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彙總九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彙總九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2、會製作簡易的雨量器,並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在“天氣日曆”中記錄降水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後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2、會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教學難點】

  製作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記錄一個月的降水量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直筒玻璃杯或塑膠杯,帶有刻度尺的紙條,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比較: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天氣日曆的重要資料,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前兩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問題:怎樣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說:透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二、製作雨量器

  1、出示氣象站的雨量器。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水量來區分雨的等級。

  提出:我們能不能製作一個雨量器呢?

  2、閱讀課文中製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討論:

  A、需要哪些材料?

  B、為什麼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徑大底小或小底大對測量降水量各會有什麼影響?)

  C、刻度單位以什麼計算?

  D、0刻度在什麼位置?(與杯子內測底部對齊)

  4、分組製作雨量器

  三、模擬測量降水量

  1、模擬測量降水量

  A、用噴壺模擬降雨30秒。

  B、觀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1)平放。(2)視線與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視或仰視。)

  2、交流:

  在測量降水量時我們要注意些什麼?

  3、閱讀氣象學家對降水量的分級。

  4、分析:剛才模擬降水中下雨的等級是多少。

  5、指導畫降水量的柱狀圖。

  四、課後練習,觀測記錄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氣裡測量24小時的降水量。

  2、記錄每次的降水量並畫出柱狀圖。

  3、記錄、統計一個月的降水量。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來寫人的方法,能自己蒐集材料寫一個科

  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一、複習檢查

  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題:①開文迪許的“怪”表現在哪幾個方面?②他為什麼有這些“怪”的表現?

  ⑵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第2---5自然段,①讀後討論:衣著不考究

  佈置很特別珍愛圖書珍惜時間②理解“考究、特別、珍愛、珍惜”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理解“一般、過時”等詞。③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家當”一詞比較句子:開文迪許家裡的佈置也很特別。

  開文迪許家裡的佈置很特別。

  指名讀句子,聯絡課文說說哪句話表達的意思準確些,為什麼這裡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自由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也要”在這裡強調了什麼?

  ⑤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⑥自由練讀第5自然段,說說哪些詞句最能突出開文迪許的“怪”。

  ⑶指名讀第1、6自然段①說說這兩段告訴我們什麼?②這兩段在第一部分起什麼作用?2. 細讀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題:為什麼說這位“科學怪人”並不“怪”?

  ⑵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讀後討論,可聯絡上下文舉例說明。⑶齊讀課文。⑷小結段意三、作業1.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珍愛 打擾 慕名來訪 遺著迫不得已 諸如此類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資訊源

  3、能製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科學課程的學習,對科學這一門課已經比較瞭解和熟悉,由於科學課上學習的內容非常貼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學生仍然對學習科學充滿濃厚興趣,能夠比較主動地去學習,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都比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學認為,科學課不需要進行考試,思想上不夠重視,所以總是抱著一種可學可不學的態度,上課不認真、實驗不做以及不按老師要求完成練習等情況還是會出現。

  教學內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預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樣的一類生物

  (3)製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關於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麼?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猜想假設

  1、流感的症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師講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如何預防?

  3.脊髓灰質炎的症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如何預防?

  4.麻疹的症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如何預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

  6. 學生討論後,教師講解.

  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於病毒,你還知道些什麼?請回去以後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穫和體會。

  3、課後作業:

  (1)回去查資料,瞭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畫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穫。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目的: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塗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圖片)

  師:哪位同學聞一聞這是什麼調味料?再看看圖片上的小孩怎麼會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設

  師:一提起細菌,許多同學會立刻想到細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敗變質。想到這些,許多人都會皺起眉頭,心裡感到害怕甚至於很討厭細菌。事實果真全都如此嗎?

  (三)制定方案

  的確,細菌無處不在,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怎樣才能觀察到細菌呢?下面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並注意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熟練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四)實施探究

  師:透過顯微鏡的觀察你發現了細菌有幾種形態?

