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七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用實物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帶來了柿子、蘋果、彌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龍果、橙子、冬棗、等等。活動一開始這麼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兒的視野,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在這麼多的水果中有2種形態:圓圓的、彎彎的。每一個幼兒都對自己的水果感興趣,爭先恐後的介紹自己水果的形狀,“老師,我的蘋果是圓的”“老師,我的也是圓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活動中要求孩子用“圓圓的xx”“彎彎的xx”回答,這樣孩子就會說“老師,我這是圓圓的蘋果”“老師,這個是彎彎的香蕉”。在瞭解的水果的形狀之後,讓孩子說一說還有什麼是圓圓的(彎彎的)?孩子就會說“月亮是彎彎的”“太陽是圓圓的”……幼兒語言完整規範,並激發了孩子說話的慾望,調動幼兒思維的活躍性。
用圖片幫助幼兒回憶:在問到幼兒:“你還知道哪些水果”的問題時,小班幼兒由於經驗少,好多孩子說“我還知道蘋果(香蕉)(橘子)”雖然一再引導說“說別的小朋友沒說過的,看看誰知道的多”,但是孩子們舉手回答的依舊是眼前的一些常見的水果,只有極個別孩子會說“我還知道草莓、我還知道荔枝”,幼兒吃過的水果雖多但是回憶起來有些難度,眼前的水果實實在在擺在面前而且確實是經常見到、吃到的水果,難怪孩子只會回答這些答案。於是,我在網上找了許多的水果圖片,並和幼兒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認識哪一些,這樣既豐富了幼兒的經驗又能調動所有的孩子的思維,引導他們去想“我吃過這種水果,它叫xx”。
讓幼兒大膽用語言描述: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是多種多樣的,在活動過程中有“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環節“你喜歡吃哪種水果?”“為什麼?”回答是多樣的,”“我喜歡吃香蕉,因為他吃起來甜甜的”“我喜歡吃蘋果,因為媽媽說蘋果營養好”“我喜歡吃葡萄,因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歡吃西瓜,因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歡的原因是多樣的,我的應答也是不同的“彎彎的香蕉,甜甜的”“紅紅的蘋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許多的水份”老師給的回應有多樣性,用肯定的話表揚了孩子的努力,透過描述性回應將幼兒零散的語言進行連結。知道回答問題得到老師不一樣的回應,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更加喜歡動腦思考,引起幼兒共鳴,激發其他幼兒思維的活躍。
不足: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好多小朋友在一開始看到有這麼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還有幾個手也沒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來。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小朋友活動結束我們會一起品嚐水果,這樣幼兒可能會注意力集中點。
科學教案 篇2
我找到了……(科學)
一、教學要求:
1、透過活動讓幼兒學會收集資料的各種途徑和方法。
2、激發幼兒對動物進行探究的興趣以及保護動物的情感。
3、鼓勵幼兒大膽的進行講述。
重點:讓幼兒掌握一些資料收集的途徑和方法。
難點:激發幼兒對動物產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幼兒收集到的各種動物的圖片
有關動物的VCD 電腦
三、教學過程:
(一)引起興趣
<展示幼兒收集到的各種動物圖片>
這些動物圖片都是我們小朋友自己找到的,現在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有些什麼動物,請告訴你的朋友1、自己的動物圖片是從哪裡找到的?2、找到的動物叫什麼名字?3、這種動物有什麼特徵?
(二)經驗的分享
1、幼兒自由地相互交流分享
(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間的談話,捕捉孩子生成話題)
2、集體的經驗分享
1、請個別幼兒介紹
A、你的動物圖片是從哪裡找到的?
B、你找到的動物叫什麼名字?
C、這種動物有什麼特徵?
(幼兒在介紹資料來源時,教師應出示相應的材料,使幼兒有一種較直觀的理解。)
3、教師小結
4、你還有什麼不一樣的方法嗎?
5、教師介紹其它的收集途徑、方法。
<開啟電腦>
A、電腦有什麼本領?
B、小結
C、教師操作上網查詢有關動物的資料。
5、請幼兒說說可以到哪些地方去查詢資料,用什麼方法把資料給大家看。
6、教師小結。
(三)激發對動物探究的興趣
1、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當孩子提出問題後教師就請其他孩子來回答,同時鼓勵孩子敢於發表不同的觀點;對有爭論話題鼓勵孩子用學到的方法再去查詢資料,然後根據找到到的資料再進行討論。教師要及時判斷把握好問題的價值取向。)
(四)激發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
1、動物是不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2、那我們怎樣來保護它們呢?
