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北京胡同課件內容

北京胡同課件內容

北京胡同課件內容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透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一、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裡,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裡。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