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幼兒教師論文

幼兒教師論文

關於幼兒教師論文

  教師的專業化素養是一個長期提高的過程,除了透過接受專業訓練和教育之外,還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總結提升,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因此,幼兒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應學會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一邊思考,一邊工作一邊總結經驗,一邊工作一邊進行研究,才能不斷的使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一般有四個階段:順應階段,適應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下面就結合一線教師某某芳的工作,談一談我是如何看待教師專業化成長的。

  某某是一名在市立園僅工作了三年的幼兒教師,記得我第一次看她帶託班時,她組織的是一個半日活動。當時活動區活動結束的音樂響時,有幾個幼兒還在聚精會神、有趣的看著新投放的書,在教師的勸導下幼兒收放了圖書,(擺的亂七八糟),有的幼兒明顯的不高興,但有沒有辦法。老師也忙於收拾和組織幼兒進行下一個活動,因此根本不關注幼兒的當時需要,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只得想辦法用手指遊戲進行吸引。

  活動後我們問某某老師當時是怎麼想的?她說因為後面的時間應是教育活動,時間不能往後拖,於是到點就收了。某某老師工作三年,帶的都是大班幼兒。她認為幼兒園的作息制度應嚴格遵守,這一點她已養成了習慣,在託班也不例外。很明顯某某老師正處於順應託班工作的新階段,在活動的組織與安排上還沒有抓住託班幼兒的活動特點,沒有真正把教育融於幼兒的日常生活―生活即教育。為此我們一起進行座談,一起研究那幾個看書幼兒的當時需要。我們請她思考,如果老師抓住了幼兒對新投放圖書的興趣,引導全體幼兒學習看書的方法,知道看完圖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行不行?某某老師說自己心理只想著計劃中的預成目標,根本就沒有觀察到幼兒的需要。我們鼓勵老某某師在活動區活動時多用心去觀察幼兒的活動,而不是過多的去詢問和指導幼兒的活動,並且鼓勵她隨身帶個小筆和本,隨時記錄幼兒的活動反映,及時調整活動內容。

  半年後我們又看某某老師的活動時發現某某老師的變化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就是她的隨機教育活動。那天在活動區活動中有兩個幼兒一直在玩小拖拉玩具--鱷魚,一會我們和某某老師都發現小鱷魚的尾巴不見了,可拉玩具的幼兒不知道。某某老師看見拉鱷魚的小朋友走過來就問他:“你看小鱷魚的尾巴哪去啦?”那孩子看看鱷魚,莫名其妙的說:“不知道。”儘管老師提醒了幼兒小鱷魚的尾巴沒了,但由於幼兒正玩的盡興,因此沒有人呼應某某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到收玩具的時間了,某某老師把兩隻小鱷魚(一好,一壞)放在了盒子裡。等小朋友都安靜時某某老師邊“哭”邊神秘的說:“小朋友,你們聽誰在哭呀?”這是孩子們好奇的盯著某某老師。某某老師看幼兒猜不到,就拿出了兩隻小鱷魚。老師故意對著小鱷魚說:“小鱷魚,你為什麼哭呀?”然後用求助的目光看著孩子們。孩子們爭著搶著說,有一個鱷魚尾巴掉了。老師說:“小鱷魚的尾巴掉了,它多疼呀,那我們該怎麼辦呀?”有的幼兒說按上,粘上,有的幼兒說修修。於是一個幼兒到美工區拿來了膠水,老師一粘它就掉下來,怎麼也粘不上。老師做恍然大悟狀說:“對!我想起來了,粘木頭最好的應該是乳膠,王老師(配班)請把乳膠給我拿來。”王老師把乳膠遞給了某某老師,某某老師說謝謝。某某老師邊粘邊對小鱷魚說:“小鱷魚,我們小朋友是不小心把你弄壞的,我現在給你粘上,你別哭啦。”等粘好了,老師拿著小鱷魚問幼兒:“小朋友,你們說以後怎麼玩小鱷魚呀?”孩子們爭著說“不摔它”“不磕在桌子上”“輕輕放”。老師高興地說:“小鱷魚聽你們這麼說可高興了,我們小朋友以後玩玩具都有愛護它們。好,讓我們一起把小鱷魚放回家吧!全體小朋友都熱情地鼓起了掌。

  那掌聲把我們在坐的觀摩活動的教師都深深的感染了。這個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某老師的進步真是太大了。她抓住了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尾巴沒了”的事件,對幼兒進行了及時的愛護玩具、愛護小動物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符合幼兒的需要,能夠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是一個很好的隨機生成的教育活動。

  當我們拿來某某老師的備課本時,裡邊有許多計劃的活動寫著沒有進行,進行的是什麼附在了一張紙上,有觀察的情況,活動的內容及反思。今天的活動顯然不是愛護玩具的內容。但是它確實激起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也同樣起到了應有的教育作用。