(五)教師對活動中幼兒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情感的激勵,以引起幼兒對下次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3
一、實施前的設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的成長”的理論,杜威的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取,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教給學生,主張課程設計把書本知識還原兒童的經驗。杜威的觀點對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國《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學習內容過分重視系統知識技能,科學理論而脫離生活實際。把知識用“告訴”的方式而不是以“實踐出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科學》新課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體驗現實,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種子變成芽》教學過程中,以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學會做人,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觀察活動的課外延伸。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是觀察種子外部的顏色、形狀等特點以及解剖種子,進行內部結構的觀察。鑑於三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夠長,同時也為了使活動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種活動設計為兩種不同的觀察記錄方法:一種是同一種種子在七天內的連續生長過程的觀察記錄。第二種是幾種種子同時播種,每天觀察它們的不同變化。這個過程更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態度。
2、材料的選擇:因為鳳仙花的種子太細小,不容易觀察種子裡面有什麼?所以我選擇了蠶豆、玉米、綠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動目的
1、認識幾種常見種子的名稱,能對種子外觀和內部進行觀察。
2、知道種子生長的條件,掌握科學的播種方法。
3、探究種子的秘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活動準備
各種種子和浸泡過的種子、放大鏡、鑷子等等。
五、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生透過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並讓學生思考:關於種子,你最想研究什麼?
(二)分組觀察,交流彙報
1、認識種子
你從認識的種子中,向同組同學介紹它們的名稱、顏色、形狀等特點。
2、引導學生猜想
學生討論後猜想:種子裡面可能有什麼?
3、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用什麼方法觀察種子裡面呢?
生:剝開。
生:用牙咬開。
生:用指甲撕開外皮,再看裡面。
生:用刀切開。
師:切開和剝開那種方法好?
生:剝開好。切開會使種子破碎,不易觀察。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麼我們就用剝開的方法,剝開種子又叫解剖種子。在實驗時注意什麼?
生:要細心,保持種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鑷子和放大鏡時,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剝去外皮,再觀察裡面。
生:要做好觀察記錄。
師:組內要分好工,負責記錄的同學把全組的發現記錄在觀察之花中,看哪一組發現的最多,它的觀察之花就開得更燦爛。記錄時可用語言、圖畫、以及資料等描述。好,分組開始研究。
4、學生分組活動
( 剝皮後的蠶豆 ) ( 解剖後的觀察 )
4、彙報研究結果:學生將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師:透過實驗,你發現種子裡面有什麼?
生:我發現裡面有2片小葉子。
生:綠豆的又尖又彎,從裡面破殼伸出來。
生:蠶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剝皮後,蠶豆可以分開兩個豆瓣,而玉米分不開的,只有一瓣。
師:對,(邊講解,邊演示)玉米內還多了一層含澱粉的胚乳,我們切開後,塗上碘酒,變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而塗在可以分開兩個豆瓣的種子上是不變黑色的。課後我們可用這方法檢驗其它種子變不變深藍色?內部有沒有胚乳?還有沒有其它不同的發現。
生:我們組的綠豆芽長得最長,已經有6毫米。蠶豆芽最短,只有2釐米。
師:種子外面的這層是種子的皮,裡面整個部分,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媽媽一樣保護著小芽,供給小芽“營養”。就可以發育成一棵植物。
5、讓學生把實驗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討播種方法
1、引導學生猜想:種子發芽時是先長出根,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
2、設計實驗:想一想,怎樣能透明地觀察種子變成芽的生長過程呢?
