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ppt課件
《凡卡》是一篇小說,作者是俄國作家契科夫,文章主要透過主人公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孩子的悲慘命運,分享了《凡卡》的ppt課件,歡迎閱讀!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優美詞句;
2、瞭解課文所寫內容的社會背景,理解所描寫的內容,深切體會那個社會的悲慘與黑暗。激發學生對不合理制度的痛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感情;
3、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學習插敘、對比、反襯等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文中的時代與現實的差距會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上的困難,尤其是對凡卡心願得的理解的困難。結合文中回憶與信中相關內容的對比、襯托的寫法進行深入體會。
2、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課件(作者的簡要資料、課文的重點語段);預習課文。查閱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
四、教學過程
1、課文匯入:同學們在課下蒐集了很多關於契訶夫人物的生平資料,誰能告訴大家?你能說出小說的特點嗎?
(點評:學生能說出契訶夫是俄國著名小說家,知道本文是一篇小說,從而引導學生利用以前的學習經驗,明白小說主要特徵: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繼而明確閱讀本文的中心工作應是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
2、整體感知課文.
①瀏覽課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誰能結合這幾個人物,概括本文的內容?
誰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悲慘生活?
②課件出示: 凡卡·茹科夫(主人公)
康斯坦丁·瑪卡里奇(爺爺)
阿里亞希涅(鞋匠、老闆)
③學生:本文記敘了小凡卡偷偷給爺爺寫信,告訴爺爺自己在鞋匠家遭受的虐待,想讓爺爺把自己帶回家的故事。
④學生:小凡卡的命運可以用“悲慘”一詞來形容。(板書)
3、讀凡卡之“苦”,體會“悲慘”。
①速讀凡卡信中的內容,找一找那些地方讓你感受最深?
(實施過程:3分鐘以後,學生都找到了課文第八自然段描寫凡卡遭受老闆、老闆娘還有夥計的欺負情景,並進行了朗讀,初步瞭解了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②指名學生朗讀。
③師提問:你能從文段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生活的悲慘?(學生再讀本段,意在指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讀出感情。)
④師生交流:
生:語段中用了“不知不覺、揪、拖、戳、撈”等詞語,這些詞的使用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寫得非常生動具體。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那麼這些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凡卡生活是悲慘的,他在這裡只有勞苦、孤獨。
師:你能把這凡卡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 (學生練讀)
生:朗讀展示。
師:放音樂,指名學生讀(悲慘的音樂)
生:配樂朗讀。
師:凡卡的悲慘生活僅僅是這些嗎?能找出來嗎?
生:第10、15 自然段還有體現。
師:能讀給大家聽嗎?
生:讀“….我原想跑回我們的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等我長大了,我會照應你,誰也不會來欺負您。”
“……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點評:這兩段文字能讓學生深層次感受凡卡的命運悲慘。因為凡卡在鞋匠家做學徒卻沒有鞋子穿,可以想象社會的不公。“連狗都不如”一詞讓學生想象到凡卡生活所到達的悲慘境地。)
師:(課件出示“……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一句。)反覆讀
師:假如你是凡卡,你將怎樣哀求爺爺帶你回家?(實施方法:學生配樂朗讀,讀出回家的迫切和渴求之情)
生:學生深情地朗讀。
4、看世態炎涼,領悟“悲慘”。
師:莫斯科在凡卡眼中是什麼樣的? (小組討論交流,完成小詩,並有感情的讀出來。)
師出示:在鞋匠的家裡,他忍受著 ,忍受著,忍受著 ……但他僅僅只有九歲。
熱鬧的莫斯科,有那麼多人,但 ;
繁華的莫斯科,有那麼多東西,但 。
在這 的聖誕夜,我聽見,他 地嘆了一口氣,我想 !
生:很深情地讀出自己填的小詩。
5、品凡卡之“樂”,體會命運悲慘。
師生交流:
師:凡卡寫信給爺爺時,回想自己家鄉是怎樣的?
生:自己的家鄉很美麗。
生:自己在那裡很快樂。
師:誰能讀一讀?
生:學生很快樂的朗讀家鄉美景一段。
師:我們把它變成一首詩,配上音樂來讀好嗎?
師:誰讀?
生:有感情的朗讀。
課件出示:天氣真好,
晴朗,
一絲風也沒有,
乾冷乾冷的。
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
可是整個村子——
白房頂啦,
煙囪裡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了,
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
雪堆啦,
全看得見。
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
天河顯得很清楚,
彷彿為了過節,
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師:為什麼凡卡會來城裡打工?
生:家裡很窮,爺爺沒有房子住。
生:他們去看聖誕樹時也說明了這點:爺爺在冰天雪地裡砍聖誕樹被凍得吭吭得咳。
師:但為什麼凡卡現在回憶起來卻那麼有趣?
生:這更說明了凡卡在城裡生活的孤獨、悲慘、痛苦。
師:大家分析的非常好。
師生交流:
師:凡卡的願望是什麼?
生:希望爺爺把它帶回家。
師:凡卡的願望能實現嗎?
生:能!(學生在對凡卡同情的基礎上,說:“能”)
生:不能。凡卡沒有寫清楚收爺爺的地址和名字,所以爺爺收不到信,就不會來接他。
師:這位同學很善於讀書思考。
師: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的願望能實現嗎?
師:讀文章最好一段,告訴老師。
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裡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這在唸他的信。。。。。。
生:自由讀。
生:不能,凡卡的即使回到爺爺那裡,也不會有好的生活。
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好的生活只能在凡卡的夢中。
師:此時,同學們想說什麼?
生:那個社會太不公平,僅九歲的凡卡就遭受悲慘的命運,
生:我感到今天我們生活的很幸福。要好好學習。
師:你們真是懂事的孩子!
6、佈置作業:寫一寫凡卡以後的生活狀態。
六、教後反思: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裡鞋匠阿里亞希列那裡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是,我有這幾點做法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著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透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下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因為所處的環境沒有見過雪,學生不能理解凡卡沒有鞋穿就無法回到鄉下,同學們結合課文裡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著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學生為主,教師引導整篇課文,我一直把學生置於主動、互動的平臺上,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學課文、體悟情感等,學生自主質疑、釋疑,指導學生交流、研討,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三)把握時機,引入背景本篇課文作於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圍繞這一歷史背景,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窮苦勞動人民是沒有地位的,這種“人吃人”的剝削制度遲早都會被消滅,社會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結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線,對於凡卡的命運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同情。
(四)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如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著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著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