  後來某某老師講,教育在越小的年齡越應生活化。在以往的備課中發現幼兒對有些活動根本不感興趣,尤其是一些數學活動完全可以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教師心中有目標,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教育。關鍵是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學會觀察,要做教育的研究者。同時教師要善於透過幼兒的言行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調整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策略。不難看出某某老師已從開始時的順應、適應託班教育階段向進一步的發展階段邁進,我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某某老師會不斷的邁向成熟。

  透過看某某老師的活動,看某某老師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專業化的幼兒教師應具有的特徵:

  1、能判斷當前情景潛在的教育意義,幼兒可從此情景中學習什麼,有什麼可能性?

  2、可根據情景顯露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際教育,有生成一種課程的可能性。

  3、專業化幼兒教師是一種反思型的教師,他屬於深思熟慮型的,不是衝動型的,他是兒童的研究者,他要適宜的來制定安全的合理的方案。

  從另一個方面講學歷和經驗豐富不代表專業化,但是它有利於專業化加快的步伐。會唱,會跳雖然與專業化的關係不大,但在幼兒園工作中,它卻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實只要熱愛幼教事業,善於觀察幼兒,勤于思考,肯與鑽研,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好教師。

  創設有教育價值的區域環境體現師幼互動

  內容摘要 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環境設定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

  關鍵詞 創設 教育價值 區域環境 師幼互動

  正文 幼兒在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與人、與事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的教育價值不僅僅是裝飾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幼兒佈置所能事先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一、物質環境設定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

  幼兒特別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深究。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實物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藉助於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看到自己對客體作用的結果中得到調整、擴充套件和深化的。可以說,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樑。因此,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蘊涵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一)瞭解幼兒的特點、需求和興趣,提供幼兒樂於探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需求和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教師可以透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我們在區角活動中佈置了一個汽車城,裡面放置了很多幼兒帶來的汽車玩具,在玩耍中,一個孩子說:“這輛車上有一個大桶,這是什麼車哪?”教師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討論,有的孩子說是垃圾車,有的說是灑水車,孩子們對車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另一個孩子說:“我們比比看哪輛車開得快好嗎?”於是,孩子們把車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開,接下來他們又發現玩具車在不同的地方開得速度不一樣,就這樣關於“車”的問題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透過投放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一次在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合作佈置“各種各樣的路”,大家覺得還可以建高架橋和南昌大橋,這樣車可以開得快些,但為怎樣搭高架橋而意見不一。第二天我們老師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並關注著他們的一切。

  盧博文:“看這座橋,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橋’,媽媽帶我去過的。”

  吳浩宇:“這有什麼稀奇,我知道很多橋,有‘長江大橋’、‘南昌大橋’。”

  馮博:“我爸爸也帶我乘過高架橋。”

  民民:“可是我們不會搭橋,怎麼辦?”

  馮博:“我家裡有一本書上有搭橋的樣子,星期一我會帶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生成新的內容,作為我們老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發現和引導,像各種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老師就要鼓勵幼兒進行收集,透過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多種渠道的材料和環境的創設,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橋”中,根據孩子們的建議,教師提供了雙面膠、彩泥、各種大小形狀材質的月餅盒、繩子、模板、積木等物,孩子們一開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們又嘗試用雙面膠,也不行;再用繩子扎,由於繩子的區別,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還有的孩子用各種月餅盒堆高進行試驗,研究出了用盒子當中堆高,兩邊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簡單的橋,不過汽車在上面開,滑下來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開得很遠。孩子們因此興奮起來,他們又建構了許多不同的斜坡,比賽哪輛車開得遠。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教師不能用語言直接給予的,而是需要幼兒自己在對材料的探索、操作於實踐中獲得的。

  (二)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為了佈置牆面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明確,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可以透過收集材料瞭解透過哪些途徑獲得資訊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拿來了自己家裡的VCD,有的拿來了畫報,有的拿來了圖書,有的拿來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他們在蒐集的過程中就瞭解了水的種類、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進科技下淨化出的純水等。他們學會了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其次,對於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並樂於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海洋生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一次性紙杯等製作了“章魚”的玩具,他們用這一玩具講故事,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麼好看的東西,對蒐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支援、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目標的需要設定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支援和引導。

  (一)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

  經過與幼兒的討論決定了牆飾內容後,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材料和製作。幼兒能想的讓幼兒去想,幼兒能做的讓幼兒去做。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透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以作為資源的)、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資訊,透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取需要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個牆飾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樂”的牆飾專欄記載的是幼兒學游泳的經歷和感受,是幼兒自己的故事。它鼓勵和支援著幼兒樂於用美術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表達出自己游泳時的害怕、勇敢和喜悅;使幼兒為更好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而主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使幼兒相互瞭解和溝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樣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決心向他學習,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這樣的牆飾實現著激勵幼兒表達與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習繪畫技能、同伴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自我監控和激勵等教育價值。

