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集錦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讓幼兒知道小動物是人類的親密朋友,小鳥是師母的醫生,大樹是小鳥的家
目標:
1.培養幼兒愛護鳥類的意識。
2.引導幼兒用圓形制作小鳥。
準備:
1.在牆上畫出大地和天空的背景圖,用紙揉搓,拉出樹幹。
2.彩色圓片、彩色筆、小鳥圖片、小鳥範例等。
過程:
1.出示小鳥圖片,進行有關愛護鳥類的談話。
2.引導幼兒學用圓形紙一次對摺折出小鳥的身體、兩次對摺折出小鳥的頭、三次對摺折出小鳥的嘴巴,掌握小鳥的製作方法。
3.幫助幼兒將做好的小鳥貼上在大樹上和天空中。 請景表演:誰打了小鳥 提問:打小鳥的人對不對,為什麼?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小鳥? 教師小結:小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能傷害它,有了小鳥和其他動物,大自然才能和諧相處,生活才能生機勃勃。萬物才有生氣。
環保實驗課 愛護小鳥(評析) 本次活動教師準備很充足,環境佈置很美,對教育效果產生作用,有自己特點的創意。透過引導幼兒談愛護小鳥的話題,再指導幼兒用紙、彩筆來製作小鳥,幼兒很感興趣,當把製作的小鳥掛到天空和大樹後很有成就感。 然後再透過讓幼兒看情景表演,“誰大小鳥”讓幼兒產生對打鳥人的行為的憤怒和要保護小鳥的願望,從而產生了好好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有保護鳥類和怎樣了保護犀鳥的想法。如:看見打鳥的人要制止不良行為,給犀鳥製作房子,給小鳥餵食等等。
科學教案 篇2
在玻璃杯中放些幹沙子,然後往杯子裡倒水。讓幼兒觀察杯子裡出現了什麼現象。(沙子裡會冒出小泡泡,說明裡面有空氣。)將杯子放到窗臺上,過一會再觀察,看看杯子裡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漏斗上鋪一塊紗布,將杯子裡的沙子倒入漏斗,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
建議活動(一)和(二)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應創造條件,擴充套件以上活動內容。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查閱和收集有關遺傳和變異的圖片和資料,並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
2.能引用資料編制科學小報。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類利用遺傳學知識,改善了人類生活並促進了生產;
2.知道生活中很多的農作物也是變異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己獲得的資料,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快樂;
2.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3.知道科學家為了研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艱苦不懈的探索。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於遺傳和變異的探索過程
難點: 採用人工進行變異的好與壞
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材料,孟德爾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學生準備小報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匯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後代長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們一起來探索遺傳和變異的秘密吧!(板書課題)
二、瞭解孟德爾的故事
1.你知道現在遺傳學之父是誰嗎?
2.學生講故事。
3.你聽了孟德爾的故事有什麼想法呢?試著對實驗結果作出你的解釋
4.學生小組交流後再全班討論。
5.但是後來的研究者又發現,用孟德爾的研究理論不能解釋另一些現象,究竟是什麼現象呢?請一個同學繼續講故事。
6.你對這個現象有什麼解釋?
7.教師:孟德爾的研究理論只解釋了生物間的遺傳現象,並沒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會產生變異的現象。
三、瞭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們國家有一位水稻,他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難題,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水稻袁隆平。
2.誰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請同學說說。
3.袁隆平在他的實驗中求的是遺傳還是變異?為什麼說他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的難題?
4.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或者閱讀教材49頁的資料――這些食物跟我們平時吃的有什麼不同?
5.學生回答
6.這些都是經過改良的品種,你還了解哪些農作物的新品種?
四、小課堂大辯論
1.講解要求:本次的辯論會辯題是食用人工變異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觀點是合理,反方觀點是不合理。辯論雙方各3人,準備時間是5分鐘,觀點陳述為1分鐘,自由辯論時間是10分鐘,最後陳述時間為1分鐘。下面所有的學生都是評委,要投票選出獲勝方。有理不在聲高,要以理服人。
2.分組辯論賽
3.:這次的小課堂大辯論的獲勝方是*方。在現實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五、編輯有關遺傳與變異的小報
1.要求:小組為單位,分工合理,時間為一星期,在全班評出最優秀獎給予表揚。並且利用牆報進行展示。
科學教案 篇4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徵;
●會藉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麵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麼這樣分?理由是什麼?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後回答。
【評析】這裡主要是想讓學生髮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麵"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麼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後動手和麵,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麵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麵時容器裡的水不要太多,麵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麵粉放入水中後,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後,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於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麼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裡面是什麼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裡面是怎樣的,也可以藉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並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徵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於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藉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遊戲。這裡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麵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麼?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彙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裡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麵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麼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麼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迴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麼?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後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麼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裡面揚稻穀,要把兩種穀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這裡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麵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麼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麼樣做呢?
生:把麵粉放在盆子裡,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乾淨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麵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麵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並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麵粉時,麵粉怎麼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乾淨,說說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水放進麵粉裡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麵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麼可以知道水在麵粉裡呢?
