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方面的研究開展,有利於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一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於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單一地要求學生背誦,而忽略了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並不能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意義,導致學生對於古詩詞的學習出現恐懼心理,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低年級的古詩詞講解中,教師過分注重背誦和生字教學,將理解詩詞的優美意境拋到一邊,學生往往學會了生字,但是對詩詞的含義理解表現為蜻蜓點水。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階段佔有很大的比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學體制。

  1.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於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瞭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教師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2.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於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裡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製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麼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裡幹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為什麼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裡還有什麼景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逐一想象院子裡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群群的蜜蜂在採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牆來”引發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隻杏花想到了院子裡看不到的滿園春色。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3.聯絡生活,運用詩詞

  中國的古詩詞都來源於詩人的真實生活,能夠體現詩人當時的真實感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慾望。在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這是一篇描寫詩人回故鄉的情景的詩。可以聯絡生活中的具體例項,理解詩詞的寫作佳境。“少小離家老大回”,什麼是少小、什麼是老大?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具體理解這句詩,兒童或者更大一點的時候離開了家鄉,是什麼原因促使離開家鄉的?為什麼回來?回來做什麼?如今回來的情形又是什麼樣?當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裡是什麼形象?村裡的孩子怎樣和詩人打招呼的?說明了什麼?鄉音和鬢毛都說明了什麼?這樣激發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顧,回顧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意境。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小學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尤其對於古詩詞教學來說,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學生對於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並使得學生的小學語文成績得到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論文二

  摘 要:

  主題教學是為了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課堂,它以“積累感悟創造”為形式,由主題“牽一髮”,“動”教材知識與能力的“全身”。本文從積累性、連貫性、延展性等方面闡釋主題教學活動的特徵。

  關鍵詞: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

  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語文應該深下去,而不是僅僅浮在文章的表面,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交流,使他們終身受益。對語文教師來說,主題教學給模糊一大片的語文教學指明瞭道路,我們要立足孩子的終身發展,知道明白孩子到底要學什麼。

  一、主題教學的積累性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第七組課文,以感受歷史為主,閱讀本組課文,要用心去感受字裡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還要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在孩子以前的知識積累中對於中國歷史這方面的瞭解只是一知半解,這零零星星的知識可能來自於父母、媒體或者書籍,但是在這方面他們的知識是片面的,他們獲得的這些知識是他們透過自主學習習得的,所以沒有系統性,也缺乏準確性。

  《圓明園的毀滅》是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受辱的歷史,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狼牙山五壯士》則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後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英勇跳崖的故事。《難忘的一課》則記述了收復臺灣後作者所見所聞,《最後一分鐘》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透過這一單元學生對中國的近代史有個初步的理解,首先他們能夠理清從戰爭到抗日戰爭以及四年內戰的歷史,其次孩子對這段歷史中的大的歷史事件有個大致的理解比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七七盧溝橋事變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等。雖然孩子不能夠深入地理解但是透過這樣的學習,孩子能夠積累這方面的知識,至少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映像,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我們兒時在腦海中留下的印記,當我們成熟以後一旦被觸發將是一股多麼強大的力量,也許因此而產生巨大的興趣或者動力。所以這些在孩子小學階段接觸到的主題教育可能會給孩子以後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積累新的生活素材。

  二、主題教學的連貫性

  主題教學具有連貫性,就拿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月是故鄉明”這一單元來說,四篇文章緊扣“思鄉”這個主題,三首古詩和《梅花魂》屬於外顯的主題,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有直接抒發思想情感的語句,《桂花雨》和《小橋流水人家》這兩篇文章的主題是暗含的,需要從文字中提煉。

  相對於十歲的孩子來說,“思鄉”這個主題可能有點生疏,他們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根本無法理解這種情感,即使理解也有牽強附會的嫌疑。那麼怎樣讓這顆明珠在孩子的人生髮展中發揮作用呢,怎樣讓“思鄉”這個主題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與文字交流。

  在學這一主題時,我以讀為主,透過讀讓孩子理解那濃濃的思鄉之情,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這個主題,所以對孩子不能要求過高,因為在孩子初中和高中相繼還要接觸“思鄉”這個主題,比如說在人教版必修二中“月是故鄉明”這一單元中就是更進一步的深化了這個主題,《鄉土情結》和《前方》這兩篇文章就不僅僅是思鄉了,更多的是對“鄉”這個概念的思考。所以我們小學接觸這個主題的時候可以適當放低要求,就透過讀讓孩子體驗情感,但是有個底線那就是“思鄉”這個主題要在他們幼小的腦海中留下淡淡的印記,以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這種印記就漸漸清晰明朗起來,甚至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他們的人生更加豐盈,此時此刻語文也發揮了它應有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人文語文。

  三、主題教學的延展性

  延展性是金屬礦物的一種特性,金屬鍵的礦物在外力作用下的一個特徵就是產生塑性形變,而用在我們教育中的知識獲取中,所謂的延展性指的是由某一點鋪展開來,形成一個廣而寬的面,學習不僅要向深處發展也不能忽略延展拓展。特別是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掌握大量的資料、更為廣闊的知識面,更能把握時代的脈搏,爭取先機爭取成功。對於小學生來說,知識面寬而廣更加有利於增強學習的能力以及促進學習的興趣培養。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第七單元,本組圍繞“作家筆下的人”這一專題,安排了3篇課文,其中一篇講讀課文由3個片段組成。這3篇課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作家在刻畫人物時採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側重從人物的外貌、神態、心理為主。這3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組教材緊緊圍繞專題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臺”等內容,也就是說,本組教材以“人”為主,形成了“讀人、說人、寫人”的這樣富有特色的一組教材。透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機靈活潑的小嘎子,吝嗇的嚴監生,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王熙鳳,以及見錢眼開、尖酸刻薄的裁縫店老闆及夥計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