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傾聽等待讚賞論文

傾聽等待讚賞論文

關於傾聽等待讚賞論文

  內容提要: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潛能的時空;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標準下理想的課堂,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認真傾聽,使自己成為學生忠實的聽眾,教學生成為自己的忠實聽眾,開啟學生的話匣子,使學生想說、愛說、多說,大膽表達;耐心等待,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激發學生靈性;善於讚賞,對學生的創見要充分鼓勵;對學生的異見要尊重理解;對學生的誤見要寬容引導,增強學生信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讓課堂散發出濃濃的充滿人情韻味的溫馨。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即學生與學生的對話,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則意味著上課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參與課改的三年時間裡,為了使自己成為學生喜愛的、合格的“首席”,我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做了如下嘗試:

  一、認真傾聽——開啟學生話匣子的“金鑰匙”

  傾聽,是現代人在交際中的基本素養。因為,只有你專注而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把別人的話聽清了、聽懂了,才能做出最準確的應答。反之,假如你沒有聽清內容就發表意見,或沒有聽完就打斷別人的話,那既是不禮貌、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交際過程中的大忌。當然,在語文課堂上也一樣。或許,我們好多老師時常有這樣的抱怨:坐在那的簡直就是一根根“木頭”,一問三不知。其實,細細瞭解一番的話,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學生都是能說會道的高手,而為什麼到了課堂上就變成一個個“小啞巴”呢?

  我想,這其中不乏有這麼幾點原因:第一,心裡無法面對異樣的評價。因為往往當學生回答不好或是出現錯誤後,惹來的不是同學的嘲笑,就是老師的責罵,一而再,再而三,那些原本勤於說話、樂於說話的人也就變沉默了;第二,課堂營造的氣氛過於緊張。正如《相似論》所言:“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條件和環境產生相似的結果。”嚴聲厲語,倍受壓抑,學生在教師畫好的圈子裡左轉右轉,這樣的環境又怎能啟用學生說話的熱情呢?第三,缺少傾聽自己說話的忠實物件。想說卻無人想聽,心裡頓時涼了半截,又怎能產生更多的靈感呢?只有找到一個真心實意的聽眾,你才會願意想去說的更多,才會想積極地去爭取說的機會。針對以上這幾點原因,我努力地嘗試著,嘗試著有那麼一天能開啟每一位學生的“話匣子”,為此,我是這樣做的:

  1、自己成為學生忠實的聽眾

  試問:如果當你滿懷期待地想要與人交談,而那人卻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的話,你還是原先的興趣盎然嗎?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教師的應該認真地去傾聽每一位學生的隻言片語,要讓學生感覺到有一位忠實的聽眾在聆聽著自己,欣賞著自己,才能讓他覺得自己說得值,使他樂說、願說,達到挖掘潛質,在發現、探究中發展創造的教學效果。給孩子說的機會和空間,將心中的話一吐為快,他們在學習中的驚喜發現和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

  2、教學生成為自己的忠實聽眾

  戲劇頻道中有這樣一句廣告語: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等待著別人不同的評價。但是我認為:別人的看法、意見固然非常重要,但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先得認真地審視一下自己,給自己號號“脈”。那樣才能在沒有聽眾時,看到自己的缺憾,找到最佳的改進途徑,使自己得到不斷地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我嘗試著引導學生不但要學會認真傾聽別人,還要專注地傾聽一下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忠實的聽眾。如在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初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師:誰來說說春雨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有的說:“春雨很有趣兒,那細細的雨絲,一根根的,真有意思。”有的說:“我覺得春雨很有趣兒,春雨過後,大地像灑了油一樣,空氣新鮮了,樹也綠了。”我順勢引導學生展開體驗模仿,“同學們都感受過春雨,那下春雨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下春雨時會有沙沙的聲音。”一個調皮的男孩子迫不及待地喊出來。“你願意模仿一下嗎?”(生輕聲模仿)“我彷彿聽到了窗外沙沙的雨聲,真是太美妙了!”

  (教師目光深情注視著班裡的學生,手勢起)你們就是那輕柔、可愛的綿綿春雨,快為大地湊響春天的樂曲吧!(生感情投入地再一次模仿)

  因為有了最忠實的聽眾,就不會再怕出錯,孩子們就會勇敢地、毫無顧忌地去想、去說,學生的話匣子一開啟,那原本令人沉悶的氣氛還怕它活躍不起來嗎?氣氛活躍了,心情鬆弛了,回答踴躍了,久而久之,將形成令人為之瘋狂的衝動和靈感,思維情感得到盡情地釋放和發展。

  二、耐心等待——激發學生靈性的“硬道理”

  世界知名教育專家蘭本達在她的“探究——研討教學法”中多次指出“耐心是一種品德,是取得教學成功的理所當然的必備條件”。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平時的教學,為了教學的進度,也為了使整個課堂能不節外生枝,有好幾次因為我的一句:“坐下!”不知扼殺了多少學生的靈性。事後我也常想:他那句“我還有……”後邊到底想說些什麼呢?像這樣枉費心思地去猜測,為何當時不耐心一點等他把話說完呢?幾次犯錯之後,我吸取了教訓。沒想到一次耐心地等待後,給予我的竟是一份意外的驚喜。那是在教學《古井》一課時,針對“為什麼把古井比作母親?”這一疑問學生課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

  一個學生說:“我的母親,她每天工作很忙,早出晚歸非常辛苦。(師點頭表示贊同)另一個學生說:“我的媽媽也是這樣,她有時根本沒有時間輔導我的學習。”我立刻回應到:“那你們覺得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的人呢?”

