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合集九篇

大班科學教案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喝果汁、飲料,見過不同大小的瓶子。有的瓶子又粗又矮,有的又細又高,到底哪個裝的飲料多那,孩子們一時想不出答案來。針對以上的情況,設計了此次活動。其間,把實驗和認識容量巧妙的融合,透過猜想、實驗、驗證的方法瞭解液體的測量,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完成教學目標。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容量。

  2、提高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大小不同的瓶子若干

  2、水盆及不同的測量工具

  3、果汁及學習單,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比比說說兩個瓶子的不同。

  師:這兩個瓶子一樣嗎?哪不一樣?(幼兒自由討論)

  師小結:噢!這兩個瓶子有高、有矮、有粗、有細。

  二、探索操作,尋找比較瓶子大小的方法。

  1、幼兒猜想,猜猜哪個瓶子大。

  師:那這兩個瓶子一樣大嗎?

  師:你們猜猜哪個瓶子裝得多,哪個瓶子裝的少呢?

  2、動手操作,比較兩個瓶子的大小。

  師: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哪個瓶子裝得多,哪個瓶子裝得少?

  師:我們先看看桌子上的材料,有瓶子、有水、有小杯子。

  師:一會請你們自由結組試一試,試之前我要提醒你們,要先想辦法再去操作。

  師:好,我們行動吧!(幼兒自由操作)

  3、教師小結,知道比較容量的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想到了什麼辦法?

  師小結:要想知道那個瓶子大,有很多辦法:

  第一種是用一個瓶子裝滿水,然後倒入另一個瓶子中,看看剩下水了嗎?

  第二種是把兩個瓶子都裝滿水,然後把水分別倒入相同的小杯子中,看看哪個倒出來的數量多。

  第三種是用相同的小杯子把水倒進兩個瓶子,看哪個裝得多,那個裝的少。

  三、引導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相關。

  1、動手測量,測出容量有多少。

  師:我們知道了這個藍色的瓶子大,他盛的多,它到底能盛多少呢?

  師:請你們三人一組,自己選擇測量工具,量量看這個瓶子能盛多少?(幼兒操作)

  2、集體比較,發現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結果不同。

  師:那組用的是這種測量工具?請每組派個代表到前面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測得的結果。

  師:請你們仔細看看,發現了什麼?

  (幼:結果不一樣!)

  師小結:測同樣一瓶水,測得的結果不一樣。

  師:那為什麼呢?

  師小結:原來測同樣的東西,我們所用的工具不同,所測的結果也不同。

  四、大膽嘗試,幫助動物測量果汁的多少。

  1、大膽嘗試,幫助動物測出誰的果汁多。

  師:小動物們吵起來了,為什麼呢?原來他們三個剛剛到超市去買果汁,獅子買了瓶橙汁,狐狸買了瓶草莓汁,大象買了瓶蘋果汁,它們都說自己的果汁多,所以才吵了起來。它們想請我們來幫助,幫它們測出誰的果汁多。請你們想一想,再試一試,記住要填好學習單!好,我們快行動吧!(幼兒動手操作)

  師:請每組派一名小朋友來說說你們的結果。

  師:看看我們的結果一樣嗎?誰的果汁多?

  師:你們可真能幹,要記住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樣的測量工具呀。

  師:小動物們你們知道了嗎?

  小動物:知道了、知道了,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樣測量工具。孩子,謝謝你們,我們決定請你們喝果汁!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的教育實施,重點體現了《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1、猜想活動: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嘗試比較活動:幼兒想出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瓶子的大小,透過實踐驗證比較出那個瓶子的容量大。

  3、操作活動: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引導幼兒分小組進行嘗試,完成學習單共同總結比較,得出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結果也不同。

  4、體驗活動:透過幫助小動物測得誰的果汁多,來嘗試測量,這個環節中重點突出測量工具的一直性,以及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從而鞏固了測量的注意事項及重點。

  幼兒對這次活動自始至終有著濃厚的興趣,都能大膽嘗試,但有些細節還需要今後在活動中處理好,比如:活動前材料的投放,不應直接放在幼兒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嘗試活動中,教師怎樣有效指導才能讓幼兒做到有效嘗試,避免活動時間過長收效甚微,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在今後的活動中進一步完善。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實驗中不怕失敗,敢於克服困難。

  (2)在操作中能與同伴協商,共同配合解決操作中的困難。

  (3)能積極開動腦筋設計使雞蛋摔不破的包裝方法。

  [活動重難點]

  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索包裝雞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裝的雞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的材料:紙盒、塑膠盒、泡沫塑膠、米菠蘿、棉花、報紙、硬紙板。

  (2)熟雞蛋、皮筋、透明膠帶、曲別針、剪刀、毛線、粘釘、橡皮。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教師:前幾天小朋友共同蒐集了許多包裝盒,透過觀察小朋友發現了包裝對東西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把東西固定住,再墊上一些比較軟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裝盒,共同觀察分析包裝盒的作用。

  2、提出問題:今天請小朋友當運輸雞蛋的工人,包裝雞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3、猜想並記錄:

  師:你們兩人一組商量一下包裝雞蛋需要什麼材料?怎麼包裝?

