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模板8篇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模板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準備:

  1、各小組預備一些沒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葉。

  2、各組不同顏色的同種葉數片。

  3、學生描畫葉片大小的方格紙。

  教學活動設計:

  一、葉的顏色的觀察

  1、談話引入,上節課中,我們對葉已經有了不少的瞭解,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麼顏色的,你該怎麼回答?

  2、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

  3、學生觀察說說自己預備的葉,有哪些顏色?

  4、讓學生按顏色的變化給葉排排順序。

  5、小組代表,出示各組的排列情況並說說排列的依據。

  6、再次設問: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麼顏色的,你該怎麼回答?

  二、葉的形狀觀察

  1、葉的顏色是各不相同的,那麼它們的形狀相同嗎?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小組有哪些形狀的葉?

  3、小組嘗試根據形狀給自己的葉分類。

  4、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小組的分類情況。

  三、葉的大小觀察

  1、(承前)讓學生將其中一種形狀的葉按大小順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問題,設問:大小相近的葉用什麼方法來比較大小呢?

  3、各小組研究探討。

  4、學生交流各組的方案。

  5、教師總結比較葉大小的方法,適時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學生描一描,試一試。

  四、作業

  用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葉拼一幅圖畫。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冰的各種特性。

  2。嘗試利用工具積極探索,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吹風機、錘子、餐刀、熱水袋、熱水,內含一顆糖果的冰塊若干(同幼兒數)。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出示大冰塊,激發孩子參與的熱情,初步感知冰塊的特性。

  提問:你們看這是什麼?摸摸看,你有什麼感覺?(教師手持冰塊讓每個小朋友先摸一摸,進行初步感知)你們能看見大冰塊裡有什麼呢?(糖果)

  2。教師小結:原來冰塊是透明的,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一顆糖。

  提問:你們想吃冰塊裡的糖嗎?怎麼才能把糖果取出來吃呢?(幼兒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辦法。)

  二、介紹工具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很多工具,我們來看一看都是些什麼。(重點介紹電吹風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兒嘗試

  1。幼兒自己取冰塊,教師引導孩子觀察冰塊,進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問:你拿的冰塊摸起來有什麼感覺啊?(冰冰的、涼涼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兒取工具,嘗試將冰塊中的糖塊取出。

  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把糖果取出來的?(對已經取出糖的小朋友進行鼓勵,請其再拿一塊冰換一種工具進行嘗試。)

  四、幼兒集中分享經驗

  1。提問:小朋友都很努力試過了。你們都吃到糖了嗎?誰願意來介紹一下自己取糖的經過?

  2。小結:小朋友們很聰明,都利用工具從冰裡取出了糖,我們來給自己鼓鼓掌。

科學教案 篇3

  【學情分析】;基於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和發展特點,學生已有一定的觀;

  【教材分析】;哺乳動物是與人類生活關係非常密切的一類動物,其中;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貓和兔讓學生髮現哺乳動物特徵,並歸納;

  2、透過觀察活動,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掌握歸;

  【教學重點】;能用各種感官對動物進行觀察,認識貓和兔的共

  《貓和兔》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青島版科學三年級《貓和兔》

  【學情分析】

  基於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和發展特點,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基礎,但僅限於簡單、粗略的觀察,觀察的目的性不強,需要進一步訓練強化。另外,學生對所觀察到的資訊資料不善於歸納、整理,這是在課堂上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希望透過本課的科學觀察經歷,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哺乳動物是與人類生活關係非常密切的一類動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課以貓和兔為切入點,引領孩子觀察、認識哺乳動物的特點,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和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貓和兔讓學生髮現哺乳動物特徵,並歸納出共同特徵。

  2、透過觀察活動,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掌握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 3、透過本課例對動物王國的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

  能用各種感官對動物進行觀察,認識貓和兔的共同特徵,歸納哺乳動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能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歸納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觀察討論記錄表、每組兩張貼紙(練習鞏固環節使用); 學生準備:課後觀察貓和兔,並將觀察結果加以整理記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同學們喜歡逛動物園嗎?那動物園中的這些動物你認識嗎?我們一起來開火車喊出它們的名字好不好?(學生邊看圖邊說出動物的名稱)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覺得動物園中這些動物的“家”安排的合理嗎?如果不合理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動物園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為了便於管理,管理人員決定將動物園中的動物分類安家。大家看這是動物園中的哺乳動物區\,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動物家族----哺乳動物(板書)的家了。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助管理人員找一找動物園中的哺乳動物呢?你打算怎樣幫助管理人員?

