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

學前教育的論文

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

  對孩子進行學前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性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歡迎閱讀!

  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篇1

  學前教育對孩子的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學前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性。

  3至6歲的孩子還未真正進入學校,此時的孩子處於學前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對於孩子的社會性、性格品質、思維認知等發展具有重要性。因此孩子的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學前教育對於人的社會性、人格品質發展的重要性

  社會性、人格品質是個體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逐步形成與發展的。學前期是個體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和關鍵時期,在後天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嬰幼兒逐漸形成和發展著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對人、事、物的情感、態度,奠定著行為、性格、人格的基礎。研究和事實均表明,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態度、性格雛形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禮貌、友愛、幫助、分享、謙讓、合作、責任感、慷慨大方、活潑開朗等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並且,這一時期兒童的發展狀況具有持續性影響,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同時,兒童在學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會性、人格品質有助於兒童積極地適應環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1988年,當7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集一堂,記者問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時,一位白髮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兒園。”並說自己在幼兒園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兒童在學前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及人格品質,後繼階段的社會化就會出現困難。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為、性格發展不良的兒童,在學齡階段更難適應學校生活,交往困難,厭學、逃學,紀律問題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時期更容易出現情緒、交往障礙和行為問題,有的甚至出現人格障礙,走上犯罪的歧途。

  兒童社會性、人格的健康發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適宜的教育環境。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對於兒童社會性、人格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外著名的“發展適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 ropriate Practice)以及我國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專案“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結果均表明,學前期適宜的社會性教育能夠有力地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愛心、責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接受了適宜社會性教育的兒童以上各方面發展水平都要顯著高於沒有接受過這一教育方案的兒童。而不良的學前教育則容易使兒童形成消極的社會性及人格品質,使兒童容易出現孤僻、冷淡、退縮、依賴、攻擊性及破壞性強等問題,嚴重的還產生情感、人格障礙。諸多事實和研究均反映,學前期是兒童形成各種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重要時期,而該時期所受到的環境和教育影響則是其行為、性格形成的基礎。

  (二)學前教育對於人的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學前期是人的認知發展最為迅速、最重要的時期,在人一生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嬰幼兒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比如,嬰兒在3個月時便能進行多種學習活動;1歲嬰兒能學會辨認物體的數量、大小、形狀、顏色和方位;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學前期還是個體心理多方面發展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個體對於某些知識經驗的學習或行為的形成比較容易,而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在較晚的階段上再來彌補則是很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發現,2~3歲是個體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6歲是兒童對影象的視覺辨認、形狀知覺形成的最佳期;5~5歲半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5~6歲是兒童掌握詞彙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同時,學前期還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慾、想像力、創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

  處於學前期的兒童雖然發展變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但是這種發展特點只是說明了嬰幼兒具有很大的發展“可能性”。要將這種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需要成人提供適宜於兒童發展的良好環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響。已有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單調、貧乏的環境刺激和適宜的學前教育的缺乏,會造成兒童的認知方面的落後,而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並給以積極的引導、幫助和教育則能夠促進其認知的發展。美國著名的學前教育方案“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學前教育能使接受學前教育計劃的社會處境不利兒童和非處境不利兒童比未接受的兒童在“在認知、語言和思維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發展得更好”,並且“對這些兒童的認知、學習發展產生一直持續到其成年期的長期的、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學前教育的質量還直接關係到兒童能否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對個體的認知發展和終身學習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正如美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組織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預測兒童將來的認知、語言和智力發展水平;成人應該正視孩子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並對兒童恰當的關愛、支援、鼓勵和引導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日後認知與智力的發展。

  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篇2

  談起幼兒教育,大家並不陌生,幼兒教育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教育內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學,教育主題不明確,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加強和改進幼兒教育發展,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具有重大的意義。幼兒學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在社會、家庭、幼兒園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達到的特殊工程。透過為孩子創設適宜的心理環境,支援和引導兒童的經驗建構,提高其科學能力,培養其科學探究習慣。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兒的第一課程,每個兒童從出生到進入社會,約有70%的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教育在兒童早期發展中影響極大,這是因為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思想品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具備著社會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優勢。據專家分析,幼兒有以下方面的表現優勢:天然的早期化、巨大的感染性、強烈的針對性、間接的傳遞性。如果家庭教育的優勢發揮得好,這對幼兒早期的成長、發展十分有利。

  二、幼兒進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到四五歲時,腦會長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情感學習能力,也在這個時期得到最大發展,六歲以後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一個兒童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觀,具有破壞性、孤獨、焦慮,有各種恐懼的幻想,對自己不滿意等,將很難把握未來遇到的各種挑戰和機會,發揮潛力,可以說他這時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在幼兒階段進行正規系統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這是奠定人生成敗的基礎。

