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小學教師評價論文

小學教師評價論文

小學教師評價論文

  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關於小學教師評價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 要:言語是個人運用語言的過程或產物,當個體為實現交際目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就是言語行為。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學習態度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言行。提高中小學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水平的對策有三:將教師評價言語體系納入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予以重視;教師自身注重培養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的考識。

  關鍵詞:教師;言語行為理論;課堂評價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是由奧斯汀、賽爾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提出的語用學理論。言語行為可以是能夠傳遞一定資訊的資訊性行為,也可以是非資訊性的。英國哲學家奧斯汀將言語行為分成三類[1]:敘事行為、施事行為、成事行為。美國哲學家賽爾繼承並修正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賽爾提出言語行為四種分類[1]:發話行為,即說出詞語與句子的行為;命題行為,透過對事物的指稱和表述實施的行為;施事行為,在說某事中所存在的行為;成事行為,對聽話人的行為、思想和信念等產生了影響的行為。他認為這種交流方式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實際上,這種交流方式發生的機率較低,所以稱之為是“理想化的交流方式”。

  一、課堂評價言語行為

  (一)概念與分類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當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學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智力能力時,這一行為稱之為課堂教學言語行為[2]。教學語言包括課堂組織語、講授語、反饋語[2]。當教師運用反饋語進行評價時,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言行進行評價,就發生了課堂評價言語行為。

  以言語行為理論為基礎與參考,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可分為兩類,包括體態評價言語行為和口頭評價言語行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進行口頭評價言語行為。口頭評價言語行為包括直接評價言語行為與間接評價言語行為[2]。

  (三)評價要求

  1.客觀準確。教師的評價言語行為要客觀準確,不可因為學生平時的“頑劣”而對學生帶有主觀偏見。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客觀、實事求是的分析。

  2.清晰明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態度、語言要清晰明確,使學生及時地領會教師的語意用途。模稜兩可,很可能會對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與混亂,難以保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多樣化與區別對待。多樣化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所說話語之內容要豐富多樣,多變且豐富的詞語與語句,會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避免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區別對待是指對於學習優秀、領悟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點到為止;反之,教師應對其進行引導,為其提供豐富的資訊[2]。

  (四)評價的作用

  首先,調節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帶有讚揚與引導性色彩的激勵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透過讚揚與激勵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自信心。教師課堂評價的“施事行為”中會包含鼓勵等期望成分,這種評價言語行為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在教師的“催化”下,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能。

  二、當今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簡單化

  第一,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所查到的一線教師關於教師評價語的論文發現,一線教師注意到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採用“(非常、很)好”“你真(最)棒”等等這樣泛化的評價語言來對不同的學生[3]。第二,學科特點不明顯。例如,語文這一科目所包含的內容豐富,文化色彩濃厚,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比諸如數學這樣的科目更加具有變化性和豐富性。但由於存在泛化的評價語言的現象,教師統一採用泛化的評價語言,完全忽視不同科目的學科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需要。第三,缺少個性化評價語言。現實中,大多數的教師的評價語言經常是表面化、簡單化,不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更別提具有藝術性[4]。

  (二)教師備課時的'預設與評價言語行為的及時性之間的矛盾

  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經過“備課”這一環節精心準備好的,教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題設的結果。教師總是希望能夠聽到自己“預設”時的“答案”,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答案、富有發散思維的答案。

  (三)教師缺少對其自身評價言語行為的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學反思一直在關於教學反思的文章中,我們找不到或者很少在反思中有關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的,許多教師將更多的經歷放在了知識的重點與難點、新舊知識的轉換等方面。

  三、提高中小學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水平的對策

  (一)將教師評價言語體系納入教師專業化發展

  加強教師關於語言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聯絡實踐,不斷總結。對於教育學來說,語言學、哲學是一種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工具)。當我們逐步掌握這些理論,逐漸在思想理論上成熟時,可以幫助教師釐清評價言語行為理論體系,促進其思考出科學、藝術的評價語言。教師透過理論學習掌握語言學理論瞭解教師的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對學生的自我認識與價值判斷。因此,教師要綜合所學理論、教學情境、學科特點與學生個體等各方面要素,將抽象複雜的理論體系與實際教學相融合。這種實踐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生成的。這時,教師需要的是堅持與不斷的反思、總結課堂評價言語行為,教師可以採取記錄的方式(班級日誌、教學記錄中的反思部分等),將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單獨作為一個主題進行總結,使其自身的評價言語行為更加完善[4]。

  (二)學校予以重視

  第一,組織教師集體備課並進行討論。學校的教學工作首要基本環節就是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當教師在進行集體備課時,可將評價言語行為融入“備學生”這一環節中。各個老師可以交流有關課堂評價語言的心得。第二,採取專家指導的方式,加大對教師培訓的力度。學校可以組織專家對教師進行指導,這也是對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的最基本的保障。語言學理論是一門晦澀複雜的學科,對於一線缺乏理論基礎的教師來說,其自身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少佔用時間卻學較多的理論是很難的,如何將深奧的知識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也需要學校聘請專家為教師提供專業的意見。

  (三)教師自身注重培養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的意識

  當學校為教師創造一切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教師在主觀上也要具有問題意識。由內部動機產生的學習的慾望是更好的驅動力,這要好過外界強加的推動力。例如,教師應意識到課堂評價語言的及時性以及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變化性、是否要多加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其課堂表現來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評價語言。

  四、結束語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得到尊重與欣賞,成人如此,學生更是如此。教師的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對學生的積極的學習態度與求知慾、激發其潛在能量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年齡並結合其個人背景進行正確的、合理的、藝術的評價言語行為,讓其成為激勵學生髮展的“助推器”。教學的行為是藝術的,教師的課堂評價言語行為也具有藝術性。如果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感到厭倦,那麼教育的藝術魅力則蕩然無存。

  參考文獻:

  [1]郭貴春,賀天平.現代西方語用哲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魏麗潔,魏麗華.教師言語藝術[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3.

  [3]樓玲玲.數學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07(Z4):7―8.

  [4]劉豔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用語的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基於A校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