  (二)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

  二期課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環境創設的研究,談到了環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在研究與實踐中,理解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美化環境,還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是資訊與經驗交流的視窗,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所以主題的進展,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開展,從而不斷的逐漸豐富。我們班級牆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在9月—11月中,我們做的主題是“水的世界”,我們的教室環境處處體現這個主題。除了平時組織學習活動後,孩子們留下的種種痕跡,在遊戲區域我們也為孩子準備了與主題內容有關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材料,大都是廢舊的材料,如:盒子、各種紙、鉛絲、木珠、吸管、一次性紙杯等等,讓孩子們製作各種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興趣,他們用廣告紙折鯊魚,裝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做“海洋”,用磁鐵在墊板下來回移動,好象鯊魚在海洋中游泳;用紙杯和吸管做章魚,用彩泥、木珠和鉛絲做螃蟹,佈置在牆上。再如:說到水的沉與浮,我請孩子們共同收集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讓他們進行實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並不能理解這些材料的用處,但因為有的孩子試驗後分類佈置出來,其他的孩子便能從環境中獲得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

  孩子們在走過主題一個個站點的時候,他們也會萌發與之有關的創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如:秋遊時看過海獅和海豚的表演後,孩子們就在建構遊戲中開設了一個“開心公園”,裡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它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房子裡;還有一個水族館,住著很多“海洋生物”,連海獅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們不僅玩,還有角色的遊戲行為,在再現主題內容的同時,更推進了主題的進展,有了一個良性的迴圈。

  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佈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推進教師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資訊科技教育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透過各種方式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現代資訊科技和教育技術培訓。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加強幼兒園教師教育資訊素養、順應教育資訊化潮流,對幼兒園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資訊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資訊的認識能力,以及他們在資訊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它包括資訊意識、資訊能力、資訊思維、資訊手段、資訊倫理道德等內容。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是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資訊科技應用在全區幼兒園中處於領先水平。隨著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被廣泛運用於日常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拍攝的數碼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確切反映主題內容,沒有很好地捕捉幼兒活動的瞬間。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缺乏拍攝的專業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兒精彩瞬間的絕佳時間。因此,對於教師來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不僅僅是現成的資訊裝置與技術的使用,還涉及到教師資訊素養的提升,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兒園領導在分析幼兒園現有教師的資訊素養和能力現狀後,提出了開展“幼兒園教學影像資料的拍攝和積累”的園本培訓活動,希望透過培訓,不僅提高教師的拍攝技能和編輯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技巧,從而使拍攝的影像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升幼兒園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

  一、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技能

  幼兒園領導邀請了兒童攝影專家來園為教師作專題講座,如“如何瞭解自己照相機的效能”“拍好一張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與方法”“如何評價一張照片”等,讓教師透過多次培訓,瞭解不同照相機的效能和拍攝技巧。

  在培訓中教研獲得了許多新知識,如以往我們都不熟悉數碼照相機的ISO拍攝模式用途,透過培訓我們才瞭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適合在天氣晴朗的室外,400/800適合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而1600則適合在夜間或黑暗的室內。 ISO感光度越高,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就越大。這樣,教師對自己原來為什麼照片拍攝失敗找到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同樣,同一人物和景點拍攝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視、仰視、俯視……這些拍攝的.技巧讓教師受益匪淺。

  當教師掌握了照片拍攝技能後,我們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培訓,如“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繪聲繪影”等軟體的學習,使教師能將所學的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並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發展

  在園本培訓中,如何使教師真正成為培訓的主角,是關係到培訓成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培訓方式優點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對新途徑、新方法的追尋。

  “參與式”培訓是指運用“參與式方法”使每個教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我們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要求教師根據要求拍攝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照片,讓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攝的專業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訓”是一種理論聯絡實際的培訓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講解式培訓,主要是運用案例去激發教師思考和探討,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將每位教師拍攝的照片回園後一一歸類並請專家和其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現場點評和互評,透過點評使教師們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這樣一來,培訓並不是把專家的意見直接灌輸給教師,而是組織教師先討論,最後彙總得出結論,由專家進一步引領。

  三、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成功

  在園本培訓中,教師是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園本培訓的內容來源於教師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受到教師的歡迎。