  生:細菌的形態有圓球狀的、杆(棒)狀的、螺旋(彎曲)狀的。

  師:從形態上看,細菌可以分為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

  師: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生:是單細胞。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學過的植物細胞在結構是什麼樣的?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師:你所觀察到的細菌有細胞核嗎?

  生:沒有。

  生:有細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觀察比較得出細菌的結構,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一個不成形的細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莢膜,有些細菌在一定的條件下,細胞裡面形成一個橢圓形的休眠體,叫芽孢,芽孢有保護作用。)

  (拿出一小碗餿米飯讓前排的學生聞)

  (五)展示交流

  師:誰知道米飯為什麼會變味?估計夏季在室溫下米飯多長時間會變味?

  生:因為米飯中有細菌,細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時間米飯會變味。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那麼,細菌為何會生活在米飯中?

  生:因為米飯有營養。

  生:因為米飯裡有糖。

  生:因為細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師:米飯變餿是細菌作用繁殖的結果。大家想想,植物細胞的數目是怎樣增多的? 生:細胞分裂。

  師:細菌的細胞也可以進行細胞分裂,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透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細菌20多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摺合重量達4000噸。)

  生:現實生活中細菌能繁殖這樣多嗎?

  師:不可能。細菌的生殖對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很強。溫度、溼度、營養物質等條件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外界條件不可能持續地滿足細菌生殖對環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傳播速度快是不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的結果?

  師: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你問得真好,說明你的思路很開闊,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絡起來,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都能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所以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我要說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細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細菌,冬天細菌繁殖也這麼快嗎?

  生:不快。

  師;同樣是細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為何不同呢?

  生:因為,細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

  生:在夏天為什麼醃肉、罐頭能長時間地儲存?

  生:醃肉中鹽分比較多,不利於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醃肉可長時間的儲存。罐頭經過高溫消毒滅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沒有氧氣細菌無法繁殖。

  師:我們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透過降低溫度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延長食物的儲存時間。 師:大家回憶一下綠色植物的營養方式是什麼?

  生:自養。

  師:(展示水綿圖)大家想想細菌和水綿的營養方式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水綿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細菌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是靠攝取現成的營養來生活。

  師:同樣是攝取營養,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引起痢疾,枯草桿菌卻使枯草腐爛,如果將兩者的生活環境改變一下,那麼它們是否還能生存?

  生: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生:能,因為細菌適應環境能力強。

  師:不能,因為痢疾桿菌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而枯草桿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體內。 師:枯草桿菌生活在動植物遺體中並獲得營養,我們稱之為腐生。現在,同學們總結一下細菌包括哪兩種異養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師:細菌用手摸不著,用眼看不見,我們無法瞭解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但是同學們真的很聰明,一想到身邊的有關細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細菌的生活習性,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 師: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每時每刻都產生出大量的屍體、枯枝落葉和糞便垃圾。可是地球並沒有像我們想像那樣“垃圾”堆積如山,想一想,這些東西最終都到哪裡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細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遺物。

  師:一提到細菌就感到害怕和厭煩。這種觀點全面嗎?

  生:不全面。

  師:現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細菌和人類的關係呢?

  生:細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比如,有些細菌能幫我們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桿菌能制醋。

  生:枯草桿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認為細菌多數還是有害的,如大腸桿菌能使人得腸道病,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課 饅頭髮黴了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黴,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黴的基本條件。*

  2、瞭解黴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瞭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準備:

  發黴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黴及其形態。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黴,觀察沒是什麼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黴。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黴的形態。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並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猜想假設

  2瞭解黴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黴的利用,然後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適黴生長的環境條件。

  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黴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麼條件下會發黴。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實施探究

  4瞭解防止事物發黴和物體發黴的辦法幾依據。

  夏天食物最容易發黴,大人們一般怎麼做防止事物的發黴。

  五、展示交流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黴。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黴。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乾燥劑方式食品的發黴。

  六、拓展創新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麼原因?

