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論文
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課堂教學論文,歡迎來參考!
摘 要:
初二地理知識作為初中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地球、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瞭解自然界的相關知識,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和學習能力,深化自我的地理素養和人文素養,滲透可持續發展意識等等。作為教師應結合初二地理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二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初中地理知識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等素質教育有著直接性的關係和作用。尤其,初中地理開始作為考查科目出現在初中教育階段之後,初二地理課堂教學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作為教師應結合初二地理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藉以增強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養。
一、充分凸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民主的、和諧的,其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互動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徵來構建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其中,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主要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如,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選擇合作伙伴、自主進行交流等等。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這一特性,採取的是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發展平臺,給予學生自主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藉以凸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如,在學習“中國的旅遊業”教學內容時,筆者鑑於學生對旅遊資源的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旅遊資源的不同愛好,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之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對旅遊資源資訊進行收集、討論、總結。充分尊重學生,滲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二、整合、最佳化地理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材在教學內容順序安排上或者教學內容選材上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或者地域特徵有些不切合實際,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作為教師應以教材為基準,結合學生、地域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地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最佳化、重組,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入認知和了解。筆者在教學中,對於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學生的認知規律、需求、生活經驗等進行重組,藉以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有效性,同時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的堅強後盾。如,初二地理教材內容的順序是:中國的疆域——中國的行政區劃。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中國的行政區劃”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觸的,因此,筆者將其順序進行調換,將“中國的行政區劃”作為開篇來教學,進而在教學過程中以互動、朗讀、搶答等動態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突破地理知識的難點,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信心。
三、強化初二地理作業的設計
作業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最後一環節,其作用在於引導學生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發展等有直接的作用,同時,作業也是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筆者在作業設計上倡導“高效課堂”模式,即: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作業的完成時間上設計多元化的形式,如,採取導學案的形式設計提綱問題作業;在新內容教學結束時,設計課堂訓練作業;對於課堂鞏固知識設計基礎性的地理作業,讓學生透過作業掌握知識的主幹,如,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世界最高的山峰、高原等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中國的陸地面積、行政區劃的等級、省級行政區劃的數量等這樣基礎性地理知識,筆者採取聽寫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只需寫出關鍵詞即可,花費時間短且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此外,對於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內容,筆者則以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等為背景來設計開放性較強、答案不統一的作業,來鍛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創新性等等,引導學生多角度、以地理的眼光去分析實際問題,昇華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初二地理教學屬於一個特殊的教育階段,上有初一的地理知識基礎,下連線著學生的地理考查。新課改倡導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是檢驗課堂教學有效性與否的唯一標準,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從根本上來提升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藉以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芸先.初中地理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裴新寧.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