3、一邊介紹兩種觀察方法,一邊演示。
第一種是連續性觀察方法:A、先找個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幾層紙巾捲成筒形,中間放些土壤再灑些水,等紙巾完全溼潤,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種子,放在通風的陽臺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種子……連續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時間放種子,同時要觀察前一天的種子變化,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
附:記錄表: 觀察 種子變成芽
4、講解記錄種子成長資訊的做法。 第二種觀察方法讓學生看書自學,請翻開書第25頁:幾種種子同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第一、確定觀察種子和內容,如:觀察花生和綠豆第一週的發芽圖
第二、參考資料,自己動手做一張記錄表。如統計圖式,表示幼苗的長高情況。
5、討論播種方法。
(四)總結和延伸。
1、讓學生思考種子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2、學生髮表見解。
3、送給學生一包種子,用收到的種子,按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播種,注意做好記錄。
六、活動評析
本課的內容是以孩子們觀察種子為出發點,突出播種對使用的材料選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後,大膽猜想到觀察實驗,進而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播種,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進行記錄。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所收穫,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程指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所以,合理地設計的兩個猜想A種子裡面可能有什麼。B種子發芽時可能先長根呢?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讓學生先預測一下,再讓學生帶著預測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敢於向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沒有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
2、從問題→猜測→觀察實驗,教師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驗證預測結果的心理,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透過讓師生交流:實驗時我們要注意什麼?使學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3、透過讓學生動手實驗,並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討論、分析、歸納,學生採用語言、圖畫以及資料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經歷了自行探究種子內部結構後,彙報時,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說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探究後的研討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
4、教師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同時突破難點:學生很難觀察和區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說明玉米只有一瓣(沒有兩片子葉)。我利用生物學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塗上碘酒,變為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胚還是淡黃色的。教師捨得在難點處花一點時間,教給學生檢驗種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動手探究,終身受用。這樣的實驗方法,簡單化、生活化。
5、在課外驗證猜想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對實驗的具體做法(步驟)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要求學生設計好觀察內容和記錄表。並要求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像科學家那樣有耐性,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進行持久的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中,教師重視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儘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思維。也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行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事實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邊的科學,學會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透過觀察和實驗發現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會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齒輪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
知識與技能
●知道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與功能;
●知道怎樣來傳遞運動和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並從中體驗其樂趣;
●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中的傳動裝置。
學生準備:帶一些會運動的玩具如玩具賽車、跳蛙、回力汽車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觀看錄影,匯入新課。
1、談話:我知道同學們都愛看動畫片,下面就播放動畫片《木偶奇遇記》的片斷。
2、提問:第一個運動的物體和最後一個物體之間隔得很遠,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接觸,可為什麼仍然能夠引起最後一個物體的運動呢?討論交流。
3、再次觀看錄影,欣賞動力傳遞的過程。
4、結合錄影解釋:這些可以把動力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
5、提問:你還在哪些物體上見到過傳動裝置?你能描述一下這種裝置的結構嗎?(教師適時出示並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體,展示物體的傳動裝置和傳動方式。)
6、談話:這些傳動裝置是怎麼樣傳遞動力的?常見的動力傳遞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動力的傳遞》。(板書課題)
二、探究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和功能。
(一)、探究皮帶傳動的特點。
1、教師出示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操作演示。學生觀察:這個傳動裝置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2、認識皮帶傳動裝置的結構:一根皮帶、兩個大小不同的輪子。
3、教師操作皮帶傳動裝置,學生觀察輪子的運動狀態。
4、交流討論:當大輪運動時,小輪是何種狀態?大輪和小輪的運動方向是怎麼樣的?大輪和小輪轉動的快慢一樣嗎?動力是依靠什麼傳遞到小輪上的?
5、講解:我們把這種傳動方式叫做“皮帶傳動”。皮帶將運動和能量從一個輪子傳到另一個輪子上,帶動了輪子的轉動,也決定著輪子運動的方向。
6、分組操作實踐。
⑴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裡的器材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模型;
⑵設法將大輪和小輪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時轉動,畫下皮帶傳動的示意圖;
⑶記錄下大輪和小輪的轉動方向和快慢。
7、交流彙報,操作演示。
8、討論:皮帶傳動有什麼特點?
9、小結:皮帶傳動裝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帶和它所連線的兩個輪子或滑輪組成的。透過皮帶,一個輪子的轉動被傳到另一個輪子上。皮帶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輪子轉動的快慢,能改變輪子轉動的`方向。
10、欣賞:利用課件展示皮帶傳動裝置運動的畫面,瞭解皮帶傳動裝置在機器運動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洗衣機、電梯、縫紉機、遊樂場裡的旋轉玩具、工廠裡的機器、農村的脫粒機、拖拉機等)
(二)、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
1、電腦演示、放大座鐘內部的傳動裝置,觀察:傳動裝置的結構跟皮帶傳動裝置有什麼不同?
2、觀察傳動裝置的運動狀況,瞭解此種傳動方式叫“齒輪傳動”。
3、分組操作實踐:
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內提供的材料做一個齒輪傳動裝置,研究它的傳動特點並填寫實驗記錄:
⑴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轉動齒輪A,觀察發生的現象。
⑵增加一個齒輪,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觀察另外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記下另外兩個齒輪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轉動 A * * B * * C * *
4、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5、討論:
⑴在齒輪傳動裝置中,相鄰的兩個齒輪轉動方向有什麼特點?