  師:你們想出了這麼多的好方法,咱們試一試,看用哪種方法包裝摔不破雞蛋。

  4、實驗驗證並記錄結果:

  重點指導: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夠的空間填充軟的材料。

  (2)雞蛋要放在中間,使雞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軟的材料保護好。

  (3)填充物要充滿容器,使雞蛋固定。

  教師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幼兒大膽嘗試。

  5、交流與總結:你的實驗和猜想一樣嗎?為什麼?

  6、活動延伸: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試一試。如:站在椅子上舉起來讓雞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名稱:成長的煩惱

  活動目標:

  1、在交流分享中體會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能積極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煩惱。

  2、嘗試著讓幼兒關注自己的情感,形成快樂、積極的生活態度。

  活動準備:

  (1)前期經驗準備:瞭解煩惱的含義;

  (2)幼兒繪畫:我的煩惱;

  (3)PPT課件。

  關鍵點:願意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煩惱。

  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引發討論

  1、觀看PPT《你是我的朋友嗎?》

  2、提問:(1)珊迪的煩惱是什麼?為什麼有了朋友還不高興呢?如果一直這樣煩惱下去會怎樣呢?

  (2)你有什麼辦法幫助珊迪解決煩惱?

  3、: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煩惱,遇到煩惱我們要想辦法使自己開心點,還要動腦筋解決煩惱。

  二、交流煩惱,分享討論

  1、(1)你有煩惱嗎?(個別幼兒交流自己的繪畫)(2)你是怎麼解決自己的煩惱的。

  2、:有的小朋友遇到的是學習上的煩惱,有的'是與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時遇到的煩惱,有的是爸爸媽媽吵架了而煩惱。其實,解決煩惱的辦法有很多,如:不怕煩惱和困難,對自己有信心,多想想辦法,自己獨立解決,或向同伴老師父母求助一起解決等。

  三、提出問題,經驗遷移

  1、是不是所有的煩惱都能一下子解決的?如果一時解決不了該怎麼辦?(轉移注意,忘記煩惱,快樂地面對現在的生活。)

  2、:不是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消除,但總有很多方法能幫助我們排除煩惱、忘記煩惱,這樣我們也能快樂起來。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一、主題來源:

  幼兒天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精力充沛,富於幻想,源於孩子們對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對物體變化的好奇,因此,我們預設了《科學放大鏡》主題活動,從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入手,和他們一起探索光、影、旋轉、變化的奧秘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幼兒在觀察、發現、操作、探索等活動中瞭解科學現象,感受科學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到科學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從而形成積極探索、熱愛科學的良好品質。

  二、主題目標的預設:

  (一)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幼兒在觀察、發現、操作、探索等活動中瞭解科學現象,感受科學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2、讓幼兒認識到科學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從而形成積極探索、熱愛科學的良好品質。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感知凸透鏡、凹透鏡、平面鏡成像的不同。

  2、瞭解物體在水中成像的現象。

  3、知道有些物體能溶於水。

  4、初步感知仿生學的原理。

  5、瞭解視覺暫留現象。

  6、初步瞭解複製的方法。

  (三)技能目標:

  1、學習用彎折的技能,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電線立體造型。

  2、學習立定跳遠及變化花樣玩繩。

  3、掌握用剪刀剪硬質物品的技巧。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一、 活動目標:

  1、透過反手、體驗讓幼兒理解轉動,並區別滾動。(重點)

  2、引導幼兒探索使物體轉起來的方法。(重點)

  3、引導幼兒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瞭解影響物體轉動的一些因素。(活動難點)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陀螺,有操作經驗。

  2、第一次操作材料:筆、筷子、繩子、碗、杯子、塑膠瓶、紙圈、釦子、呼拉圈、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圓心穿孔的紅色圓片、偏離圓心穿孔的綠色圓片及火柴。

  三、活動過程:

  (一)轉一轉,滾一滾,讓幼兒的轉動經驗重現。 師:小朋友們,玩過陀螺、轉盤的請舉手。能學陀螺、轉盤轉一轉的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學陀螺轉吧!(師生一起轉)老師累了,我的小陀螺累了嗎?累了會怎樣啊?(幼兒學陀螺倒下)