  如由於“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體的學習易上手,操作簡單、方便,立刻贏得教師們的推崇,學會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體以後,教師們將平時拍攝的照片運用已學的技能進行編輯與裝飾,上傳到幼兒園班級網站上,立即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如蒙五班的教師運用“非常好色”軟體製作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月曆。在培訓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的作品都讓我們為之讚歎,他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這裡每個人都獲得成功,每個人都獲得自信,每個人透過培訓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又如在學習了“繪聲繪影”軟體後,蒙氏教研一組的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將幼兒的活動內容根據需要進行剪輯與編輯,為現場教研提供真實的素材……

  在走向資訊化的現代社會,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資訊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園本化教師資訊科技的培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的教育理念,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學前教育走向教育現代化。

  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論文提要: 每個兒童都根據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和意義;知識不是透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兒童在相應的情景和社會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師不再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主角,而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從題材的選擇、過程的指導、作品的評價等全方位,以更開放、包容的心胸,更靈活的溝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學技巧來協助幼兒主動建構經驗、大膽想象創造,使美術教學培養兒童創造力和審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體現。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美術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術教學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透過美術活動讓孩子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每個兒童都根據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和意義;知識不是透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兒童在相應的情景和社會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師不再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主角,而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從題材的選擇、過程的指導、作品的評價等全方位,以更開放、包容的心胸,更靈活的溝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學技巧來協助幼兒主動建構經驗、大膽想象創造,使美術教學培養兒童創造力和審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體現。

  一、創作興趣的激發者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美國學者杜威認為“興趣,是刺激幼兒學習的好形式”。“直接經驗所引起的興趣是刺激學習的最好形式,幼兒只有對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注意集中,參與主動,投入積極,從而獲得知識經驗”。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幼兒很容易對美術活動表現出自發的興趣和熱情,但是這種自發的興趣多屬於表層的興趣,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容易波動,易轉移。如何使幼兒自發的表層興趣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動機水平上,轉化為一種內驅動力?

  1.根據幼兒身心特點,精心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採用蠟筆水粉畫、吹畫、線描畫、剪貼畫等不同美術表現形式讓幼兒欣賞並瞭解到:原來美術不僅可以用水彩筆來表現形象,還有那麼多有趣的表現手法,從而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幼兒喜歡在玩中學,所以以遊戲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也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如畫人物動態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幼兒畫不好就不會感興趣,在畫人物動態之前,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幼兒玩遊戲——“會動的影子”,幼兒在遊戲中發現了人的手臂和腿的動態變化,覺得非常有趣,然後再配以“活動小人”的學具,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不知不覺對畫人物動態產生了興趣。

  2.培養幼兒學習興趣需要貫穿於美術活動的全過程。幼兒美術教學開始部分可以用遊戲、故事、音樂等形式匯入,直接引起幼兒的興趣。如畫蝴蝶時,教師可以先講了一個“蝴蝶谷”的故事,用形象的語言向幼兒描繪了一群美麗的蝴蝶仙子,使幼兒產生了想畫的慾望。在幼兒作畫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花仙子的口吻幫助幼兒啟用思路,樂意表現。最後,再用鼓勵、欣賞的語言評價幼兒的作品,使幼兒獲得滿足,從而把興趣延伸到對新的美術活動的需求和期待。

  3.積極發揮教師對培養幼兒美術興趣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一些在美術工作者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通常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其實是環境對他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教孩子美術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對美術活動有興趣和熱情,這樣可以創造一個容易引起幼兒興趣、輕鬆和諧的美術活動的環境。其次,教師自身的繪畫水平也直接影響孩子的繪畫水平和興趣。例如,在一次對家長開放半日活動中,我也畫了一幅線描畫,並和小朋友的作品一起展出,當孩子們看到我的作品時,都齊聲地說:“哇,好漂亮!”“真好看!”從那以後,許多原來覺得線描畫比較單調的幼兒都喜歡上了線描畫,產生了創作興趣。這樣的效果是欣賞其它作品不一定會達到的。因此,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二、創作題材的發掘者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卻抽走了最生動、最豐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把美術教學看成按教師的主觀意願設計、安排的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沃土,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我們教師必須做個細心的觀察者和傾聽者,在幼兒的生活中、學習中,關注、追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掘出幼兒想畫、能畫、能創造的生動的題材。 新《綱要》中的藝術觀強調感受與創造並重,把藝術教育定位在審美教育範疇內,強調對幼兒審美感受的培養。

  1.多渠道,讓幼兒感受美。偉大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的主張。帶孩子走進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領略大自然賦予的美,接受大社會贈予的禮物,可以使幼兒在審美的體驗中產生情緒上的興奮,大自然中的聲音、形態、色彩等形式的美給幼兒的眼、耳等感官以愉悅,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幼兒的感性趣味。