生:麵粉開始是乾的,後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一組發現麵粉裡放了水以後,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麼,這時的麵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後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麵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光發射現象的興趣,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
2.發展幼兒初步的觀察力、判斷能力,提高反應的靈敏性。
3.引導幼兒利用鏡子的反射現象,進行追逐遊戲。
活動準備
1.課件-活動卡:家養動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鏡子,上面各畫上簡單圖案。
趣味練習
重難點分析
重點:瞭解光的反射現象。
難點: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動過程
一、匯入
課件演示,引發幼兒討論:為什麼有影子?
二、展開
(一)室內遊戲
1.每人一面小鏡子,請幼兒自由地玩。
教師啟發幼兒嘗試將鏡子反射到牆上,並互相介紹鏡子上是什麼圖案。
2.教師觀察,及時把新的發現介紹給其他幼兒,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3.遊戲《大家都來玩》。
教師選擇一處牆或一個大型玩具,請小朋友“讓鏡子上的小動物到滑梯上來玩“,幼兒嘗試用鏡子將圖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課時根據陽光的照射情況選擇地點)。
4.討論與交流:怎樣才能使圖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導幼兒反覆嘗試,在操作中體驗和感受)
(二)室外遊戲
1.遊戲《追逐我》。
鼓勵幼兒自由結合,做追逐光斑的遊戲。
啟發幼兒,如一名幼兒跑,另一名幼兒利用鏡子反射的光緊緊跟隨在他身後。
兩人協商互換角色互換角色,提醒幼兒在追逐跑時,注意不要碰撞。 2.指導幼兒觀摩有創意的玩法。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野外尋找岩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讓孩子經歷觀察岩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透過給岩石分類,讓孩子經歷一個簡單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孩子運用語言解釋問題的能力。
4、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用一些標準給岩石分類。
教學難點:透過觀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佈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岩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岩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常見的岩石。
還應給孩子們準備一些觀察工具:放大鏡、盛水的燒杯、記錄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於地表岩石風貌的錄影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岩石?
2、你玩過岩石嗎?你是怎麼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岩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岩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
(1)的岩石來自哪裡?
你的岩石是從哪裡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
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2)我的岩石觀察
請你選擇一塊感興趣的岩石進行觀察。你準備怎樣去觀察它呢?
請你大概估計一下,你會觀察到岩石的幾個特徵?
學生自主觀察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3)我的岩石觀察記錄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
你觀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徵?有沒有超過自己的估計?
你對同學的觀察描述有沒有補充或意見?
注意,在學生交流觀察到的岩石特徵時,要強調觀察方法與觀察描述之間的對應關係,對學生的非觀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導。
2、給岩石分類
(1)這些岩石可以分類嗎?
這些岩石可以分類嗎?
如果讓你給這些岩石分類,你會怎麼分呢?
這裡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彙報。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分類標準不要輕易否定。
(2)給岩石分類
請你選擇任何一種標準,給這些岩石分類。
小組分類活動開始,教師巡迴指導。
(3)岩石分類結果交流
你們將岩石分成了幾類?是按什麼來分的?
你們想到了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一樣嗎?
(4)這塊岩石屬於哪一類
這塊岩石屬於哪一類呢?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在於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地域特色提供的相應的岩石,也可以由學生來提供。
三、小結
師:課後,你可以再找些岩石來觀察。想一想,岩石是怎麼形成的呢?下節課,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岩石。
板書設計:
4.1 各種各樣的岩石
1、開個石頭展覽會
2、給岩石分類
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這種變化叫熱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受熱後體積會變大,受冷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的'實驗效果
2、製造一個簡易的觀察水體積變化的裝置。
3、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麼不裝滿)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中。
二.教學重點:
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透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熱水、課件
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引導學生猜測
1、出示一瓶水、飲料。
上課前老師和大家說一個奇怪的現象。你們想聽嗎?老師去買飲料,但我卻發現所賣的瓶裝飲料沒有裝得滿滿的(課件),這是為什麼呢?大家想知道是為什麼嗎?
2.學生猜測。
(二)清楚的觀察水受熱或遇冷後體積的變化
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要想知道這個答案,我們就透過實驗來找出答案。
師出示同樣的兩套裝置,把它們放進溫度不同的兩杯熱水中應該可以看到什麼現象?
1.師:透過氣球皮鼓起來的程度,我們無法判斷著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材料燒杯、燒瓶、玻璃細管、膠塞。
請同學們小組內研究討論一下,怎樣把這些實驗材料組裝成實驗裝置?
學生小組研究討論後並試驗組裝
2.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3.師問:細玻璃管起到作用 ?紅墨水能發揮什麼作用?可不可以不用?小組討論。
4.交流討論結果。
5.提出實驗要求:(1)小組內要有分工合作(2)仔細觀察水柱是怎麼變化的(3)作好記錄(4)注意安全小心熱水
6.教師巡視指導
7.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問:液麵是怎樣變化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
細玻璃管裡液先慢慢上升,後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然後停止上升,最後慢慢下降 ,怎麼解釋這種現象?
透過實驗我們大家知道了什麼?