  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1、為了幫助大家,老師請來了兩位我們都很熟悉的朋友----貓和兔(板書),這兩位朋友能幫我們找出動物園中的哺乳動物。大家看,這兩位朋友來了,它們有什麼話要對我們說呢?(出示課件)。

  2、小組合作:人多力量大,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尋找貓和兔的共同特點。注意閱讀“實驗報告單”上貓和兔的話。

  3、彙報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說一說貓和兔的共同特徵。

  4、教師出示課件總結:像貓和兔這樣身體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動物,一般都是哺乳動物。

  三、趣味活動,鞏固所學

  1、教師引入: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一般的哺乳動物的特徵了,那我們就幫動物園的管理人員一起來找一找動物園中的哺乳動物吧!

  2、學生小組合作:運用老師發放的代表動物園中動物和哺乳動物區的貼紙,從中

  選擇,選出後把哺乳動物粘在“哺乳動物區”中。

  3、展示小組合作情況,看同學們都找出了哪些哺乳動物。

  4、關於“特殊哺乳動物”:根據學生了解的一般的哺乳動物的知識,他們可能不知道一些特殊的哺乳動物也屬於哺乳動物。針對這一問題,教師發放關於特殊哺乳動物的資料,請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解決文字後面提出的問題,從而判斷這些動物是否是哺乳動物。

  5、學生根據教師發放的資料,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彙報之後,再把是哺乳動物的請到哺乳動物區\內。

  四、課堂檢測,檢查所學

  同學們這節課學的都非常認真,下面老師來檢測一下大家的學習情況-----課件出示本節課的課堂檢測。

  五、總結拓展,感情昇華

  出示影片:展示哺乳動物這一亮麗的風景。

  對學生提出要求:同學們,哺乳動物這一亮麗的風景既需要我們的瞭解,同時還需要我們的保護,同學們,你願意加入到保護動物的行列中來嗎?“保護動物朋友,共享美好明天”,希望我們大家能在課外多去了解關於動物的知識,同時也為保護動物貢獻你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我們看看手腕上的表就知道幾點了,在我們看錶的時候小朋友就很好奇,為什麼同樣的表,大人們在一會兒說六點了一會兒又說七點了。小朋友對時鐘的好奇,加上到了大班的年齡,認識時鐘也是必要的,所以設計了這次的滴答滴答轉不停的科學活動。本次活動主要透過遊戲來讓幼兒初步認識時鐘,並能讀出整點。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鐘面的構造和特點。

  2、學習辨認整點。

  3、體會遊戲時的快樂活動重點:能夠認識時鐘並能初步讀出整點活動難點:學習辨認整點活動準備:時鐘一隻,1——12的數字胸飾活動過程:

  一、引入師:今天,老師帶來了12個數字寶寶,一會兒哪位小朋友表現好,我就講給他一個數字寶寶,有數字寶寶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師先玩遊戲。師:今天呢,老師讓小朋友猜個謎語,聽好咯:有方也有圓,指標告時間,時針轉兩圈,開始新一天。小朋友猜猜這是什麼?

  二、瞭解時鐘的特點,學會辨認正點。

  1、對,是時鐘,老師今天拿來一個時鐘,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老師手上的這個時鐘,然後用你們的話告訴老師,時鐘是什麼樣子的?鐘面上有什麼呢?想好了的小朋友就請你舉手回答吧!

  2、學習認識整點。(不懂的小朋友可以舉手問老師)

  三、製作作息時間表格老師準備一個統計表格,統計幼兒的作息時間,用時鐘來表現。師:我早晨看見有小朋友遲到了,我們製作一個我們丫二班的時間表吧!那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遲到啦!我們呢也就是一位有時間觀念的大朋友了。

  事項 時間(鐘錶) 時間(數字) 起床 上學 上課 午餐 午睡

  四、遊戲:滴答、滴答幾點鐘

  1、請12名幼兒戴上1—12的數字胸,圍成圓圈扮成鐘面;教師站在圓心扮指標,並隨著幼兒有節奏的“滴答,滴答……”聲順時針旋轉。當聲音停止時,教師隨即伸出兩臂指向圈上的兩位幼兒(其中一位是12,另一位是券商任意一幼兒)。請大家說說現在幾點了。

