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科學教案模板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透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透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著多種繁殖方式;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包括簡單機器、機器人等)。
2、能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謎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的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透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透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說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教學論文 )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例項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溫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說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的運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物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如達爾文)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為六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透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著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透過查閱、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透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岩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為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五、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透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六、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操作嘗試過程中感知方便與省力的多種方法。
2.透過自身探索與實踐,知道輪子會滾動,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養幼兒積極思考和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激發探索問題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四個裝有重物的大箱子。
2.繩子、滑板、圓木棍、木板、積木、鎖鏈、大塊布、梯子、圓木桶、竹子、鼓棒、扁擔、竹梯。
3.塗色
活動過程
一、出現問題,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1.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啊?(箱子)
放在這裡太不合適了,誰願意來把它搬開?
(請一幼兒嘗試、搬不動)
2.提問:你為什麼搬不動?有什麼感覺?那怎麼辦呢?(樂幼教)
(我們一起來幫助他)
幼兒與教師共同搬箱子。
3.組織幼兒集中交談:剛才我們是怎樣把箱子搬開的?
(抬、推、拉、轉……)
4.教師:你們在移動箱子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啊?
(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5.教師:老師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樣的感覺!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輕鬆點,有沒有什麼什麼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呢?
(請力氣大的大人來幫忙,大家一起抬。)
教師:這裡也有些工具的,有繩子、木棍、布塊、滑板……他們能不能派上用場,
讓我們輕鬆的把箱子移到更遠的地方去呢?
(有,幼兒自由猜測方法。)
6.讓幼兒嘗試各種辦法是否可行。
二、透過嘗試比較,明白輪子能省力。
1.教師與幼兒共同嘗試。
2.小結:你們覺得我們剛才用的方法,那種方法最省力?(滑板)
為什麼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三、聯絡生活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
1.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裝有輪子,輪子的用處真大。
你還在哪裡見過有輪子的東西?它有什麼用處?
(啟發幼兒講述生活中所見的一些有輪子的東西。教師還可以介紹幾種,如大吊車、壓路機、挖土機等)
2.欣賞圖片(餐車、汽車、腳踏車、旅行箱、大吊車、壓路機、挖土機、溜冰鞋、滑板車、黑板、鋼琴……)
3.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裝有輪子,輪子的用處真大。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發明一些有輪子的東西呢?
四、發明創造有輪子的東西有多種方式供幼兒選擇:
(1)畫: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
(2)做:用多種材料製作。
(3)說: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和其他人聽。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下雨前空氣溫度會增加。
2.知道用測量的方法可以明確空氣的溫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學重點
嘗試根據空氣的溫度推測會不會下雨。
三、教學難點
瞭解計量標準的統一,才能得到正確的雨量測量效果。
四、教學準備
釘子.大頭針.木板.長頭髮.硬紙板.紐扣.線軸.小錘.膠水.兩粒小珠.彩筆。
塑膠瓶.剪刀.透明膠帶.標尺。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下雨前,空氣的溼度會變大。我們透過觀測空氣的溼度變化,就可以判斷會不會下雨。
1.做個頭發溼度計。
2.小組合作來完成。
3.小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師生小結。
5 在一個下雨天,觀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
活動時要注意安全。
6.分小組進行測量。小組彙報。
7.比較各小組測得的資料,大家測量的雨量一樣嗎?說說這是為什麼?
8.教師小結。
三、課後作業:寫幾個描寫雨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看雲識天氣
1.回憶:下雨前,天是怎麼樣的?你能描述一下嗎?
2.欣賞:剛才有同學說到下雨前天是陰沉沉的,烏雲密佈。老師這兒有很多雲圖,
請你欣賞一下(用掛圖或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雲圖,包括積雨雲.雨層雲等能下雨的雲,也包括高積雲.高層雲.捲雲.卷積雲.卷層雲等不大可能下雨的雲。可讓學生描述各種雲的形狀.顏色.數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
3.猜測:你認為什麼樣的雲會下雨?為什麼?(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
4.統計:對學生的猜想作一簡單的統計,只要他們舉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學生都認為積雨雲.雨層雲會下雨。
二、觀察、比較雨的大小
1.組織學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見到的下雨時的情景嗎?
