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彙編5篇

中班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彙編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秋天的樹葉,感受樹葉的多樣性。

  2、學習、比較樹葉的異同,並進行分類。

  3、樂於參與探索活動,願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

  活動準備:

  各種秋天的樹葉,圖片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了嗎?你們喜歡秋天嗎?為什麼呢?

  2、教師:到了秋天,樹上的葉子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幼兒自由談論並回答老師的問題。

  3、教師: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很多都會變顏色,有的變成紅色,有的變成黃色。等到深秋的時候,秋風一吹,葉子就會隨秋風飄落。

  二、引導幼兒觀察樹葉,大膽地說出它的外形特徵

  1、教師:小朋友,你們把自己帶的樹葉拿出來吧!

  2、引導幼兒透過各種感官感知樹葉的形狀特徵,認識它們的名稱。

  教師:小朋友,你們認識你們拿的這些樹葉嗎?它是什麼樣子的呢?你們覺得你們的樹葉像什麼呢?

  引導幼兒觀察並說說樹葉的名字。

  3、教師讓幼兒摸一摸這些樹葉,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再聞一聞,它又有什麼樣的味道。

  4、請幼兒交換觀察樹葉

  教師:這片樹葉和你剛才摸的樹葉有什麼不一樣嗎?哪裡不一樣呢?(引導幼兒從形狀、顏色等來說一說。)

  三、認識樹葉的名稱

  1、教師:你們都知道這些樹葉的名字嗎?

  楓樹的樹葉像手掌,銀杏樹的樹葉像扇子,松樹的葉子像針,白樺樹的葉子像顆心。

  2、遊戲:教師報出樹的名字,幼兒能很快地舉起它的樹葉,並說出它的形狀。

  四、遊戲:樹葉找朋友,鞏固認識這些秋天的樹葉

  1、教師: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吧!我說到什麼樹葉或者是說到什麼形狀的時候,拿了這個樹葉的小朋友就站出來。然後找到跟你拿一樣樹葉的好朋友握握手。

  2、教師帶領幼兒進行遊戲。

  3、教師進行,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的方法,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2、瞭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教學準備

  1、前期幼兒經驗:知道有些物品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

  2、人手一個雞蛋、半杯溫水、一根筷子、糖、鹽、味精、水、抹布、臉盆。

  3、大記錄紙一張。

  4、死海的錄影。

  重點難點

  重點:有序進行實驗。

  難點:瞭解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教學過程

  一、猜測沉浮的物品

  師: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沉下去?

  對於幼兒答案中提到的有現成的,教師進行實驗。

  二、實驗猜測

  1、提問:如果把雞蛋放在水裡是沉還是浮起來呢?

  2、教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解讀。

  3、當場把雞蛋放進水裡驗證:雞蛋沉入水底。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有什麼辦法能讓雞蛋浮起來?

  2、出示記錄表,讓幼兒猜測,並記錄猜測結果。

  3、把幼兒分成三組,一組給予鹽、一組給予糖、一組給予味精,並告知幼兒。

  四、揭示實驗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表,分別讓不同實驗的幼兒回答實驗結果,並幫助幼兒進行記錄。

  2、教師進行實驗:臉盆裡裝水加鹽攪拌,雞蛋浮起來

  3、實驗後得出結論,放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五、拓展活動:死海的秘密

  提問:放了鹽的水能讓雞蛋浮起來,那人可不可以浮起來呢?”

  教師播放PPT,介紹“死海的秘密”。

  教學反思

  科學小實驗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只是我們現在礙於幼兒園班級人數多,材料不夠、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這樣的小實驗不能很好的開展。今天的活動,實驗的材料也比較繁瑣,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所以進行了分組實驗的形式,給予不同小組不同的材料,彙總實驗結果,這樣不僅讓每種可能都得到了驗證,滿足了孩子探索的慾望,同時也能清楚的得到實驗的結果。這樣的形式適合於班級人數多的實驗。同時,記錄表運用的也很有效,不僅幫助大家記錄下實驗結果,同時也能讓幼兒一目瞭然的觀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實驗結果。我們的小實驗要向著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透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並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課前玩過針筒。

  2.教具:二個八寶粥瓶子,大記錄表一張。

  3.學具: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裡面裝有餐巾紙,蓋子上開一個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積木、海棉、石頭、塑膠袋、泡沫等。

  4.座位:圓弧形。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孩子們,你們看過魔術嗎?

  今天符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一個魔術,魔術的名字叫《水不見了》。

  1、出示材料:二個八寶粥瓶子(一個空的和一個裝有餐巾紙)和二個針筒。

  你們看!這些是什麼東西?請你看看這兩個瓶子一樣嗎?(是一樣的)

  我現在要把水注入這二個瓶子,我要讓這個瓶子裡的水流出來,而這個瓶子裡的水變不見了。

  你們可要看仔細哦!現在我要來變魔術咯。

  二、科學發現,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一)教師實驗,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原因所在。

  1、提問:奇怪,這個瓶子裡的水為什麼會不見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把這個瓶子的蓋子開啟,你們發現了什麼?

  3、用筷子夾取瓶內餐巾紙,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擰,有滴水現象。

  5、小結:原來當我們把水注入空的瓶子裡,空瓶子裡的水會流動,最後透過洞口流出來;當我們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紙的瓶子裡,餐巾紙有吸水的本領,會把瓶子裡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裡的水不見了。

  三、猜想、根據提供的材料,再次進行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並記錄下來。

  (一)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兒猜想,個別講述,教師記錄。

  符老師還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看一看。

  2、介紹材料。

  3、你們覺得這些東西容易吸水嗎?為什麼?