  2、當幼兒熟悉遊戲後,指標的角色可由幼兒來擔任。

  《滴答、滴答轉不停》活動反思:活動時間要控制

  觀察記錄

  本次活動,我首先用謎語的方式引入,然後和小朋友探討鐘面的結構特點。大暴雨說:“鐘面有12個數字”,寶寶說:“鐘面有兩個指標(不要求掌握秒針),然後教小朋友認識整點。活動的第一部分就結束了,接下來我們制定了丫二班的時間表,一起討論幾點起床、上學、上課、午睡、午餐,然後指定一個時間表,在制定時間表的時候鞏固小朋友對於整點的學習,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遊戲活動“滴答、滴答幾點鐘”,對於整點的學習小朋友基本都學會了。

  分析與反思

  活動結束後,我仔細地回想了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的參與程度比較好,可能和老師的獎勵有關,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保留。但是在最後的遊戲環節,由於時間不夠,就玩了一輪,有的小朋友就沒有機會在課堂上玩,感覺很失落

  調整思路

  1、將遊戲的環節留到接下來的遊戲活動時間中

  2、或者調整時間,減少開始的鐘面結構的探討時間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繼續進行觀察、研究大樹的活動,願意親近自然,關注自然。

  2、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高矮等。

  4、能用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教學準備

  學生拓展樹皮用的白紙若干,幾張放大樹的照片。

  三、教學準備

  1、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麼樣的?

  2、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幹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3、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麼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蒐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4、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裡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5、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繼《糖不見了》活動課之後,有一天李朝琪問我:“為什麼老師杯子裡的“黑糖”沒有化掉,而是變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著“是呀是呀,變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爺爺杯子裡的茶葉也是這樣的。”……小班幼兒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還沉浸在溶解的現象中,突然發現老師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沒有溶解反而變大了,他們對此感到很疑惑。結合我的個人子課題《“做中學”模式在小班科學活動中的探究》,考慮到小班幼兒具有直觀思維的特點,我決定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猜測、實驗驗證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對於活動材料的選擇,我事先做過試驗,發現胖大海膨脹需要的時間很長,像花茶之類的膨脹前後變化不夠明顯,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時短、膨脹前後對比效果明顯兩大特點,符合我們的課時需求。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小班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嘗試探索,感知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

  2.對膨脹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一次性塑膠杯人手一個。

  2.盤子四個(內裝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徵。

  1.師:你們看盤子有什麼?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和觸感三方面來感知。

  師:請你們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師:摸一摸是什麼感覺的?

  3.小結:黑木耳的顏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顏色是有點白有點黃,看上去像獅子的臉、像花、像珊瑚……它們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透過有目的的引導,讓幼兒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瞭解,為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二、透過猜測、實驗,感知膨脹現象。

  1.師: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裡,你們猜猜會怎樣?(幼兒猜測並講述)

  2.師: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幼兒操作並探索)

  (分析: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的猜測會有對有錯,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猜測去實驗,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三、對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後的變化,共同討論膨脹現象。

  1.師: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幼1:開花了。

  幼2:變大了。

  師:它們為什麼會變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師:我們再來摸一摸它們,會是什麼感覺呢?

  幼:滑滑的、軟軟的。

  3.小結:像黑木耳、白木耳這樣原來乾乾的、硬硬的'東西,放在水裡會變大、變軟的,就是膨脹現象。

  (分析:透過形態、軟硬程度方面的對比,將幼兒的觀察進行集中,突顯本次活動的重點,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脹的原理。)

  四、延伸、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

  1.還有什麼東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樣,在水裡會膨脹的?

  2.播放課件,當幼兒說出來即出示相應的物品圖片。

  3.你們回家後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試一試,然後把你的發現和老師、小朋友說一說。

  (分析:這是將幼兒的認知放大、擴寬,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讓幼兒認識、瞭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環節、思路很清晰,我在課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從材料的選擇方面、課件的準備等。活動分四個環節:首先,透過讓幼兒看看、摸摸,在說說中感知、瞭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徵,幼兒的參與熱情很高。接著,讓幼兒猜測,驗證,使得幼兒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木耳在水中變大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然後,透過對比膨脹前後木耳的變化,分析其長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脹現象,總結膨脹的概念。最後一環節又迴歸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找會膨脹的物體,幼兒在前,教師在後,以PPT的方式滲透了更多會膨脹的物體。

  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由於出現了兩樣物體同時需要幼兒觀察,所以他們的觀察注意力不能夠全面顧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只選擇一樣白木耳而非兩樣的話,幼兒觀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些。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說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經變大了,可以讓他們參照盤中剩餘的黑白木耳,多對比一下、引導一下,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地明瞭。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的身邊取材,小班幼兒對自己周圍的環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總喜歡摸摸這,看看那,我們應該在平時多給他們一些自由探索的機會,引發幼兒對生活中熟悉的東西進行再觀察,再探究。於是我就選擇了這節科學活動《滾一滾》。

