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有關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及對策研討論文

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及對策研討論文

有關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及對策研討論文

  我國建立完善了貸款集體決策、貸款審貸分離、信貸客戶資信評定等一系列制度,對防範信貸風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信貸風險仍屢屢出現,信貸資產質量不高的現象仍未控制。本文就信貸風險的成因及如何有效防範信貸風險進行探索和研究,以下就是由為您提供的試論有關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及對策研討。

  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來自於銀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體制改革滯後,理論認識和觀念上存在誤區。儘管商業銀行進行了金融體制改革,實行了“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方針,但因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部分銀行從業人員商業意識、風險意識比較淡薄,信貸活動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2.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我國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業銀行之間彼此之間進行了盲目、無序的競爭,如放棄原則為企業多頭開戶,致使企業逃避了信貸資金的監督。同一銀行內部,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個強健、高效、充滿活力的有機整體。

  3.商業銀行缺乏高素質人才,是導致銀行產生信貸風險的又一個內部因素。信貸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憧銀行業務又瞭解企業生產經營,既有深厚而淵博的經濟、金融、法律知識,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既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的人員。

  (二)來自企業方面的原因

  1.企業認識上出現偏差,長期以來,受計劃體制的影響,許多企業領導片面地認為企業是國家的企業,銀行是國家的銀行,銀行貸款就是國家的貸款,賺了錢是國家的,虧損也是國家的,生產經營活動完全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理所當然地認為,企業盈利是由企業創造的就應該由企業來支配,一旦企業虧損,就依賴政府,依靠銀行貸款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根本不考慮企業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長期負債經營。銀行則背上了企業轉嫁過來的包袱。

  2.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下、社會負擔過重、裝置老化,經營管理仍然走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經營為主,市場應變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比較有限,所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低下,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產品積壓,難以銷售,虧損嚴重,銀行貸款無力償還,積累了大量的不良債務,從而形成信貸風險。

  防範信貸風險的對策

  (一)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快商業化程序,徹底地改革信貸管理體制,科學地制定貸款授權授信制度,不能簡單“一刀切”,靠犧牲基層活力單純求安全。要給基層行適當的信貸經營權,做到資訊與信貸決策權對稱,權力與責任對等,激勵與約束同步。同時要徹底改革信貸政策,科學地設定信貸標準,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而非公有制經濟中有活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遍佈各地,這應該是我們基層銀行發展的機遇,建議國有商業銀行總行關注一下這些方面的動向。其次建立金融競爭機制,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建立金融競爭機制,有利於提高金融整體執行效率,它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實現資金資源的最佳配置,按資金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競爭價格提供產品服務;生產高效率是指金融企業內部資金資源有效利用,達到規模效益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這樣整個市場的活力來自於競爭,透過競爭擇優汰劣,促進生產要素向合理的方向流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從而使金融體系的最低成本發揮最大效能。

  (二)建立信貸風險預警體系

  針對目前信貸管理工作中出現的信貸風險“事後處理多,事前防範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靜態分析多,動態分析少;區域性分析多,全域性分析少”的現狀,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總行都已經建立了科學完善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具體內容包括:提高貸前分析效率,改善貸中決策質量,優先貸後管理技術。制定行業信貸組合方案和行業信貸政策,提高區域風險監管效率,為利率定價提供決策依據,同時要加強銀行內部的資金利率管理,支援區域信貸授信管理,支援客戶評價和授信工作。要求各行認真執行和嚴格落實,只要徹底的落實好預警體系的各個環節,就能夠有效地防範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