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觀察蝸牛的小論文
導語:清晨,剛剛下過雨,葉子和草地都溼了,我去出玩的時候在葉子上發現了一隻蝸牛。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初中觀察蝸牛的小論文。
每個雨天過後,林間小道上,塑膠操場上甚至在家門旁邊,都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忙碌的身影——蝸牛。它們馱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蹣跚地出行在人前人後,而每每它們走過的地方都或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跡,這是它們的產物——分泌的黏液所照成的。那麼,這層腹足下的黏液又有什麼奧秘呢?
於是,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決定去跟蹤這隻流浪兒。
我發現當這隻流浪兒爬在粗糙的路面上時分泌的黏液量比爬在玻璃板上多,這是為什麼?難道蝸牛分泌的黏液量的多少取決於所爬物體的粗糙程度嗎?那麼,這黏液應該是為了減少蝸牛的腹足與物體的摩擦,對蝸牛而言,它應該是一種能夠實行自我保護的`物質。
為了確定我的猜測,於是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結果表示我的推斷並沒有出現錯誤。並且我還發現了黏液的另外幾條用處:
1、蝸牛的皮膚不像哺乳動物具有鎖水的角質層。因為缺少了角質層,體內的水分容易透過皮膚蒸散出來,一旦失水過多,蝸牛容易“失水身亡”。分析認為:當蝸牛軟體伸出殼外時,在皮膚上覆蓋一層黏液,因濃稠的黏液密度較大,不易蒸散,進而也減緩體內水份的散失。所以蝸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潤溼皮膚的作用。
2、冬寒夏熱,蝸牛冬、夏眠時,可觀察到腹足分泌的黏液,變幹後封堵殼口,像一道密封門簾;目的就是隔熱保溫,安全度過冬、夏季。因此,蝸牛的黏液具有隔熱保溫的作用。
3、曾做試驗把蝸牛放入螞蟻群中,觀察螞蟻碰到蝸牛殼後都繞道而行,改進試驗,先放入一塊魚肉再用蝸牛替換,發現蝸牛與螞蟻相遇,螞蟻避開,蝸牛縮回殼內,螞蟻們只在周圍爬來爬去,卻不肯進入殼口尋找“失蹤”的食物,仔細觀察、觸控發現殼口有亮亮的黏液,據此現象推理出,蝸牛的黏液具有驅蟻防蟲的作用。
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黏液就有如此多的用處,讓人不得不驚歎蝸牛對於這個世界的適應性之強,更不得不讓人更加敬畏自然。
而蝸牛黏液的這些用處,不也可以為人類提供幫助嗎?利用它的保水性,我們可以在植被移栽時給植物塗上一層黏液,那麼,便可以更有效的減少水分的散失;利用它的驅蟻防蟲性,可以在噴霧劑中適當加入一些,以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從每隻蝸牛身上提取的黏液必須是適量的,因為若過多了,恐怕會導致這一無辜生命的死亡。
以一顆好奇心和探索心去面對我們的生活,那麼,在探索之餘勤思考,那麼,我們還會有意外的收穫——知識。而發現與發明幾乎都是在這兩位先生(好奇、探索)的帶領下有所成就的,因此,就讓我們養成這一個良好的習慣,為我們的生活和未來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