  加強美術欣賞教學活動,所謂“畫內工夫畫外學”,透過為幼兒提供各種形式的、有情感色彩的美術作品,如世界名畫、工藝品、雕塑、建築等實物或圖片,也可以是兒童畫,再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完全可以使幼兒感受到其中體現的生命與情感,對美好的事物產生敏銳的感知,激起審美欣賞的興趣。美術欣賞可以透過“詩畫結合”、“音畫相伴”等形式,讓幼兒置身於一個美的意境中,這樣既能穩定幼兒的情緒,又能陶冶幼兒的情感,可以全方位地進行審美感知教育。

  2.多引導,讓幼兒發現美。美術活動中的審美感知不同與科學活動中的感知,它具有非實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點,強調的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對眼前事物幾個最突出的特徵要素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因此,教師在美術活動中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感知事物的審美特徵。例如對楊柳樹和寶塔松的欣賞感知,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從樹冠形狀的不同、樹葉顏色的深淺及形狀的差異進行觀察、分析、在微風中感受楊柳樹的柔美和寶塔松的挺拔向上等情感特徵。

  在引導幼兒發現美的過程中,教師語言的運用也很講究,啟發、引導性的語言可以開闊幼兒的思路,啟迪幼兒去發現。如“你感覺怎麼樣?”“為什麼?”等,儘量不要問幼兒“好不好?”“是不是”等封閉性的問題,以免造成幼兒的惰性。另外,藝術性的語言也可以很好地調動兒的審美情感,發現事物的美。例如我們在教幼兒畫鵝時經常引用的一首古詩——詠鵝,不僅生動地刻畫了鵝的形象特徵,而且給幼兒展示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畫面。

  3.多體驗,讓幼兒表現美。要讓幼兒獲得審美愉悅,首先要選擇適合幼兒的美術活動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幼兒所需要並喜歡、感興趣的,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關的,是他們熟悉的。其次,要以遊戲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讓幼兒樂在其中。第三,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在大膽的嘗試與操作中得到審美愉悅。

  三、創作過程的支持者、引導者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美術教育不僅要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更要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1.豐富幼兒的表象,激發幼兒創造想象的源動力。想象需要依靠內在圖示的儲存,儲存的圖示越多,幼兒想象的內容就越豐富。大自然以它獨特的詩意魅力,會讓孩子們流連忘返。飄舞的柳條、潺潺的流水讓他們駐足不前,清脆的鳥鳴、花兒的芬香,讓孩子們歡呼雀躍。這些具有無限的吸引力的欣賞材料,能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去觀察,細心地去體會。加強戶外實踐教學,有利於擴大幼兒的知識視野,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審美情趣。同樣,大社會也為幼兒的想象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2.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地觀察,讓幼兒樂於創造想象。一切立體的或是平面的事物,只要是美的,都能激發幼兒觀察、探索的興趣和想象創造的慾望。如在主題“我愛大自然”的活動過程中,讓幼兒漫步在林蔭道上,一陣微風吹來,路邊的楊柳隨風飄蕩,幼兒會驚奇地叫道“這多像媽媽的長頭髮呀!”於是孩子畫中的柳樹便成了可親的柳樹媽媽,用她那一頭的長髮保護著一群鳥娃娃。幼兒在大自然中的奇思妙想,繪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使孩子體驗到了想象的樂趣,從而變得樂於創造想象。

  3.最佳化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的氛圍中大膽創造想象。適宜的環境是創造發展的土壤,保證幼兒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動自由,對孩子的創造性發展是有益的,大自然、大社會就為幼兒創設這樣一個寬鬆愉快、充滿感情色彩的環境,孩子們在其中表現無拘無束,在老師啟發下,他們更能大膽地想象,勇敢地創新。在他們的眼裡,小雨像透明的窗簾,像顆顆珍珠......在他們筆下,春天像一個淘氣的娃娃,又像是美麗的小姑娘......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幼兒的情緒情感,善於用啟發、誘導的方法挖掘幼兒的潛能,讓幼兒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並一直採用正面評價的方式來鼓勵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對其不足的地方則用商量或建議的語氣提出修改的意見,充分地尊重每個孩子的奇想,肯定孩子的創意,使孩子們更加地自信、自主,大膽地創作出了一幅幅感人、充滿創造想象力的優秀作品。真正做到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大膽地去進行創造想象。

  4.提高繪畫技能,在支援、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提高技能與培養想象力、創造力之間並無矛盾,關鍵是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必要的繪畫技能,可以引入“單元教育”和嘗試“先行組織者”策略,提高幼兒的技能。例如對小班幼兒進行“線條”的單元練習,學習內容包括橫線、豎線、斜線、鋸齒線、波浪線、螺旋線等。將繪畫與遊戲和故事結合起來,安排“下雨了”(結合歌曲‘大雨和小雨’來添畫長短不同的直線)、“美麗的格子布”(練習交叉線)“大河裡的輪船”(添畫波浪線)、“小兔的青草地”(練習鋸齒線)、“小貓繞毛線”(練習螺旋線)等內容。透過單元練習,幼兒很快熟悉並基本掌握了“線條”這項基本技能。

