體技術更注重學生在動態環境中提取有效的相關資訊,而對於傳統的靜態閱讀是有所忽視的這種情況多數老師並未引起重視,長此以往反而適得其反。這也是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的。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給予我們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手段,對教師和學生的轉變具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但其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