  (二)試一試,說一說,幫助物體轉起來。

  1、師設計對話(一個擬人化的碗:我也要轉,我也要轉。師:哦,小碗也要轉,小朋友,誰能幫助它轉起來?)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但不能過早介入,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使物體轉起來。

  3、說一說。請幼兒交流,說說自己幫助過什麼物體轉起來,是怎樣做的。老師多啟發,鼓勵幼兒舉一反三,當幼兒對滾動和轉動混淆時,教師用對比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使用紙圈演示轉動及滾動並留下運動過的痕跡。再請幼兒自己來轉一轉,滾一滾。

  (三)做一做,比一比,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1、師:小朋友剛才幫助那麼多的物體轉起來了,我差點忘了我的另外兩個小客人,(出示圓片及火柴)它們也要轉起來,看誰有辦法?

  2、請幼兒說一說,怎樣做。

  3、老師佈置任務:用火柴串在圓片上做成兩個轉盤,小朋友試一試,選一個厲害的與其他小朋友比賽。

  4、老師發給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一個紅色圓片,一個綠色圓片及兩根火柴),幼兒開始做轉盤試轉盤。

  5、請幼兒說一說自己選哪個轉盤參加比賽。為什麼?教師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幫助幼兒總結出影響綠色圓片轉動的是火柴串的位置。

  (四)找一找,在生活中找轉動。

  師:小朋友們,大家都準備好了自己的超級轉盤嗎?在比賽之前老師還要佈置一個任務,請小朋友回家去找一找,哪些東西在使用時會轉動,好嗎?好,找到旁邊的小夥伴,現在比賽開始。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認識身邊感興趣的小動物,瞭解小蝸牛的主要特徵和生活習性。

  2、喜歡觀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的興趣,好奇愛問。

  3、能透過收集、觀察、繪畫等多種活動進行探究。

  4、學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簡單的猜想,能大膽與同伴交流。

  5、使幼兒掌握一些蝸牛的生活基本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有觀察蝸牛的興趣,能大膽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

  2、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蝸牛對農作物的危害。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組織幼兒捉蝸牛,每人準備一個盛有蝸牛的昆蟲盒。

  2、《學前班科學活動上冊》第1至2頁。

  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蝸牛的外形特徵。

  1、幼兒自由觀察昆蟲盒裡的蝸牛,並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教師引導幼兒歸納小結蝸牛的外形特徵。

  提問:(1)蝸牛是什麼樣子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麼?它的眼睛長在哪裡?它的觸角有什麼用?捕捉蝸牛時,為什麼常常看不見它的頭?

  (3)蝸牛的殼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用?

  (4)蝸牛的怎樣走路的?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一條線呢?

  二、討論活動: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喜歡吃什麼?生活在什麼地方?

  2、它是怎麼過冬天的?

  小結:蝸牛生活在牆邊、草叢、樹根、葉子背面等陰暗潮溼的地方。它喜歡吃綠色植物,特別是蔬菜。蝸牛冬天躲進殼裡,用粘液封閉殼口,十分耐飢。由於蝸牛的腹足會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會留在一條白線。為了保護自己,它常常在頭縮排硬殼裡。

  三、談話活動:蝸牛的危害。

  引導幼兒看《學前班科學活動課上冊》第1頁,瞭解蝸牛的危害。

  四、遊戲活動:幼兒學蝸牛爬。

  五、畫一畫:我見過的蝸牛。

  教學反思

  活動前對幼兒已有的經驗估計過高,有的幼兒雖經常捉來蝸牛玩,但沒仔細觀察過。當談到蝸牛喜歡吃什麼時, 對於老師而言也比較困惑,因為平時的司空見慣使我不再留心去觀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猜想、分工合作、動手嘗試,並且持之以恆地做好記錄,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究發現了蝸牛愛吃實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啟示,從小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百科: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名稱:“窗戶上的哈氣與冰花”——大班科學活動

  二、活動目標:樂於關注周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大膽探究哈氣與冰的秘密,初步瞭解水的三態變化。

  三、活動提示:

  1.關注幼兒對於冬季活動室玻璃上哈氣的發現,適時提問:“哈氣從哪來?”並引導幼兒晚上和早晨觀察自己家臥室、浴室、廚房的玻璃,“你有什麼發現?”

  2.幼兒自由討論自己的發現及問題:“為什麼會有哈氣?冰花從哪來?”