  也可以嘗試運用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這種策略運用在教幼兒學各種動物和人物的動態變化時特別有效。例如,在學畫小雞動態時,幼兒透過前一次畫小雞,已經對小雞的基本形象有了瞭解,這時,我出示會動的小雞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讓他們發現:原來,小雞動的時候,頭、身體、腿等部位形狀不變,位置發生了變化,由此,幼兒在原有技能和新技能之間找到了不同處和共通點,畫出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小雞形象,不知不覺提高了技能。

  四、創作成果的肯定者、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們根據自己個人的內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創作成果。《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我們應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和表現方式。”教師應從他們的創作成果中發現許多獨特的想法和創新表現,透過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促進他們的審美創造力的提高和發展,並使之在感受成功快樂中,增強自信心。

  我們欣賞幼兒的作品,首先應該瞭解、理解幼兒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他們的畫,耐心地傾聽和洞察,就能發現他們作品中富有個性的想法和表現。

  創造從幼兒的作品中可隨處擷取,可有時他們自己也許還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這需要教師從中尋找、發現創造的火星,透過適時的提醒和鼓勵,激起他們新的創造熱情,燃起新的創造火花。

  幼兒是美術活動的主體,教師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為出發點,給予不斷的支援、引導和鼓勵,激發他們學習、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能使他們發揮創造的天性,創作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充滿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讓我們目睹到“天生的藝術家”的風采。

  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培養

  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學習的智慧心理結構說”,強調了學習者主體的智慧的和可發展的能動性。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就是以這樣的學習心理為依據,建構“確定目標——創設情境——自主學習——積極創造——評價分析——強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結構模式。充分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習的能力,全面發展學習的整體素質。

  在幼兒的教學活動,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主探索”,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效率,就應該從幼兒獨特的心理特點入手,相應地採取教學對策,有效地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兒,共同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意向動力的一部分,學習目標的確定應該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幼兒喜歡學習什麼,怎樣學,都可以和老師、和同伴共同確定下來,使幼兒的學習成為一種自己的心理需要,成為自己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幼兒,允許幼兒提出各種學習目標或學習方法,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比如在中班幼兒的主題活動中,很多幼兒對汽車很感興趣,於是教師就抓住“汽車”這個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和孩子制定了學習目標,請幼兒自己設計,並以網路圖的形式分列目標。目標包括關於汽車名稱的網路圖,關於汽車用途的網路圖,有圍繞“汽車”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的可能性的網路圖,十分清晰地呈現了階段學習目標和整體學習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要讓幼兒無拘無束,坦露心聲,並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幼兒會對學習目標充滿興趣和慾望,學習目標自然容易達到了。正如“汽車”這個主題活動,由孩子們自己提出了各種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活動積極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創設和激發“兩境”,積極增大學習動力。

  “兩境”是指學習環境和學習心境。“兩境”的創設和激發能力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注意力,培養其堅強意志力。“自主探索”中“兩境”的創設就是要求教學利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語言描繪或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同時建立友好的互動作用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參與,喚起幼兒良好的學習心境。在數學教學活動“認識大小”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優良的教學情境,春天的花園裡有著五彩繽紛的大小花朵,令幼兒身臨其境,輕鬆愉悅,再加上電腦設計的數學答題令幼兒覺得活潑有趣,同時教師扮作可愛的春姑娘,用親切的態度,恰當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兒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兩境”創設,就是以最大限度調動與增大學生學習的意向動力,促使智力與能力快速、穩步地提高。

  三、支援和強調激疑拓展,努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產生創造的慾望,獲得創造的成功,這是“自主探索”中尤為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幼兒創設問題提出的情境,啟發思維,啟發質疑,要創造一種“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的“多思”教學模式,透過激疑拓展這一環節,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比如在科學教學活動“磁鐵的秘密”中教師首先為幼兒準備了各種不同特徵的磁鐵玩具,讓幼兒在初步的玩中提出問題:“玩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透過教師的啟發點拔後認識了磁鐵,然後再在磁性的問題拓展幼兒的思維:“兩塊磁鐵,為什麼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請幼兒帶著問題的質疑步步探索,幼兒的思維得到了步步激發,問題提出了,思路開拓了,樂於自主探索的思維品質也就逐步養成了。

