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的論文

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的論文

關於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的論文

  內容摘要:產業叢集是 工業 化進行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區域 經濟 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集中體現。本文透過分析中部產業叢集的 發展 現狀,對中部地區產業叢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中部產業叢集的發展思路和策略建議。

  關鍵詞:中部地區 產業叢集 發展

  所謂產業叢集就是指某一特定領域內地理上靠近的具有產業關聯性的 企業 和機構的集合體,這些企業和機構之間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產業叢集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世界性經濟現象。目前,我國產業叢集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灣地區,尤其是江蘇、浙江和廣東三省,產業叢集已經成為東部經濟增長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因此,分析中部產業叢集的現狀,準確把握中部地區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對於推進中部產業叢集的發展,增強中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現狀

  “十五”以來,中部地區產業叢集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據統計資料顯示,至2005年底,河南省年產值超億元的產業叢集共143個,其中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產業叢集共有8個,分別是安陽鋼鐵產業叢集,洛陽吉利區石油化工產業叢集,漯河源匯區肉類加工產業叢集,鄭州服裝加工產業叢集,鄭州食品加工產業叢集,平頂山煤炭產業叢集,鄭州煤炭產業叢集,鄭州汽車與配件產業叢集。 據安徽省經委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底,安徽共有產業叢集140個,其中最大的叢集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超過10億元的叢集約30個,年營業收入1400億元,叢集平均年銷售收入9億元。湖南省大力發展工程機械、軌道 交通 裝備、電動汽車、風力發動裝備、數字卡通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叢集,取得了較好效果。

  中部產業叢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叢集數量少且規模小

  在廣東,專業鎮經濟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廣東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經濟新增長點,在珠三角的404個建制鎮中,約有25%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叢集專業鎮;佛山、中山、東莞等地叢集優勢更為明顯,約有67%的建制鎮已經形成專業鎮經濟。由此可見,中部產業叢集雖然在“十五”之後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來比較,中部地區產業叢集均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

  (二)多數產業叢集處於價值鏈低端且產品附加值低

  中部地區的多數叢集為資源型叢集。例如:山西省產業叢集主要依賴於當地獨特的資源條件——豐富的煤炭礦產資源和黑色金屬礦資源,在煤炭採選業、金屬冶煉業、煉焦業中的產業集聚優勢明顯。

  而且中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大部分是粗放型發展模式,整體技術含量低。使用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對各種廉價的 自然 資源進行簡單的初加工處理,以低價佔領市場份額,處在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具有勞動密集、資源高耗、管理簡單、生產原始、成本低、利潤低等特點。從短期來看,確實能夠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是,從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國內自然資源的消耗,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此類資源型產業叢集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產業叢集內企業過度競爭而集聚效應不強

  產業叢集的集聚效應主要源於四個方面:形成區域經濟品牌效應,降低市場開拓的成本和風險。以內部專業化分工為基礎,提高生產效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條。產業叢集內企業之間的合作,思想交流與企業間生產和營銷 網路 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形成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中部地區大多是屬於競爭型產業叢集,叢集由大量從事相同或相似產品生產經營的中小企業組成,產業鏈不長。企業之間主要是競爭關係,很少進行分工協作。雖然企業家在很近的地理範圍內一起工作,也很少共享資訊,討論問題。同時,由於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滯後,缺乏相應的行業規範對企業生產經營進行引導,企業之間信任程度低,加上少數企業的短視,容易在叢集中產生惡性競爭,不利於產業叢集的健康成長。

  (四)產業叢集的發展環境有待完善

  產業叢集的產生和發展都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這些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等。在基礎設施方面,道路交通、通訊、城市管網、電力設施等距東部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配套。在社會環境方面,中部地區經商文化積澱不足,部分企業誠信不足,競爭手段惡劣等。在制度環境方面,中小企業普遍融資困難,渠道少,成本高,由於 金融 貧血而舉步維艱,多元化的風險投融資體制尚未建立;同時,企業的創業、管理需要各種專業中介機構的服務,不少叢集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因此,中部產業叢集所處的軟、硬體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中部產業叢集 發展 優勢

  (一)潛在的.市場規模優勢

  (二)雄厚的科研實力優勢

  (三)獨特的區位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部地區北部與北京、河北等接壤,緊靠以京津唐 工業 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南部與福建、廣東等省接壤,緊靠珠江三角洲;東部與山東、浙江、江蘇等省接壤,緊靠長江三角洲的區域中心上海;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繫四方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戰略大轉移中,中部地區是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的橋樑和紐帶。同時,中部地區自身潛在的市場優勢、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也使其成為接受東部地區所轉移產業的主要基地。

  (四)豐富的 自然 資源優勢

  中部地區地處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域廣闊,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產區。同時,中部地區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和能源供應基地。此外,中部地區擁有獨特豐富的人文 歷史 景觀和自然 旅遊 資源,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策略建議

  (一)建立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

  政府以其強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在引領企業建設跨企業和跨機構的戰略合作聯盟方面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應從人才、資金和政策措施三個方面著手,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交流。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應鼓勵企業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培訓機構建立長期的科技與人才合作關係,與聯盟院校合作設定課程,加快培養企業自主創新急需和緊缺的高層次人才;並選派一批科技人員到聯盟院校進行客座研究和合作培養,參與專案的研究開發。在資金投入方面,應構建多層次、多渠道資金投入體系,對於區域內產、學、研聯盟的重點專案,按比例給予資助。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大產、學、研聯盟專案開發的稅收扶持力度;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執法、監督機制,維護創新企業和創新者的權益,並在專利申請、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

  (二)叢集內產業鏈建設

  大量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集聚,不僅產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過度、惡性競爭,不利於產業叢集的健康發展。以核心產業為中心,積極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透過合理有效的分工協作增強產業叢集的關聯度、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綜合成本,是中部產業叢集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部各地區應依託自身資源,透過地方政府對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地方特色產業進行扶持,大力培育發展有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加快標準化規範化生產程序,申請相關組織質量認證、安全生產認證等,進而打造優秀企業的市場品牌。在扶持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鼓勵龍頭企業將本企業的配套產品向本地延伸,大力完善核心產業的上下游企業,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優勢的產業叢集。

  (三)推動產業叢集的環境建設

  要抓好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地方基礎設施對產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是重要的硬環境。道路 交通 、電力、供水、通訊、網際網路等地方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物品,應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導進行建設,並且以免對使用者收取過高的費用。

  要推動專業化服務機構的建設。中部地區應制定和實施調動社會力量舉辦服務機構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於企業的各類專業化中介機構,諸如:資產評估、資訊諮詢、物業管理、律師、倉儲物流等機構。同時,推動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以增加企業間的交流溝通,增強企業之間信任合作的基礎。

  要推動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為補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風險投資體制。加快建立各種信用擔保機構和融資租賃機構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要推動區域文化建設。產業叢集是大量企業的有機聚集,企業是構成產業叢集的主體,企業家的知識素養是產業叢集得以發展壯大的關鍵要素。因此,政府要在全社會樹立崇尚創業的氛圍,培育城實守信、尊重知識、勇於創新、敢於冒險、進取務實、寬容失敗的社會道德新風尚。透過宣傳教育,使新的社會道德深入人心,營造適合叢集發展的良好人文環境。

  參考 文獻 : 2.張武舉.中部崛起正當時[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