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以讀為本,“讀”領風騷的教學論文

以讀為本,“讀”領風騷的教學論文

以讀為本,“讀”領風騷的教學論文

  “得作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學好語文,讀的意義非同尋常,所以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立足課堂,“讀”領風騷,我覺得尤為重要。

  一、讀出內容,整體感知

  教師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研讀文字,儘可能全面、正確、深入地理解文字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進入情境。

  針對家長開放日的開課,我選擇了金曾豪的《家裡的灶頭》這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通俗易懂、親切溫馨,融入了地方民俗和方言,對於家長也有著深切的共鳴和體會。金曾豪在這部作品裡傾注了一以貫之的感悟力和靈氣,為讀者構建起一個以“藍調”為指稱的充滿情味和況味、寧靜而和諧的詩意江南。課前我引導學生運用方言朗讀,體會一種家鄉文化情韻。讀來真是有滋有味,感慨頗多。在品讀中,做到了“讀”佔鰲頭,“讀”領風騷。

  二、讀出思路,分析綜合

  教師在閱讀過程中,所要解決的是作者為什麼選取這樣的材料和為什麼安排這樣的結構,所要探求的是選擇這些材料和這種結構的內在依據,而材料的選擇和結構的安排,正是思路的具體的體現。

  在切入《家裡的灶頭》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到了20小節“灶頭是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別物事……灶前總是站著母親的背影的”這一主旨句,並請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的、重要的詞語來概括灶頭的特別之處。接著我就引導學生分別來看看江南的灶頭的“俱全”以及作者是如何透過對灶頭的描寫傳達“人間煙火味”和“溫馨的家的氣氛”的。這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以一個關鍵問題從整體的角度來連貫課堂教學內容,然後拓展到全篇文章的閱讀分析,往往能起到穿針引線或者提綱挈領的作用。

  三、讀出語言,品味精彩

  中學語文教材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是一個美麗而博大的知識海洋,沉澱著豐富的知識板塊,蘊藏著精粹的知識寶藏。研讀課文,要特別重視對課文的語言之美的感知與感受、提煉與積累、品味與欣賞。在課堂上讓學生在語言習得、積累、實踐、品賞、吟誦等教學活動中充分感受這種語言之美。

  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便是田園牧歌式的語言,我引導學生以創作對聯、詩歌等形式感受純真質樸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崇尚自由、揮灑性靈的心聲。

  四、讀出個性,質疑探究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個性化研讀,以自己獨特的體驗,涵泳感悟,解讀文字。

  透過《家裡的灶頭》一文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將他的散文集命名為《藍調江南》,進而也透過題目探究了文章主旨:流露了對傳統文化的'依戀以及行將消逝的文化的感傷。與此同時,我藉此也調動了學生對所學過的同樣情感的文章感悟,如臧克家的《野店》、2006年江蘇高考現代文閱讀《一幅煙雨牛鷺圖》、王開嶺的《每個故鄉都在消逝》等美文。透過這些補充,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挖掘豐富的課外資源補充、深化對教材的理解等等。

  作品的同題異構解讀也會完善學生的知識儲備。我也讓學生思考:由劉鴻伏的《父親》,我們還聯想到哪些父親形象?作家王開嶺的《父與子》就提到了一部電影《美麗人生》和一部連環漫畫卜勞恩《父與子》。於是我就讓學生談了談觀看電影《美麗人生》的感悟。而學生精彩深刻的見解又是讓人震撼的。

  文字是我們品讀作品、提升閱讀能力的教材,也是師生共同閱讀的物件。閱讀是掌握語文知識與方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古人所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的教學引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之中得到自然靈動和意蘊悠遠的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