  (二)幼兒再次操作、記錄操作結果並驗證。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交代要求:6個小朋友一組。

  每個小朋友選擇一種材料放進八寶粥瓶子裡變魔術,變魔術之前先要把蓋子開啟,把材料放進去,然後把蓋子蓋好。記住:注水時要請針筒幫忙,千萬不能讓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組嘗試,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材料變的魔術,它容易吸水嗎?

  5、小結:原來符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裡只有海綿跟毛巾可以吸水。

  四、經驗遷移: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麼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五、結束。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後請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形式匯入活動,這樣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也吸引了聽課老師的興趣。明明看到一針桶水射進八寶粥的瓶子裡,在想把水倒出來時,水卻倒不回來了,水到哪裡去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再請孩子開啟瓶蓋找出瓶子裡藏著的秘密,原來瓶子裡藏的是餐巾紙,水就是被餐巾紙吸掉的。發現原因後,我趁熱打鐵,引導幼兒將剛剛獲得的經驗擴散到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讓幼兒繼續在變魔術的情景中去探索、發現。當然活動中還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匯入部分需不需要進行二次實驗進行對比;另外操作的材料是不是需要更改;最後就是是否需要結合生活中吸水的東西展開講述。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大膽探索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體驗成功的快樂。

  2.主動交流探索結果,增強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3.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種,如:盒子、瓶子、積木、一次性杯子、橡皮泥等。 筆、直尺、水彩筆、吸管(粗、細)、薄薄的書,小牙刷、筷子、圓珠筆、盤子、勺子管子等。

  2.輔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黃豆、繩子、膠帶、剪刀、皮筋、夾子、筆筒、檔案架、毛巾等。

  3.音樂磁帶、錄音機。

  4.白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物品,區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來。

  1.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有的能站起來,有的不能站,現在請小朋友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可以站起來?

  2. 提問:為什麼有的東西一站就站起來,有的卻不能呢?

  3. 將可以站的與不能站的分類。

  二、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站住的物體站起來。

  1. 提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那些不能站住的東西站起來呢?

  2. 出示盒子、插塑積木、橡皮泥等輔助物品。

  師:“有些東西雖然自己不能站起來,但可以藉助其它的物品來幫忙,大家試試看。”

  3. 幼兒自由選物品幫忙將物體站起來。

  4. 幼兒操作完畢,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你用了什麼辦法,讓什麼東西站起來了?

  三、出示白紙,引起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看,老師手裡拿的'是什麼?今天的白紙很不開心。它說:我每天都是躺在桌上,真沒勁,要是也能站起來,那該多好呀!小朋友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幫幫它吧。

  請幼兒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讓紙站起來。

  2.第一次操作。(用輔助物品)

  過渡:剛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讓白紙站起來的方法,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物品,你可以選你喜歡的物品試試,怎樣讓你的白紙站起來?

  (1)幼兒自選物品,嘗試讓白紙站起來。(教師巡視觀察,引導能力弱的孩子)

  (2)操作完畢,教師與幼兒進行講評。請利用不同物品讓白紙站起來的幼兒,說說探索的結果。(說說你是請誰來幫忙的。)

  (3)師小結:剛才小朋友請物品來幫忙,有的讓白紙靠在積木上,有的用兩塊積木把白紙夾在中間,還有的把白紙插在橡皮泥筒裡,這些方法都能讓白紙站起來。

  3.第二次操作。(不用輔助物品)

  (1)師:小朋友,你們不用物品來幫忙,還有什麼好辦法嗎?

  (2)鼓勵幼兒互相交流。

  (3)拿出白紙讓幼兒嘗試站立的方法。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利用不同方法讓白紙站起來的幼兒)

  有的孩子用折的方法讓白紙站起來,有的孩子用卷的方法讓白紙站起來。

  (4)操作完畢,進行評價。

  小朋友真能幹,不用物品也能讓紙寶寶站起來,誰來說說,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白紙站起來的?(挑一些比較典型的有代表的,讓幼兒說說)

  (5)讓幼兒嘗試別人的方法。

  四、總結: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許多好辦法讓不能站的物體站起來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物體也想站起來的,讓我們一起去幼兒園裡找一找,想個辦法幫幫它,好嗎?

  活動反思:

  《站住了,別倒下》是中班“感動天地”主題的一個科學探索活動,物體“能站住”與“不能站住”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但又不太引起幼兒的注意,本次活動旨在透過實際操作激發幼兒探索讓物體站起來方法,對物體如何保持穩定平衡產生興趣,知道物體的平衡與物體的重心位置有關。透過探索發現可以透過藉助輔助物和改變物體的方法改變物體的重心,使不能站起來的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應引導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幫助幼兒歸納小結,培養幼兒做中學,學中做的能力。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經驗。

  2、指導幼兒嘗試觀察記錄的方法,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

  3、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塑膠小陀螺、紙花片、長方形小積木、風車、球形插塑每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這兒有五種不同的物體,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

  這小陀螺會怎樣?

  這幾種物體都會轉動嗎?

  二、幼兒預測結果

  請幼兒把你自己認為轉或不轉的想法記錄在表的第一行格子裡。

  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怎樣記錄的?

  三、幼兒操作,驗證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並及時進行記錄。

  要求幼兒動腦筋仔細觀察它們是怎樣轉動的?

  四、討論記錄結果

  請幼兒告訴大家玩的結果與開始認為的一樣嗎?你又是如何記錄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轉動物體。

  六、再次探索物體轉動的現象。

  請幼兒再玩一次,仔細觀察它們轉動時有什麼不同?

  活動結束:

  製作風車,玩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