  物體在什麼環境下容易發黴。

  第四課 食用菌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瞭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瞭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生活?( 真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特徵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藉助於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徵,並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設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豔,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後傷面變色。這些經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徵。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並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三、制定方案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採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於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

  四、實施探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黴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麵包片上的麴黴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黴和麴黴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後,在潮溼的樹幹或草地上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3.黴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黴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

科學教案 篇4

  沙子的秘密

  設計依據:

  透過實驗的形式讓幼兒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於水的一種自然物。豐富感性經驗,感知幹沙與溼沙的不同。幼兒透過親身實踐,發現問題,找出答案,運用比較法加深對沙的認識。觀察現象會讓幼兒覺得好奇、神秘,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幼兒能積極、愉快地掌握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透過沙路與水泥路面的比較,幼兒能初步瞭解現象與事物的特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絡。

  幼兒透過親身實踐、師幼之間互相傳授經驗這兩條途徑,驗證沙的特性,體驗玩沙的樂趣。分組玩沙的環節,能讓幼兒進行各種在沙中的操作活動,同時,在教師分組進行指導下,幼兒能更好的玩沙,並得到一定的玩沙經驗。透過鼓勵的形式,讓幼兒想出多種除了教師提供的玩沙遊戲。最後讓幼兒自己來說一說玩後自己對沙的親身感受。

  活動目標:

  1、感知沙子的不溶於水等的特性,說出幹沙與溼沙的不同。

  2、初步瞭解沙與建築物的關係。

  活動準備:

  水、水桶,磨具、篩子、各種玩沙工具等。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比較的方法來了解沙是不溶於水的一種自然物。

  T:沙放在水裡有什麼變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實驗,把水倒進桶裡,用小棒攪拌並觀察)

  教師小結:沙不溶解於水。並聯想不溶解於水的物體。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幹沙與溼沙的不同(重點)

  1.教師和幼兒一起赤腳分別在幹沙和溼沙上自由活動,做一做各種動作。

  T:小朋友喜歡幹沙還是溼沙?為什麼?踩在沙上有什麼感覺?

  2.讓幼兒兩人一組用篩子篩沙子,邊篩邊觀察。

  T:篩子裡的沙子哪去了?小石頭會漏下去嗎?沙子是什麼樣的?

  1、 教師小結

  T:沙子是由許多細小的顆粒組成的,沙能流動。

  4.請幼兒用力踩踏剛翻的新沙。

  T:發生了什麼現象?為什麼?

  5、小結

  T:透過我們的小腳用力踩在沙子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與沙粒之間有一定的空隙。

  6、沙與水泥的結構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覺也不相同

  T:那麼用力踩水泥路面會陷進去嗎?為什麼在沙路上騎車費力,在水泥路上騎車省力?

  7.談話

  T:小朋友喜歡怎樣玩沙?請你來玩一玩!

  (請給本幼兒進行玩耍)

  8、教師小結

  T:沙子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可以挖、裝、篩,可與水混合玩等。

  三、幼兒自由玩沙中的各種遊戲,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師分組指導(難點)

  1.用各種深淺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幫助幼兒掌握這樣幾方面的技能:沙的溼度,用手壓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這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還是壓,要壓的緊!

  2.挖井、造房子等,豐富經驗:

  T:想做建築師的小朋友在挖土時要細心、耐心,及時整修,沙土要壓緊。

  3.篩沙子

  T:篩沙子組的小朋友要將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動,觀察手指、手心上會留下什麼?沙還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動?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 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 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絡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

  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引導語:對於光,我們都很熟悉,那麼對於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麼

  還想知道些什麼?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關於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遊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麼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麼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3、 關於“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麼,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 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嗎?