⑵齒輪傳動中,齒輪轉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6、小結:齒輪傳動裝置由兩個或多個齒輪組成。齒輪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齒輪轉動的方向、能改變齒輪傳動的快慢。無論一個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與它相鄰的齒輪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要使兩個相鄰的齒輪朝同一個方向運動,必須在兩者之間再加入一個齒輪。齒輪的旋轉速度取決於兩個齒輪的大小,還與兩個齒輪齒數的比值有關,比如一個16齒的齒輪會使一個8齒的齒輪的轉速增加一倍。
7、擴充套件閱讀:幾種齒輪傳動的裝置(教材15頁)。
普通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傘形齒輪傳動、內齒輪傳動
8、比較:皮帶傳動和齒輪傳動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皮帶傳動可以遠距離傳動,但容易損失動力;齒輪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但必須近距離。)
9、設疑:你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既可以遠距離傳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的傳動方式呢?
(三)、探究鏈傳動的特點。
1、依靠一根結實的鏈條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操作演示鏈傳傳動裝置,學生觀察兩個輪子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
2、交流發現。
3、操作實驗器材,體驗鏈傳動的特點。
4、比較:鏈傳動與皮帶傳動、齒輪傳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鏈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傳遞力,也可以遠距離傳遞力,但工作動力不能太大,因為受到鏈條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鞏固應用,遷移拓展。
1、談話:各組學生分別觀察自己小組帶來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個部分是起傳動作用的,說一說它們分別屬於哪一種傳動方式。
(電動賽車裡應用的是齒輪傳動、音樂盒裡應用的是齒輪傳動、腳踏車應用的是鏈條傳動……)
2、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機器分別運用了什麼傳動方式呢?
3、拓展遷移:
⑴玩一玩:
將兩隻注射器裝滿水,用膠管連通,推動或者拉動其中一隻注射器的活塞,觀察另一隻活塞的運動,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⑵瞭解我們周圍還有哪些型別的傳動裝置。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瞭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後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範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四、小結
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於動手、勇於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來寫人的方法,能自己蒐集材料寫一個科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一、複習檢查
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題:①開文迪許的怪表現在哪幾個方面?②他為什麼有這些怪的表現?
⑵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第2---5自然段,①讀後討論:衣著不考究
佈置很特別珍愛圖書珍惜時間②理解考究、特別、珍愛、珍惜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理解一般、過時等詞。③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家當一詞比較句子:開文迪許家裡的佈置也很特別。
開文迪許家裡的佈置很特別。
指名讀句子,聯絡課文說說哪句話表達的意思準確些,為什麼這裡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自由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也要在這裡強調了什麼?
⑤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⑥自由練讀第5自然段,說說哪些詞句最能突出開文迪許的怪。
⑶指名讀第1、6自然段①說說這兩段告訴我們什麼?②這兩段在第一部分起什麼作用?2. 細讀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題:為什麼說這位科學怪人並不怪?
⑵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讀後討論,可聯絡上下文舉例說明。
⑶齊讀課文。
⑷小結段意
三、作業
1.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珍愛 打擾 慕名來訪 遺著迫不得已 諸如此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2、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
重點難點
1、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2、 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讓幼兒認識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條邊,三個角,能用三角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這次活動我注重了幼兒的操作,讓他們透過自己動手拼圖,不但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也提高了幼兒對圖形的認知能力。
活動準備:
1、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頭飾若干,紅領巾、三角形彩旗等
2、 用三角形拼成的熱帶魚畫面一幅、擬人的三角形圖片、展臺、
活動過程:
一、認識三角形。
1、教師利用展臺出示擬人的三角形娃娃,邊出示邊以擬人的口吻說:“我是三角形娃娃,我有三條邊,三個角,大家都叫我帶角的朋友,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我。
2、教師出示一個三角形的厚紙片,讓幼兒數一數,它有幾條邊?幾個角?幼兒回答正確後,告訴他們:這是三角形紙片。並教幼兒學說幾遍“三角形”
3、再出示紅領巾、三角形彩旗,讓幼兒數一數他們的邊數、角數,並說出它們都是三角形的。
二、複習鞏固
1、教師出示拼好的圖,讓幼兒進行觀察,進一步熟悉三角形。
(1)、出示熱帶魚圖片,請幼兒觀察它們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
(2)、請幼兒找出一個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進一步感受三角形
特點。
2、
遊戲
“圖形娃娃”找家。
(1)、教師講述
遊戲
的玩法:“遊戲開始,幼兒戴頭飾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音樂一停,幼兒迅速跑進與頭飾相同的圖形內,每個圖形內的幼兒互相檢查是否走錯,然後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什麼圖形娃娃。然後交換頭飾,遊戲重新開始。
(2)、讓幼兒做遊戲。
3、讓幼兒利用三角形自由拼圖:啟發幼兒拼出多種物
三、展評幼兒的作品,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分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