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以環保為話題的論文

以環保為話題的論文

以環保為話題的論文

  環保是我們這個時代充滿爭議的流行詞,但同時是保護環境中極其重要的一點,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摘 要】本文對中學生的環境道德教育進行了闡述,並對中學生物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幾點看法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提出了教材中可滲透,可拓展的相關內容及知識點。

  【關鍵詞】中學生物;環境教育;生態教育

  日前,聯合國釋出的生物多樣性地圖顯示,人類的活動正導致地球上成千上萬物種的滅絕。據科學家估計,在過去150年的時間裡,人類已經改變了4 7%的地球表面。今天,動物滅絕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據專家測算,竟比2000年要快1000倍之多。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人是大自然創造的,而且是個比較年輕的生物。人類最有智慧,最有能量,從產生革命以來,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建樹了輝煌的業績,創造了燦爛的現代文明。因此,在基礎教育中進行環境及保護生態環境教育,實現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一、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的生態環境道德教育

  憂患意識是生態教育的基礎。激發學生居安思危,增強學生的環抱意識。結合教材內容並輔助大量的當前環境問題的例項,讓學生明白由於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嚴重威脅,現在每三年就有兩種鳥類滅絕。兩年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曾發表過世界稀有動物的“紅色名單”。而兩年後,全世界總共又增加了121種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新的“紅色名單”收錄了11167種瀕臨滅絕動物,並按照其受威脅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級別,其中881種其實已完全絕種。此外,還有1000餘種正受到絕種的嚴重威脅。也有多達5714種植物已經滅絕,另有1046種正處於危急狀態,最近連生存能力極強的墨西哥仙人掌也不幸登上了“紅色名單”。另外,我國的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二,損失森林21公頃,11公頃土地沙漠化,有85萬噸汙水排入江河大海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引發了學生的危機感,促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

  帶領學生開展對本地區自然環境的調查工作,透過調查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資源破壞、環境汙染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發生著,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好我們的環境,使家鄉更美好。人類是最有智慧、最有能量的,但終究是自然界的一員,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當代人必須留給後代及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資源。

  這是當代人的道德責任。現有的世界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產物,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應與自然界平等相處、各得其所。人的發展有賴自然發展,自然發展有賴人的發展,人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並利用表1教育他們養成愛護環境,關心環境,保護大自然的良好行為品質,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環境道德觀念。

  二、努力挖掘教材,將環境教育滲透到相關的知識點去

  雖然現行初中生物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但仍難於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因此,這就要求礁石深入挖掘教材,從教材的各個章節中去發現生物學教學與環境教育的契合點。加以歸納整理,適當拓展延伸,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環境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是綜合性極強的科學,限於我國目前的基礎教育體制及尚無統一的生物學環境教育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生物教學中採用滲透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輸環境教育的知識與觀念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注意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機的運用各項教育原理,把環境作為德育教育和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開展興趣小組和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除了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外,第二課堂活動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課外活動是學生參與實踐的基本形式,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融環境教育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有效地增加活動的`娛樂性, 以增強學生的叄與活動的主動興趣, 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社會實踐活動集中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基本原則,它以鼓勵學生參與實際環境問題的調查、分析為主要形式,透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及耳聞目睹和資料的採集與分析等方式,既豐富了課堂上的感性認識,又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初步的探索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小培養獨立分析和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如:開設生物興趣小組,進行校園植物種類調查,調查校園附近的植物種類,到公園、植物保護區進行參觀考察活動。以班組為單位組織的環保活動;環保主題班會;板報比賽;演講與表演;社群調查等,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提高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也成為環境宣傳的好幫手。

  四、開設專題講座,積極參與環境宣傳工作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自然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自然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生物生存的空間環境等,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報紙,雜誌上收集了很多有關環境教育的資料,也從網上下載很多有關的知識,整理成一個一個的專題,協助學校做好環境教育宣傳工作。有計劃地進行一些專題講座,利用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紀念日進行公益性活動。根據學校的校園建設計劃,合理地規劃校園佈局,綠化、淨化、美化、最佳化校園環境,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論:人是大自然創造的,而且是個比較年輕的生物,人類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終究是自然界的一員,人類生活的最大敵人不是天災,不是魔鬼,而是自己,在所有生物中,人類的天敵是自己,最難征服的天敵也是自己。保護好這個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為子孫後代造福,這一重任已落到了21世紀的接班人手中,他們的觀念將影響未來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馮文凱 生物教育網 生物教育與環境教育 2002年11月26日

  [2] 環球綠色行 生物教育網 人應該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200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