  2)我們再透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後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彙報,交流實驗發現

  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1光和影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影子的特點:

  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八、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級下冊的最後一章,該章內容對科學用藥、保障健康進行了探討。本章涉及的內容有家庭藥箱建立的原則,大眾用藥存在的問題,重點是科學用藥的方式、方法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透過學生經歷過的事例進行探討如何科學用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透過讓學生收集和整理藥品標籤並引發討論,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獲得一些終身學習的能力。透過科學用藥的常識性知識,讓學生了解和改進衛生方面的不良習慣,培養學生關愛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識。

  學生分析

  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已經對藥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為本章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對藥箱的建立原則、治療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劑量服用)、某些藥的用藥時間、用藥方式,學生是可以透過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內容由於涉及到藥理知識,學生對此接觸較少,因此需要教師的進一步講解,如頭孢黴素是一種抗生素,對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藥物聯合使用會有不良反應;用果汁或茶水服藥為什麼不科學等。

  設計理念

  (一)A.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B.(1)基於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安排了圖片、資料分析多個探究活動,組織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自己構建知識。

  (2)透過小組討論、探究,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3)創設開放性課堂,嘗試設計開放式的作業變“釋疑解惑”為“起疑生惑”。提出問題,建議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有利於教師創造性的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

  (4)透過大量課件展示、問題討論,增加感性認識,從而突出重點。

  (二)教法

  A.綜合啟發式教學:應用個性化處理的網路資源輔助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有爭論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並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形成正確的評價觀。

  B.引導發現式教學:創設學生“有所發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透過交流、討論儘可能的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去,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學法

  A.自主探究法:課前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透過收集藥品標籤和了解標籤中所包含的各種資訊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培養學生自主獲取課外知識的能力。

  B.交流討論法: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邏輯推理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就“科學用藥時間、服藥方式”、“營養藥多多益善嗎?”等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勇於陳述自己的觀點,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出一些常用藥的名稱和作用。

  2.舉例說出常用藥的正確服藥方法。

  3.概述安全用藥的知識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標:嘗試收集、處理資料。

  情感性目標:認同協同配合的團體協作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一週指導學生收集家庭常備藥的標籤,保留有參考價值的,以備課上與同學交流、討論;教師準備課上用的課件,包括:匯入(方案一)、家庭常備藥、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治療感冒的種種做法、服藥時間、服藥方式、營養藥多多益善嗎、想一想、錯誤的服藥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匯入(方案一):動畫展示(幻燈片一)

  觀看畫片,聯絡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進入學習情境。所有課件附在最後

  匯入(方案二):生病吃藥,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藥物能治病,也能產生不良後果。有資料顯示,我國有逾3億人濫用藥物,藥品不良反應已成為繼心臟病、癌症、腦卒之後的第四大殺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屬濫用藥物造成的,由此可見,科學用藥以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

  由此引出本節課題“科學用藥,保障健康”。領悟資料內容,進入學習情境。

  組織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好的常備藥標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各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對收集的藥品標籤進行分類,統計出家庭常備藥的名稱,並將自己的統計結果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根據不同組統計出的不同結果,教師總結,並用(幻燈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備藥。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分組討論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並推薦出小組發言人在班內交流,闡述本組的看法。各組之間相互評議。

  根據得到的反饋資訊進行總結,並用(幻燈片課件三)動畫展示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並提議建立自己家庭藥箱貯存的常備藥。依據家庭藥箱的建立原則及自己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擬定家庭藥箱常備藥並呈現自己的擬定結果。對課件三的補充: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時令性疾病的藥物為主;急救藥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藥箱要定期檢查。

  問題探討: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後有不同的做法,請大家分析以下治療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幻燈片四)展示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對教師給的例子進行分析,並呈現結論。頭孢黴素是一種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之不起作用,還會引起藥物性發熱,合併真菌感染。

  不合理的用藥不僅不能治癒疾病,還可能使病情加重,那麼如何才算科學用藥呢?就用藥時間、用藥劑量、服藥方式等談談你的看法。根據所學的有關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闡述自己的觀點。