  四、調節和控制教學思維,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除了要求教師創造有利於幼兒自身學習的情境之外,還非常強調讓幼兒自己發現、自己探索和自己解決。這“三自一體”能夠使孩子有效學習的各種心理認識能力,得到綜合的鍛鍊,促進幼兒學習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學活動應該以幼兒的活動為主,讓幼兒學會學習。如何調節和控制教學因素是教師的藝術,更是培養幼兒學習心理的著急在控制教學因素中,要注意三個並重:智與能的並重;動腦、動手的並重;智慧與非智力因素並重。比如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我會說話”中,教師要讓教師講述的課堂變成幼兒講述學習的課堂,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有足夠時間去參與對話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熱情,來發展幼兒口語能力。其次,要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教師應該認識到幼兒的參與活動不應該只侷限於課堂,而應該課內外結合,走出封閉的課堂,不能滯留於師生間,同學間的橫向參與,還要逐漸開展形成多樣的縱向參與。

  五、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學習積極性。

  讓幼兒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滿足,不斷的激勵,導致不斷的努力,是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良好體現。這就要求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評價要以激勵學習為目的,可採用即時性評價激趣。如在教學過程中,某幼兒的即時表現出色,教師就可以這樣評價:“你說得真好!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或者採用階段性活動評價激趣。讓幼兒根據階段性的學習表現,採用個人表揚、小組推薦、全班表決的形式,定期推選“優秀小評論員”,讓幼兒在自我評價中進一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在評選“綠領巾”活動中,大班幼兒自主探索,自由評價得到了最佳體現,他們在向他人學習,對自己完善中,進行對比與評價,思索與學習,幼兒學習狀態被徹底激活了,學習心理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對於幼兒而言,養成了“自己探索”的學習心理,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學得快,學得活,學得輕鬆。作為探索者,在當今“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紮紮實實培養好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心理,讓幼兒更好更快地發展。

  今天我是“木乃伊”

  遊戲時間,虎虎蹦蹦跳跳來到“博物館”,毛毛給他分配了角色。

  遊戲開始了,毛毛找來幾把椅子拼在一起,讓虎虎睡在上面,還不住地關照虎虎:“別起來哦!別動噢!”不一會兒就聽到毛毛大叫:“博物館開門了!博物館開門了!”娃娃家的媽媽抱著孩子到“博物館”來參觀,看見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疑惑不解,問:“他怎麼躺在這裡啊?博物館裡怎麼會有人睡覺啊?”毛毛一把拉過娃娃家的媽媽,一本正經地說:“等會兒會告訴你,現在你應該跟著我參觀!我是導遊!”

  接著,毛毛拿著一根小棒指著桌子上放著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媽媽介紹著:“這是古時候的衣服,這是古時候的筷子,這是古時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裡,一直在豎起耳朵聽毛毛作介紹,偶爾還會半張著眼睛,轉頭看看那些“展品”。

  最後,毛毛把娃娃家的媽媽帶到了虎虎跟前,指著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說:“各位遊客,這是木乃伊!”原來毛毛給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館裡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媽媽一聽“木乃伊”大笑起來,她的笑聲讓躺著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還伸手去摸虎虎的臉,虎虎忍不住睜開了眼睛。這下,毛毛急壞了,他大聲叫著:“閉上眼睛,閉上眼睛!”

  虎虎只得閉上眼睛,毛毛則開始了他的介紹:“這是我們博物館最大的寶貝。是我們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是幾百年前的一個老爺爺……”剛說到這裡,虎虎就急了,大聲糾正:“我不是老爺爺,我是小朋友!”

  “閉嘴,閉嘴!木乃伊怎麼會說話?”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聲了,他意識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這事兒給忘了。

  這時娃娃家的媽媽突然雙手捂著腦袋做出害怕狀,邊喊著“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邊衝出了博物館。

  一下子,博物館門口圍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館關門了,明天再來。”毛毛一邊對圍觀的人說。一邊回過頭嚴肅地告訴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絕對不能講話,要像塊木頭一樣躺在那裡。”

  不知道虎虎是否聽進去了毛毛制定的規則,只聽他自顧自地嘮叨著:“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爺爺!”毛毛萬分無奈,衝著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爺爺的木乃伊!懂了沒?”此時,虎虎似乎突然開竅了,點頭微笑著。

  我驚歎於孩子的遊戲創意,更驚訝於在遊戲中虎虎願意配合扮木乃伊!在遊戲中,孩子快樂嗎?事後,我有意識地來到兩個男孩身邊詢問他們的遊戲感受。“毛毛,你怎麼會想到木乃伊的?”“因為博物館裡有木乃伊,我看見過!”“為什麼是人來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個字就把他的策劃意圖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問虎虎:“你躺在那裡難受嗎?”虎虎拼命搖頭。“你躺在那裡會睡著嗎?”我追問。“我躺在那裡可沒有睡著,我在聽毛毛講解,聽聽他講得對不對。我還會看他們講解到哪裡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講述著他扮木乃伊時的所思所為。