  活動目標

  1、願意參與探索活動,對不同物體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在探索、觀察各種物體滾動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發現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徵。

  3、能體驗探索滾動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願意參與探索活動,初步感知發現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徵。

  活動難點:

  在探索、觀察的過程中對不同物體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會滾動的東西,如皮球,薯片筒,圓柱、圓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的積木,瓶子,圓柱形乾電池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匯入課題。

  1、師:前幾天,魏老師請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材料寶寶,現在請小朋友把材料寶寶拿出來,玩一玩,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嘗試,教師巡迴指導。

  3、交流各自經驗,引導幼兒說出剛才是怎麼玩的。

  (二)幼兒再次操作,引導幼兒探索滾動的物體。

  師:你的材料寶寶能滾動嗎?為什麼?鼓勵幼兒嘗試用語言解釋物體滾動的原因:知道圓形的東西都能滾動起來。

  師小結:圓形的東西都能滾動起來,方形、三角形的東西不能滾動。(評析: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比較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是否能滾動)

  (三)出示圖表記錄,引導幼兒發現滾動的物體,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滾動現象的理解。

  師:今天小朋友學會了新的本領,現在請小朋友幫魏老師找一找,哪些物品會滾動?

  (四)拓展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能夠滾動的物體。

  師:今天我們玩了滾一滾的遊戲,知道了圓形的東西能夠滾動,在生活中你發現有什麼東西也是滾動的呢?

  (五)教師小結。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來源於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在整個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的操作探索為主,且緊密圍繞著“滾動”這個有趣的現象而展開,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自我發現的機會和條件,淡化了“教和學”的界限,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體驗玩滾動遊戲的樂趣,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慾望,使幼兒在玩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2、活動內容有趣,操作性強,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特別是在探索活動中,層層遞進加深了探究難度,但是在教師的適時指點和引導下使得難點迎刃而解,整個活動在輕鬆愉快、充滿情趣的氣氛中進行,讓幼兒始終保持濃烈的興趣,使教育極富感染力,效果甚為理想,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3、活動環節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活動中以球為切入點,在二次操作的過程當中,逐層遞進、層層加深,教師有層次、有步驟的丟擲探索要求,幼兒帶著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每個環節間有著內在的聯絡,有助於推進幼兒較深入探究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徵和它們的不同現象,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體驗發現的樂趣。

  4、實效性強,面向全體幼兒,共同參與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究氛圍、使每位幼兒都有參與探索和發現的機會,所有的科學現象都是讓幼兒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的。真正讓每個幼兒做到在“玩中學”“做中學”促使幼兒自主地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動有些單一,活動過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體能夠滾動,哪些物體不能夠滾動,其實不同的滾動物體他們的滾動面也的不一樣的,這點應該在活動中也有所體現,讓幼兒有所瞭解,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積累經驗。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透過觀察沒有觸角的螞蟻,瞭解昆蟲觸角的作用,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模仿能力。

  [活動準備]

  小螞蟻若干、放大鏡、紙盒、白紙、彩色筆。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童話劇情景表演《沒有觸角的小螞蟻》

  教師帶幼兒上前扶起正在哭的小螞蟻:“小螞蟻,你怎麼了?”

  小螞蟻哭著說:“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出來找吃的,怎麼也找不到,走路也弄不清方向,我又累又餓,還撞了一身的傷。我想回去,可繞來繞去總找不到家。”

  探究的問題:螞蟻的觸角有什麼作用?

  二、幼兒討論。

  (1)沒有觸角就不漂亮了。

  (2)沒有觸角就找不到家了。

  (3)沒有觸角就找不到吃的。

  試一試。放在桌上兩隻螞蟻,一隻有觸角,一隻沒有觸角,觀察螞蟻的行動。幼兒用放大鏡觀察,並用彩色筆記錄螞蟻所走的線路。

  三、說一說我的發現。

  (1)這一隻沒有觸角的螞蟻老是轉圈圈,東倒西歪的。

  (2)這一隻沒有觸角的螞蟻到處亂跑,一會兒在這邊,一會兒往那兒去了。

  (3)有觸角的螞蟻跑得好快喲。

  遊戲:模仿小螞蟻找食物。

  幼兒戴上觸角的頭飾扮演螞蟻,從家中爬出去找吃的,找到後搬回家中,用觸角告知同伴去搬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