  根據反饋資訊進行小結,並用(幻燈片五)、(幻燈片六)展示。注重觀察畫面,積極思索,領會相應的道理。某些藥物之所以飯後服,是因為胃中食物可減輕藥物的刺激性。

  藥物嚼碎可增大與胃的接觸面積,潤喉片含化可發揮對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鐘緩解心絞痛。

  講述:除了需要注意以上這些正確的服藥方法外,藥物在聯合使用時也要注意科學性。研究表明:同時接受1~5種藥物的患者中,18%受到藥物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時服用5種以上的藥品的患者,發生藥毒反應者高達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聯合用藥會降低藥效,甚至發生意外,因此不要認為服藥越多、時間越長就越好。

  提出議題:(幻燈片七)展示(注:幻燈片處有相應的議題)討論並闡述自己的觀點。課件七中將議題與舉例分成兩部分,等學生討論之後,舉例以動畫效果出現。

  對議題進行闡述並列舉事例。

  小結:藥物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療外,往往伴有各種副作用。這就充分證實了“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組織學生總結“科學用藥”包括哪些方面,實際用藥應注意些什麼?各組根據所學的知識內容和各自的生活體驗,小結出本組的意見,然後在班內交流,同時要相互評議,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

  想一想:(幻燈片八)(注:幻燈片處有相應的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案設成動畫。

  佈置作業:很多人平時這樣服藥(幻燈片九),你認為正確嗎?組織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原因。對課件九中這些錯誤的服藥方法的解釋設成動畫,待下節課展示。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勉勵孩子跟著幼兒教師與小夥伴一塊兒說一說玩一玩,啟發孩子區別小鴨子與小雞的突出特點。

  教學預備:自制玩具小雞與小鴨子

  教學過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兒教師手拿小雞與小鴨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雞與小鴨子的動作與特點(動作儘可能簡易,例如小雞小鴨子各自從兩邊上,在中間碰頭,小鴨子叫叫、小雞叫叫,小鴨子與小雞抱抱)勉勵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與小鴨子小雞一塊兒叫嘎嘎嘎、嘰嘰嘰。

  2、判斷小雞與小鴨子的特點:幼兒教師展示玩教學用具小雞與小鴨子,讓孩子觀測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鴨子與尖嘴巴巴小雞的不一樣,且勉勵孩子向動物表示慰問。例如:扁嘴巴巴小鴨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雞你好。(用教學用具嘉獎慰問聲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學遊戲:誰不見啦,幼兒教師輪換將小雞與小鴨子藏在身後,讓孩子說一說誰不見啦,勉勵孩子從尖嘴巴扁嘴巴區別兩者的不一樣。

  4、教學遊戲:小雞小鴨子做夥伴,讓喜愛小雞與小鴨子的孩子各自站在兩邊,跟著幼兒教師手上的玩具一塊兒玩,小雞小鴨子碰頭後,叫著擁抱一下。(教學遊戲可重複開展)

  5、教學完結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時期進行探究,並且有依據地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2、能夠用不同的方法預測自己長大後的身高;

  3、能夠探究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活,寫出調查報告。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2、知道怎樣劃分人的一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願意與他人合作交流;2、意識到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獅身人面像圖片;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圖片;有提示語的記錄單。

  學生準備:課前問一問自己爸爸媽媽的身高;收集嬰幼兒和老年人生活的資料。

  教 學 預 設教學生成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能說說蠶寶寶的一生是怎樣的嗎?前兩節課我們一起從出生看到了將要經歷的青春期,這節課我們再看遠一點,看看人的一生又是怎樣的。(板書:人生之旅)

  2.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斯芬克斯是常見於埃及和希臘的藝術作品和神話的獅身人面怪物,據說,它用繆斯所傳授的謎語難人,誰猜不中就要被吃掉。“哪一種動物開始用四條腿走路,後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後用三條腿走路?”奧狄浦斯終於猜中這個謎語,這是人,因為人在嬰兒時期匍匐爬行,長大時兩腳步行,年邁時拄杖行走。

  (二)學習新課

  1.劃分人的一生

  匯入:同學們,這裡老師帶來了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照片,我們來欣賞一下,請看大螢幕,認識這些照片中的人嗎?