  “我覺得母親具有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她想的、做的全是為了別人。”

  “我的媽媽是最好的媽媽,因為她為了工作做出了許多犧牲。”我對他們的發言給予了肯定,又更進一步引導大家思考:是啊,母親是這樣。那古井呢?請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詞句說明。

  生:我覺得古井也具有無私奉獻的品格。

  師: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呢?請好好地讀讀,細細地想想。

  短暫地沉默後,學生舉起了小手。

  生1:古井離我們家才十來米遠,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我家門前走過,桶兒丁丁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樂的鄉間小曲。門前的路面溼漉漉的,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

  生2:從“絡繹不絕”這個詞可以看出,來這兒取水的人相當多,這口井是村民們日常生活的保證。

  生3:鄉親們挑水走在小路上,心裡非常開心。是這口古井為鄉親們獻出了甘甜的井水,讓他們如此得快樂。

  生4:大家因為開心,所以覺得桶兒、扁擔發出的聲音像是在演奏著小曲。

  師:鄉親們喝著如此清涼可口的井水是多麼快樂啊!然而此時,你認為還有誰也感到快樂?

  生:我認為還有古井最快樂。因為古井看著我們快樂,它也快樂了。

  師:多好的古井啊!鄉親們不斷地從古井中取、取、取……而古井源源不斷地(生接說:給、給、給……從不向人們要求些什麼。)

  師:對啊,難怪有人會說:古井像一位(生接說:溫情的母親)

  到這兒,可以說整個教學圓滿完成。在教師不斷地引導,不斷地等待中,在師生和諧的對話中,學生感受到絕對的自由,文思泉湧,內心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

  正當大家為自己的出色表現而暗自欣喜時,有位學生的小手依然高高舉起著,嘴裡還不住地重複著一句話:“老師,我還有。就一句話,你讓我說吧。”怎麼辦好呢?讓他說吧,誰也不知道會是一句什麼話,會不會影響到剛才的“圓滿”呢?不讓他說吧,看他那副熱情勁,我又硬不下那顆心,最後還是決定讓他一吐為快。他從位子上竄了起來,聲音極為嘹亮地說:“我認為這古井和母親應該劃上等號。”“對!你的發現再次說明了古井具有母親般高尚的無私奉獻的胸懷。”你瞧,就是這麼一句看似稀鬆平常的話,但卻說得多好呀!如果我當時阻止了他,不就聽不到這麼富有見解,充滿靈性的話語了嗎?耐心等待吧,等待之後學生會還我們一個奇蹟和驚喜。

  三、善於讚賞——增強學生信心的“高速路”

  其實,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肯定。但凡在一些領域表現出色或做出貢獻的人士,他們的成功有一半離不開師長、父母、朋友的鼓勵和讚許。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鼓勵之中,他的自信就會多過於沮喪,此時的他就好似一部加足了汽油,等待一躍而出的賽車,動力十足。反之,他將會一蹶不振,只能是一隻洩了氣的皮球,沒人給他打氣的話,永遠只能呆在小角落裡,無人問津。而我們,能讓學生成為洩氣的皮球嗎?不,不能!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的職責是要讓每位學生成為動力十足的賽車,以最佳的狀態馳騁在人生的賽道上。所以,對於學生的點滴進步,我們決不能吝嗇任何一句讚揚的話,任何一個帶有鼓勵性質的動作,哪怕是一個溫情的注視和默許的眼神。因為一個人的進步與自信,一個生命的精彩和墜落往往就在你的不經意間悄悄失去,擦身而過。所以教師應有一雙慧眼去發現,珍視每一個學生身上與眾不同的最閃光的地方。

  面對現實,作為一名教師,我無權選擇學生,所能做的就是集思廣益,盡心盡力用我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幫助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這不僅包括天資聰穎、活潑開朗的好學生,更包括那些後進生、特殊生。在班級中,我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同樣的地位和機會,一節課下來,人人都發言,那些自卑感強的、膽小的學生都叫幾次,讓他們常有嶄露頭角的機會,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教師對他的關心、尊重,便會迸發出蘊藏於自身的巨大的學習力量,便會在和諧的氣氛中擁有自信,學習知識、發展能力。

  在學習《畫家和牧童》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朗讀感受進行交流時我作了如下的點評:

  “可以聽得出這是你自己真實的感受和理解,真是與眾不同。”

  “這是他對故事人物的一點兒個人看法,你們有不同意見嗎?”

  “多麼善良的孩子啊!我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會說到做到!”

  “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認識和想法,非常令老師佩服和感動。”

  ……

  學生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個性化的,特別是這些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後說出的、寫下的話更是充滿了真誠。此時的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讚賞,及時的肯定,恰當的評價……老師的每一次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表揚和鼓勵都是對學生最有效而又最令人振奮的讚賞,它猶如溫暖的陽光,撒遍每個學生的心田,使他們發現了自我的價值,增長了智慧,增強了信心。

  總之,作為參與課改實驗的新型老師,必須具有民主意識,正確把握“對話教育”的實質,讓學生從師生對話與相處中,體悟民主與平等。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把學生當作“知識源”,而不是盛知識的容器,並在教學中試著多彎彎腰,多傾聽,多信任,多給予學生一點賞識、肯定的話語,才能與學生一起,把課堂構建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才能使學生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去學;才能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以達到教師會教、善教——學生願學、愛學、樂學、會學的理想境界,讓課堂散發出濃濃的充滿人情韻味的溫馨,其樂融融,我心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