2.學生描述:有對形狀的描述,也有對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對雨中物體的描述。。
三、製作雨量器
1.教師肯定學生剛才的想法,告訴學生測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單位。(板書:毫升ml)
2.出示氣象臺使用的雨量器,引導學生觀察氣象臺的雨量器。
3.學生製作,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四、利用雨量器測量雨量的大小
1.給學生一些時間向其他組展示自己組的雨量器。
2.組織學生討論使用方法:你們準備怎樣使用雨量器?該注意些什麼?
3.師生到室外繼續上課。教師模擬降雨,學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導學生讀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學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臺上,在與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讀出降雨量。
五、激勵學生實際應用
1.談話:同學們,有了雨量器,今後下雨時,你們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測測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3.交流注意點:
請同學們堅持測量,並作好記錄。兩個月後,我們將進行總結。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透過本次活動使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瓶蓋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能夠積極參與瓶蓋遊戲。
2.通過幾種瓶蓋遊戲,瞭解瓶蓋的各種用途。
3.透過對瓶蓋遊戲的探索,提高幼兒的觀察力p思考力p動手能力以及平衡能力。
活動準備: 製作的瓶蓋樂器(每位幼兒一份)p教室的牆面擺放用繩子繫好的瓶子若干p幾種帶瓶蓋的瓶子p起子p用瓶蓋鋪的路p小筐若干p課件相關磁帶。
活動過程: 一p每位幼兒手拿瓶蓋樂器用不同方法演奏中激發幼兒對活動興趣。
教師引題:
師:老師今天為小朋友帶來了有趣的瓶蓋樂器讓我們一起來演奏吧!
1.跟著教師按教師的口令打拍
2. 隨著不同的音樂有節奏的打拍師: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幹,太棒了!老師為你們鼓掌。咦!你們聽到什麼聲音了嗎?許多瓶子寶寶們現在找不到自己的瓶蓋都哭起來了,讓我們一起來給瓶寶寶們找合適的瓶蓋吧!
(幼兒看好瓶子和手裡的瓶蓋找出對口的瓶字把瓶蓋蓋上。)
二p觀看課件瞭解不同瓶蓋的用途
(1)觀看水壺瓶蓋的用途師:小朋友,你們在哪兒看過這樣的瓶子?它要不蓋好瓶蓋會怎麼樣?(水壺裡的水會變涼的p會進很多的灰塵的…)(幼兒透過畫面觀察開蓋以後熱水降溫的過程。)小結:瓶蓋讓水壺裡的水不進灰塵而且還讓瓶子的熱水涼的更慢一些。
(2)找出食醋瓶蓋的用途師:這裡的食醋瓶要是沒有瓶蓋會怎麼樣呢?(它的味道很快消失的…)(讓幼兒聞一聞用瓶蓋蓋好儲存的食醋和沒有瓶蓋儲存的食醋在味上有什麼不同.)小結:不蓋瓶蓋會跑味道,所以儲存時必須要蓋好瓶蓋。
總結:我們今天看到了瓶蓋有很多用途。不蓋好瓶蓋會撒水p瓶子裡還會進灰塵p喝了這樣的水會得病p不蓋好瓶蓋還會使熱水很快變涼p會使醋很快跑味,所以這些瓶子一定要蓋好瓶蓋儲存。
三p幼兒操作中掌握起開瓶蓋的各種方法
師:小朋友們這裡有很多不同的瓶子寶寶,它們都有不同的方法來起開瓶子的。讓我們一起來試一下它們都用什麼方法來起瓶蓋呢?
(幼兒在筐裡找自己喜歡的瓶子起蓋。瞭解不同瓶子的起蓋方法)
~放藥瓶:手抓凹進去的部位從前面用力拉到最後*玻璃藥瓶:手抓瓶蓋用力往上拔.
~啤酒瓶:用起子夾住瓶蓋往上起.
~飲料瓶:用手掌用力拍打飲料瓶底部後用力扭開瓶蓋.
小結:除了我們今天瞭解的瓶子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瓶子,它們起瓶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四p用瓶蓋鋪好的"瓶蓋路"上走路師:小朋友們看一看前面有很長的"瓶蓋路",讓我們一起來走走吧!