  提問:(1)看看這幾張照片,誰給它們排個順序?

  (2)這些照片組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你能給這些照片取個名字嗎?人的每個階段又有哪些特點呢?(觀看相關的錄影同時教師板書)

  嬰兒:爬行、說話不清楚、很需要大人照顧……

  幼兒:需要大人照顧、需要學習很多東西……

  少年:需要大人照顧、有一定的自覺性、能照顧自己……

  青年:能做自己的事、獨立自主……

  中年:獨立自主、不需要大人照顧……

  老年:行動不便、蒼老、需要人照顧……)

  (3)小結: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成六個階段: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2.預測未來的身高

  匯入:大部分學生都是13歲,想知道未來你能長多高嗎?

  (1)講解每種演算法的要點:明確預測方法,查表方法;進行預測活動,任選一種進行預測;預測並非絕對,身高受到後天生活的影響,如:環境、鍛鍊、營養等,鼓勵預測不理想的孩子不氣餒。先天不足,後天彌補。

  (2)統計班級最矮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來,以及最高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來身高。

  3、周圍的嬰兒和老人

  匯入:同學們,你們的周圍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你周圍有老年人嗎?在你眼裡,他們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注意尊老愛幼,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

  (三)拓展

  匯入:同學們,下面請你們拿出你們從出生到現在的照片,還有你們家人的照片,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1.來隨意談談你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你們的。你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你的爺爺、奶奶的。

  2.請你們想象一下,60年後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

  3.同學們,我們的家人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該如何來報答他們呢?

  4.每一年同一時期和父母合個影,留給未來一份美好的回憶。

  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學會正確對待身邊的老年。

  (四)小結

  結束語:同學們,透過今天這一課,談談你的收穫與感想吧。最後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關愛他人,就是關愛你自己。

  教學評價及反思

  執筆教師授課教師總課時數1

  備課時間2.17授課時間2.28本課時數1

  教學內容1-4踏上健康之路年級六學科科學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用做統計圖的方法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

  ●能夠根據統計圖對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作出解釋;

  ●能夠對自己的生長髮育做出評價。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知道自己的生長髮育情況;

  ●知道可以用做統計圖的方法瞭解事物的狀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健康在人體生長髮育中的重要作用;

  ●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各種影響健康生活的資料,統計好全班同學的身高。

  教 學 預 設教學生成

  一、研究資料,製作身高統計圖

  (一)研究身高規律

  1.出示教材第11頁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講述:上面這一張是一組12歲兒童的身高統計表,下面是根據這組資料所做的統計圖。

  2.談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資料和相關的統計圖,看看大家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裡交流一下。

  4.彙報:誰願意把從這張統計圖上了解到的資訊告訴大家?

  5.小結:是呀,在同一年齡組中,中等身高佔多數,矮個和高個差不多一樣多,相對較少,分佈在兩頭。

  (二)製作班級身高統計圖表

  1.提問:我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也來製作這樣一張統計圖?

  (1)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統計了我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把統計表拿出來,誰來彙報一下統計結果?

  (2)學生彙報統計結果。

  2.(教師出示一張空白統計圖)談話:下面就請大家根據課前統計的結果,在這張空白統計圖上分別製作我們班的男、女生身高統計圖。

  3.學生製作統計圖,並展示自己製作的班級身高統計圖。

  4.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張統計圖,看自己處於哪個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瞭解等級價表,進行自我評價

  1.談話:透過剛才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生長髮育在班級中的狀況了,下面,我們再來根據書上為我們提供的身高等級評價表,來評價一下自己的生長髮育。

  2.教師指導學生看錶。

  3.學生活動: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級表中所處的位置,同時評價一下自己的生長髮育情況。

  4.學生彙報、評價自己的生長髮育在班級中的狀況。

  5.教師小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突出表現為生長幅度猛增,促進青春期發育和性發育年齡不斷提前。

  三、討論、交流,瞭解健康生活方式

  1.談話:那麼,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都應該怎樣做?