  三、學前教育的方法

  1.善於掌握幼兒的心理特徵

  幼兒與成人是兩個不同範疇的群體,兩者在心理上差異很大,只有真正認識這些事實,才能對幼兒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達到預期目標。幼兒的心理特點:活潑好動;好奇好問、認識具體形象、模仿性強、無意性大。針對幼兒以上的心理特徵,就不能長時間地讓幼兒單純而枯燥地進行活動。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該熱情地、耐心地給予解答。在教育幼兒時,要注意將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生動化,便於幼兒接受和理解。要讓幼兒多模仿文明的語言和優良的行為。

  2.智力開發要科學進行

  智力是在外界環境中鍛鍊的結果。專家認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對於平常人來說,後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發育與成長大部分是在幼兒階段進行的,一般可結合以下幾個方面來開發幼兒的智力:訓練幼兒的動作發展;促進幼兒觀察力的提高;豐富幼兒的語言觀念;提高幼兒記憶力;培養幼兒思維能力;鼓勵幼兒的創造力。專家認為,要為幼兒提供廣泛的生活經驗和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樣的生活經驗後得到發展。

  3.藝術啟蒙要有新穎性

  上面已經提到,由於幼兒個性好動、好問、好玩等。因此不能讓其長時間地進行“讀寫”訓練,要讓孩子們多接受藝術啟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畫畫等。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透過美妙的聲音,生動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擬的。馬雅可夫斯基說過:“歌手的聲音喚起勇氣。”婉轉動聽的旋律可以使人興奮,給人帶來無比的喜悅,又可以使人潸然淚下。音樂能潛移默化地陶冶幼兒的性情,使他們保持良好的情緒,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多開闢音樂欣賞課,讓孩子們多接觸音樂,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一些簡單易懂的歌曲進行。

  4.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

  第一,家園結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也離不開家庭的薰陶。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絡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瞭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於遊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第二,榜樣激勵。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非常重視,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的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

  第三,科學引導。幼兒教育中常有這種現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言傳身教。幼兒的思想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幼兒。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強化鞏固。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進行個別幫助。檢查中為行為表現好的孩子在牆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並能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培養幼兒工作是繁重而光榮的,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研究和進取,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我認為,只要做到家園共育,付出我們的努力和心血,付出我們的關愛,任何孩子都會成功而自信的走向未來的第一步——小學生活。

  有關學前教育的論文篇3

  良好的學前教育不僅能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還能對他以後的人格品質、學習能力產生正面效應。所以,家長們注意了,良好的學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學前教育對智力的重要性

  在生命的頭四年裡,如果沒有足以促使大腦發育的營養,特別是沒有足夠促使智力迅速發展的外界刺激的環境,將會使兒童智力的發展受到壓抑。例如,一個與人隔絕的嬰兒,長大了很可能是個白痴。又如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的少年大學生,如果不是生長在一個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的家庭裡,如果沒有機會從小就接觸到那麼多關心兒童又能傳授各種知識的親友和師長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智力。音樂學院錄取的一些少年兒童,如果他們從小沒有接觸鋼琴、小提琴的機會,他們現在的造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缺乏早期教育、或是教育方法不當的嬰兒,他一生智力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學前教育對人格品質發展的重要性

  人格品質是幼兒個體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透過自己的模仿和大人的一系列引導等過程逐步形成與發展的。學前期是幼兒個體適應社會的起始階段和關鍵時期,在後天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形成和發展著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對人、事、物的情感和態度,奠定著行為、性格、人格的基礎。舉個例子:我們家三歲的外甥女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打死你”,不是大人們教她肯定是不會的,其實是她自己在不知不覺模仿大人說話。如果這時不加以教育引導,可能今後對他的個人品質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透過研究和事實均表明,0—6歲是兒童的行為習慣、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並且,這一時期兒童的發展狀況具有持續性影響,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同時,兒童在學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有助於兒童積極地適應環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材。

  三、學前教育對人的認識發展的重要性

  學前期是兒童的認識發展最為迅速、最重要的時期,在他們一生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關鍵期內,幼兒對於某些知識經驗的學習或行為的形成比較容易,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在較晚的階段上再來彌補則是很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

  四、學前教育對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適宜的學前教育能夠積極地促進兒童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不適宜的學前教育如單純對兒童進行機械的學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不但會損害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而且會使他們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對兒童的認識發展產生長遠的消極影響。孩子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習慣,如果學前教育有做好,那以後升高年級了學習起來就比很多人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