8.那麼水受冷後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
9.組織學生彙報
10.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三)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
1.師:除了水你還知道那些液體?你們自己帶來了什麼液體。
用同樣的方法,看看你們自己帶來的液體是不是和水有一樣的性質。
2.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是用什麼液體?實驗看到了什麼現象,說明了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
3.歸納總結:透過實驗我們發現許多液體受熱和受冷後有什麼共同的性質?
4.小結:像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飲料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四)總結
1.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麼都沒有裝滿呢?
2.請大家看看這瓶紅茶和水,為什麼紅茶比水留空的空間更多呢?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細細想來,還真的有怎麼多科學道理。生活中的科學真是隨處可見呀。希望大家在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也能想今天一樣認真思考,積極動手,你將會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
科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樂意探索蛋殼裡的秘密,認識幾種從蛋殼裡孵出來的動物。
2、喜歡閱讀科學小書,並願意和老師和同伴一起講述:我是×××。
3、對探索、觀察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小書《蛋裡有什麼》人手一冊。
2、磁性圖片:橢圓形的蛋剪成齒狀上下兩片,小鴨子、小鱷魚、小烏龜、大恐龍。 乒乓球一隻,雞蛋一個。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磁性蛋殼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這是什麼?蛋裡有什麼呢?鼓勵幼兒大膽地猜測表達自己的看法。操作磁性圖片,引導幼兒猜測認識蛋裡的秘密。
2、教師(在蛋殼裡面放上小鴨子):蛋裡有什麼呢?讓我來敲敲蛋殼問一問:篤篤篤,誰在裡面?教師(拿走上面的半個蛋殼,露出裡面的小鴨子形象):出來了,出來了,我是小鴨子!
3、教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蛋裡還有什麼呢?教師在幼兒閉眼睛的同時,取下小鴨子,將小鱷魚放在蛋裡面,再將蛋殼合起來。
4、請小朋友睜開眼睛,猜測提問:蛋裡有什麼呢?具體的指導方法同前,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做敲一敲的動作,並和老師一起猜測蛋裡有什麼,認一認從蛋殼裡出來的動物,說出他們的名字。
(二)引導幼兒閱讀小書一《蛋裡有什麼》
1、教師: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書的名字叫《蛋裡有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鼓勵幼兒參與提問:“篤篤篤,誰在裡面?”並講述“出來了,出來了,我……”
2、當講述到乒乓球時,教師可出示乒乓球,讓幼兒觀察認識,進行簡單的解釋。
3、教師:蛋裡面除了有小鴨子、大鱷魚、小烏龜、大恐龍,還有什麼動物呢?
(三)遊戲活動《小雞蛋》。
1、教師出示雞蛋:這是什麼?雞蛋裡會出來什麼呢?教師引導幼兒扮演雞蛋,啟發幼兒用雙臂抱住腿,縮成一團,作為雞蛋。聽到教師說:“篤篤篤,誰在裡面?”小朋友便張開雙臂說:“出來了,出來了,我是小雞呀!”
2、教師:小雞跟媽媽一起到外面捉蟲子好嗎?教師帶領幼兒做小雞走出教室。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科學教案 篇9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種甜食的分類,初步學習分類。
2、激發樂於助人的情感,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共同品嚐的樂趣。
教案准備:
1、各種甜食
2、創設“甜甜美食屋”
3、教師自制分類標誌
4、輕鬆活潑的音樂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到維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們出發吧!
2、透過情景表演,激發幼兒幫助別人的情感。
場景:甜食凌亂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心情。
4、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分類,教師巡迴指導。
5、教師總結分類標準,幼兒再次分類。
6、共同品嚐甜食,交流品嚐的感覺。
在共同品嚐甜食時教師引導幼兒知道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帶領幼兒回教室後漱口,養成良好習慣。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混合後效能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
2.透過分析混合物的特徵使學生掌握一些分離方法,並將這些方法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
重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難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教 具:粳米、麵粉、鐵屑、木屑、磁鐵、水、盛水的容器、篩子、盒子、簸箕、餐巾紙或過濾紙、黑墨水、綠墨水、滴管、噴壺等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我們每天製造著許多混合物,但同時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離混合物(板書課題)
二、分離混合物——粳米和麵粉
1.出示麵粉盒,將一粒粳米放入麵粉盒內,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2.學生操作(也許學生會用撿的方法)
3.將幾粒粳米放入麵粉盒裡,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4.抓一把粳米放入麵粉盒內,使麵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問:這時你應該怎樣將它們分開
5.學生思考、交流
6.嘗試操作 傾斜裝有混合物的盒子,反覆敲打盒底;用篩子篩;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
三、分離混合物——鐵屑和木屑
1.出示鐵屑和木屑混合物
2.討論:我們能找到多少種方法把鐵屑和木屑分開
3.分組實驗、記錄分離的過程和方法
4.小組彙報交流:
四、小結
有些物質混合後仍然保持原來的性質和狀態,如木屑和鐵屑;有些物質混合後發生了變化,如鹽和水混合成為鹽水。這節課透過分離粳米和麵粉的混合物、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學們都掌握了一些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其實,根據混合物的性質不同,分離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一種分離墨水的方法現在已用在中藥研究中,用來把草藥中有治療功效的成分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