  3.幼兒共同蒐集有關資訊並相互交流,初步瞭解哈氣及冰花產生的原因。

  四、觀察要點:

  幼兒探究周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興趣與發現。

  五、延伸活動:

  1.和幼兒一起進行“凍冰花”的遊戲或在科學區投放加熱可觀察水蒸氣的材料,在操作、嘗試中進一步感知水的三態變化。

  2.欣賞故事“小水滴旅行記”,進一步理解水的三態變化。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瞭解條形碼是由粗粗細細的線條和一排數字組成的。

  2、比較各種物品上的條形碼,知道條形碼的作用。

  3、體驗獲得知識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的各種條形碼。

  2、知道每件商品上都有條形碼,並初步瞭解條形碼的作用。

  3、活動室四周佈置一些標有條形碼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一)瞭解條形碼是由粗粗細細的線條和一排數字組成的。

  1、請幼兒把帶來的條形碼和好朋友進行交流。

  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許多商品上的條形碼,現在,請你找個好朋友一起比一比說一說。

  2、集體彙總:條形碼是由什麼組成的。

  師:剛才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比較了條形碼,那麼你們發現了什麼?

  小結:條形碼是粗細不同的直線和一排數字組成的。

  (二)比較條形碼的不同,瞭解條形碼的作用。

  1、師:請你找一件物品,並和你旁邊的好朋友比較一下它們的條形碼。看看有什麼發現。

  幼兒相互交流後小結:各種商品上的條形碼都是不一樣,這些線條的粗細排列和間隔的距離不一樣,下面數字的排列也不一樣。

  2、比較相同物品上的條形碼,發現它們的異同。

  (1)師出示幼兒所拿的兩個不同品牌的牙膏,請幼兒猜猜他們的條形碼是不是一樣,並用比較法進行驗證。

  (2)師出示兩條大小不一品牌相同的牙膏,請幼兒說說它們的條形碼是不是一樣的,用比較法進行驗證。

  (3)設疑

  A、為什麼相同品牌的牙膏,它們的條形碼不一樣?

  B、如果是一種品牌、一樣大小的牙膏,它們的條形碼又怎麼樣?

  幼兒交流各自的看法後小結:條形碼是商品的身份證,它包括了商品的價格、型號、產地等。品牌相同大小不同的牙膏的價格、型號不一樣,所以它們的條形碼也是不一樣的。

  (三)去附近的超市驗證條形碼的作用。

  活動延伸:

  條形碼是商品上的身份證,我們人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同一天出生的人,身份證號碼也是不同的,請幼兒收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並於下週帶到幼兒園和好朋友交流。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水垢的危害及簡單的除垢知識;

  2、培養幼兒對化學小實驗的操作興趣,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

  3、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及對實驗現象的正確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白醋、水垢清除劑、玻璃杯、藥匙、有水垢的熱水瓶和新熱水瓶各一個、用醋、除垢劑分別除垢一半的熱水瓶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水垢,知道水垢對人們的危害

  ⑴幼兒觀察瓶內的水垢,認識水垢

  教師手持有水垢的熱水瓶和新熱水瓶,請幼兒輪流觀察兩個瓶內的情況,說一說兩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內附著的物體就是水垢。

  ⑵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還在哪裡、什麼容器裡見到過水垢?

  ⑶教師小結,講述水垢的危害

  師:“這些粘在水壺和水瓶裡的東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雜質和礦物質,在水中被加熱、燒開以後變成的。水壺、鍋爐燒水多了或者熱水瓶、飲水機用時間長了會結成一層水垢。水壺裡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燒開,浪費燃料;水垢的碎塊如果被我們喝進身體裡,會損害健康容易生病;工廠裡的大鍋爐如果不除水垢,還會有爆炸的危險。

  2、幼兒操作實驗,觀察除垢的過程

  ⑴幼兒觀察玻璃杯中的液體:無色、透明,聞一聞氣味,知道杯中的液體是白醋。

  教給幼兒聞液體的方法:一隻手扶住杯子,另一隻手在杯口輕輕煽動,再用鼻子聞煽動的空氣。

  ⑵幼兒觀察盤中的水垢:黃色的、粉狀或塊狀

  ⑶讓幼兒用藥匙把水垢放入白醋,觀察發生的變化。

  ⑷幼兒講述自己觀察到的情況。

  ⑸教師小結:白醋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會產生氣泡,漸漸變小,這種變化叫化學反應。

  3、觀察用醋、除垢劑分別除垢一半的熱水瓶各一個,知道除了用醋,還可以用專門的除垢劑來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4、請幼兒說說,還知道哪種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種最省力最好用。

  評析:

  該活動屬於“演示—操作式”的設計。教師透過引導幼兒觀察、回憶、討論來幫助幼兒認識水垢,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獲得發現。活動的重點在於幼兒發現有關的現象,而不在於給幼兒正確的答案。其中,例舉兩種除垢方法,啟發幼兒進一步探討除垢方法的設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