(教師和幼兒在"瓶蓋路"上走動,比一比誰走的更穩,更好。)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房屋、橋樑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
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變數,記錄資料,分析資料並得出合理結論。
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樑為什麼都是立著安放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貼上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竹片或尺子。
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築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新課
在三年級時,我們研究過紙承受拉伸和彎曲的效能。說說紙承受彎曲的效能如何?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1)圖片匯入瞭解:房子和橋樑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撐的。這要透過觀察、比較最簡單的房子和最簡單的橋的結構特點來認識。用板凳來比喻柱和梁,用板凳來比喻房子和橋樑,學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橋樑結構的共同點了,因為它們在結構上都和板凳是類似的。
(2)透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柱子承受的壓力是要把柱子壓短、壓碎,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橫樑承受的壓力要把橫樑壓彎、壓斷,這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研究橫樑抗彎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紙,那麼你們在學習中特意去留心紙的特性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紙抗彎曲的能力與什麼有關。
1.、教師提出問題:
薄的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那厚的紙呢?
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紙的厚度,紙的抗變曲能力會怎樣呢?(小黑板出示)
2、透過同學的猜想會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加強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響彎曲的因素上
3、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計劃與實施中注意的問題。
(1) 注意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
(2) 怎樣表示紙的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4、並根據所得資料製成曲線圖進行資料統計和分析。(本課時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得要培養)
5、最後得出結論:增加厚度可以明顯地加強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還是立放。
我們發現橋樑的橫截面一般是什麼樣子的?觀察橋樑是怎樣安放的,透過今天的學習,請同學們說說這樣安放的理由。並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四、課堂小結
提問歸納本節課學習的要點,指名這生回答教師給予更正完善。
【資訊反饋】: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透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增加紙條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用推理的方法認識橫樑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堂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數。因此,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我就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怎樣做才能減少誤差。經過討論,學生會知道:紙放在兩個盒子上面做成橋的樣子,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寬度)紙的相同位置(紙的中間),最好把墊圈疊起來。學生的回答正是解決了控制變數的好辦法(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於是,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學生用三張不同(寬度)厚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不斷追求實驗的科學、嚴謹。最後,學生總結初步發現: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強。
在科學課上,應該把時間把發言權都交給學生,在他們那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學生會從完全不知道的問題中,慢慢的加劇自己的看法,得到你異想不到的結果。就這個非常的嚴謹,資料非常的明朗,讓我認識了孩子們嶄新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辨別給物體排序所依據的特徵。
2.能獨立地根據物體的統一特徵進行排序。
3.瞭解不同塑膠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異的`。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
2.知道排序的含義。
3.認識古箏是一種多弦排列的民族樂器。
4.瞭解不同塑膠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異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重視對科學證據的思考
2.樂於合作與交流。
學習成果:
1.知道什麼是排序
2.認識排序的意義
3.學會按多個特徵進行排序
教學材料:
食品塑膠膜、食品保鮮膜、衣物塑膠袋三種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塊
教學步驟:
一、集中話題
早晨我們上早操的之前必須要幹什麼?為什麼要這樣?
排隊是怎麼排的呢?
看看這些奧運冠軍,他們都是什麼專案的第一名?哪些同學在某某方面最強?能獨立地根據物體的統一特徵進行排序
能辨別給物體排序所依據的特徵
二、探索和調查
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進行排列的練習。
下面是科學家收集的關於聲音在10種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你能幫忙整理一下嗎?
學生討論整理資料
認識古箏,看一看古箏上面的弦是怎樣排序的
研究不同的塑膠膜,然後對它們的物理特性進行排序知道排序的含義
瞭解不同塑膠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異的
瞭解不同塑膠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異的
樂於合作與交流
三、反思和解釋
1.你是按什麼依據來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後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好處?
知道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
重視對科學證據的思考
2.分類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識別文具的類別特徵,按限定的要求分類。
2.從五個一組的材料實物中,正確歸納出其中的四個共同具有的特徵,從而區分出哪一類不同。
3.以指紋圖是為標準,用找相同點的方法給小組同學的指紋分類。
4.獨立尋找特徵,畫出一個符合特徵的海洋生物。
5.根據教材的圖示,能連續地發現分類的特徵。
6.模仿教材的圖示,能用多積兩分法給自己選擇的果實分類。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動物具有的相同特徵。
2.能夠識別出三種指紋的型別,並能正確地與文字配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重視分類的科學證據
2.善待自然界動物
學習成果:
1.識別文具的類別特徵,按限定的要求分類
2.瞭解生物分類學的“雙名法”
3.學會找相同點分類的方法
4.學會多極兩分法
教學材料:印泥
教學步驟:
一、集中話題
出示圖片,商店裡面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表示?