  2.學生交流討論。

  3.彙報討論結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還有哪些需要改變的生活方式?

  5.小結: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對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著極大的作用。

  【說明】雖然教材從個人衛生、營養及膳食衛生、學習衛生、體育鍛煉、睡眠情況、電腦使用和科學用腦幾方面介紹了“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的正確做法,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活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四、應用拓展,養成良好的習慣

  1.談話: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提問:你能根據今天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製作一張健康作息表嗎?

  3.佈置作業:課後繼續收集有關影響身體生長髮育的其他資料,與同學交流。

科學教案 篇9

  一、 設計意圖

  2-3歲的嬰幼兒在進入幼兒園託班集體活動中,要逐步學會主動活動。而由於這一時期幼兒的四肢動作協調性弱,因而在活動中經常摔倒。我們把握這一時期幼兒大運動發展的關鍵期,結合玩具“不倒娃娃”身體搖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來設計遊戲活動,以教育幼兒在摔倒時像不倒娃娃那樣,勇敢的自己站起來。發展幼兒身體平衡感和本體感。

  二、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喜歡觀察周圍事物變化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

  2、培養幼兒在雙腳前後分開交替離地的動作協調性以及身體自然搖晃(擺動),發展幼兒身體的平衡感和本體感。

  三、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讓幼兒用手充分搖晃、轉動不倒娃娃,觀察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

  2、難點是幼兒在雙腿前後分開雙腳交替離地模仿不倒娃娃身體前後搖晃時,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

  四、活動準備

  1、玩具不倒娃娃(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許多小花房及小披風(不倒娃娃住在裡面,材料來自:適合幼兒操作的硬紙包裝盒、、各色皺紋紙折花)

  3、遊戲區佈置成草地(裝飾草坪若干塊、各色裝飾小花、大塊墊子)

  4、教師應熟記與不倒娃娃有關的故事、熟練彈唱相配的樂曲、歌曲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大運動練習

  教師以“花姐姐”的角色帶領小寶寶們在音樂的伴隨下,來到草地上游戲(模仿小蟲子爬、小雞點頭走、小鴨搖擺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間休息。引導幼兒觀察,草地上什麼?——有各種顏色好看的花,還有許多小花房呢!——觀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紙盒的報紙及每盒一朵單色紙花)

  (二)基本部分

  1、用開啟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複習精細動作(二指捏)

  (1)“花姐姐”請寶寶們猜猜誰住在小花房裡呢?(教師搖一搖小花房,裡面發出響鈴聲,教師給幼兒充分的猜想和語言表達的機會)

  (2)“花姐姐”以探詢的神態對小花房說“小花房、小花房,請你快開門,讓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請花姐姐自己來開啟。”

  這時,教師示範用一隻手二指捏的方法開花門,用雙手撕報紙給小花房脫下披風,露出紙盒。請寶寶們都去為小花房開門,集體練習單手二指捏、雙手二指捏撕報紙,取出紙盒裡的娃娃。

  2、教師請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引導幼兒觀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徵(重點沒有腳),搖晃娃娃會怎樣(充分引導幼兒說出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

  3、教師和幼兒與不倒娃娃做遊戲: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後搖晃、左右搖晃、原地轉圈的姿態,重點讓幼兒練習雙腳左右交替(前後交替)離地身體搖晃、單腳支撐身體等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平衡感。

  4、教師出示已在繪畫紙上畫好的不倒娃娃頭,請幼兒觀察畫面缺什麼(胖身體),請幼兒與老師共同為娃娃貼上胖身體,讓幼兒練習二指捏的精細動作,發展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5、音樂律動《不倒翁》

  教師範唱歌曲,並配以相應動作,引起幼兒興趣。

  師幼一起做律動,並在音樂中結束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