  我由衷地感慨遊戲的魅力。在整整一場遊戲中躺著不能隨便動彈,這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來說,都是備受煎熬的過程。但是,因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識,因為有“木乃伊不會動”的角色認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剋制自己、挑戰自己,體驗到了遊戲的快樂。為此,我們應多支援這樣的自主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快樂、獲得發展。(作者:徐則民)

  導致教學低效無效的一個致命原因

  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諸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齊整、教學資源不豐富、教師運用的課程本身存在問題等。但是,在不少地區,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一個致命原因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機構對幼兒園教學進行了不適當的審定和評估。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牽牛鼻子”的事情。把握著教育、教學的導向,如若這一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教育、教學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產生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教育行政執行體制受到工業組織管理中“技術理性”的影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一直是作為一種“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工作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總是自上而下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管理、監督和控制。

  教師是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有效性會直接體現在能否使課程、教學計劃與教育實際產生較高的切合度上。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實施有三種取向。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忠實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忠實地反映課程設計者的意圖,能達成預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透過協商相互適應的過程。即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教學作出最為適當的選擇。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實施者自身創造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是在具體教育情景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而課程計劃只是為這個經驗創生過程提供的平臺而已。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實施的三種取向本不存在孰優孰劣、孰對孰錯的問題,在實施課程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持有哪種取向。取決於多種因素,教師本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國不少地區,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取向並不取決於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也不取決於教師的實際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資源。而是取決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換言之,這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運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資源,推動和支援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既定的課程和教學實施取向,而這樣的實施取向還可以透過對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等措施和途徑得到保證。

  這種自上而下的控制會使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產生問題:(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較高級別的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是否準確無誤,是否合時合理成為關鍵。如若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不正確,不合時合理,就會導致很大的問題。(2)對於差異性極大的我國幼兒園教育現狀,任何劃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定、評估標準和要求,都會導致教育、教學的不適合性。(3)由不適合的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評估導向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取向,會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國不少地區,甚至在發達地區的一些幼兒教育機構中,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比例並不高,要求所有教師在實施課程和教學時都持相互適應取向甚至創生取向,並以與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一致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加以監督和管理。必然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來自教學審定和評估人員的問題

  在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過程中,採用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不僅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審定和評估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人員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使課程的價值取向從強調教師教學的學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強調兒童的發展和一般能力的獲得,使課程的管理從注重課程的標準化和統一性轉化為注重課程開發和發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這樣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取向,會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本質和型別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會使對幼兒園教學的評估從目標取向轉向過程取向或主體取向,從外部人員評價轉向內部人員評價。

  這種以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化為基礎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要求審定者和評估者也發生相應的轉變,要求審定者所持有的標準和要求以及他們在評估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發生相應的轉變。且不說我國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變能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狀況相切合,應該看到,在我國教育行政執行體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多年來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自身並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使用的標準、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沒有完成這樣的轉變。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為複雜的,它是對教育、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而價值觀是相對的,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對同樣的教育實踐作出不同的判斷。如若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實施的標準和要求是混亂的,其依據的價值觀之間存在難以消除的矛盾,就會導致審定者與被審者、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之間陷入難以對話的狀態。由於不少幼兒園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本身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一方面會以“上傳下達”的方式要求教師以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既定的要求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另一方面卻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審定和評估教師的教學行為。這種狀態使已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的教師哭笑不得,甚至思維混亂。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師墮入雲裡霧裡,處於左右不是的境地。

  筆者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經常看到來自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與此相關的教研部門的人員對幼兒園教學實踐的審定和評估。由於他們中的不少人對實施教學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們的審定和評估工作不僅沒有幫助幼兒園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反而為教師的教學制造了麻煩,增加了教學中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國不少地區,一些教育行政部門雖然資源不甚豐富,但是權力很大,而且還常常會去控制和監管不該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似乎無須精通業務,只需根據一些沒有經由認證的標準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發號施令,要求教師根據他們的要求行事,他們將審定和評估的“殺手鐧”牢牢地把握在手裡。不僅把教師折騰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為複雜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在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運用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去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兒園都以某種課程和教學的理念和取向去實施教學的。例如,用於發達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於發展中的城市;用於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於農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農村,用於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標準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國。各級政府正在逐漸改變自身的職能,在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問題上,正在逐漸改變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說了算的狀況。包括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內的專業性工作更多地由專業人員把關。

  但是,應該看到這種改變需要時間,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迄今為止,將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作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傾向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改變自身的職能,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應該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他們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鼓勵和支援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園而異地進行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由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引起的折騰人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幼兒因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2)從幼兒園評估的角度談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3)學前教育評價

  (4)課程理論

  [5]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