二、探索和調查
老師這裡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將他們分成六類。
學生討論進行分類
我們來認識一下科學家是怎樣給動物進行分類的?
人的指紋有三種,看一看你們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紋,在紙上按下你的指紋印,然後在小組中分一分類。
做一個小遊戲:
你能找出這類海洋生物的特徵嗎?說說看他們有什麼樣的共同點?
在下面的幾個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個是他們家族的成員?
在活動記錄紙上畫一個這樣的生物。
如果老師給大家提供魚、斑馬、貓、鳥、龜、人,這幾種動物你能為他們分類嗎?之後還可以再分嗎?
能識別文具的類別特徵,按限定的要求分類
能夠識別出三種指紋的型別,並能正確地與文字配對
獨立尋找特徵,畫出一個符合特徵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動物具有的相同特徵
根據教材的圖示,能連續地發現分類的特徵
三、反思和解釋
學生彙報說說是怎樣分的,並說出這樣分的理由
生活中有很多分類的事例,想一想還有哪些?我們為什麼要給實物分類,這樣分類有什麼好處?
讓小組中的同學分開站,分為一類的同學說明他們的指紋怎麼樣?
請你選擇8種水果然後用多積兩分法為他們分類。
模仿教材的圖示,能用多積兩分法給自己選擇的果實分類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研究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和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不同顏色的小動物玩具,圖片等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師:我們在這麼美的大自然中,親近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秘密。同學們的心情怎麼樣?
2、組織學生交流。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1、師:老師這兒有幾樣物品,你能提出小問號嗎?
師出示:黃色、紅色、綠色的玩具、小車等。誰來提問?學生自由提問(只要學生能夠根據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問題即可,不管問題有沒有答案,問題是否科學,都可以。)
2、師:是啊,小車為什麼能跑,青蛙為何能跳,這一個個美麗的小問號是多麼有趣啊!我們來說說聽聽。學生各抒己見。
3、師:我們可以自願組合成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分組,選好組長)
4、全班彙報:
5、看課本第五頁的圖畫,你有哪些“小問號”?
(1)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哪幾種顏色?
(2)鳥類是怎樣繁殖的?、、、、、、
(3)全班彙報,共同揭秘。對於可以解決的問題,老師可以積極發動學生,師生一起解決。
三、拓展活動(課後作業)
在課後進行觀察,把自己的“小問號“記錄下來,我們下一節課討論。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學生的童年夥伴,每個小學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對於玩玩具,學生具有非常鮮活的生活經驗。學生透過玩玩具,用感官觀察物體的外部特徵,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夠滿足
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體驗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玩具裡面有科學,科學並不神秘,我們也能研究科學。
二、教學目標:
1、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徵;透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體驗玩玩具的樂趣。
3、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徵,並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玩具。
教師準備各種玩具的圖片、投影片等。
教師自制各種玩具的課件。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徵,並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難點: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徵;透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上科學課,它將把我們帶進科學的大門,去探索科學的奧秘。這節課我們先從玩玩具開始,探索玩具裡的科學。
(二)學習新課:
1 、提出問題
同學們可以先玩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後把你的玩具跟同學們交換著玩,還可以上來挑選老師帶來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玩。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這些玩具有什麼特點,可以怎樣玩,怎麼玩有趣味性,怎麼玩有創造性。在玩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和問題,請記錄下來。
2、猜想假設
誰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玩具有什麼特點?可以怎麼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創新玩法?
學生分小組回答。
教師評價:
同學們說得真好,這說明你們在玩玩具的同時學會了觀察。
教師提問:
同學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哪個小組的同學願意給大家說一說?
學生回答。
教師評價:
這麼多“為什麼”,怎麼去解決呢?我想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勤於研究,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會得到解決。
3、制定方案
提出活動要求:同學們發現了那麼多問題,說明你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一點兒也不比科學家差,老師真佩服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你們對現在的玩具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現在,就讓你們當一回“小科學家”、“小設計師”,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設計或改進一種玩具。可以把你們的想法說出來,也可以把它畫出來,小組成員要團結協作,開動腦筋。看哪個小組設計或改進的玩具最具科學性,最新穎!
4、實施探究
玩具資訊的收集、結論的得出
5、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介紹作品。
同學們的設計都很有創意,你們已經邁出了創造發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玩具店的櫥窗裡一定會擺上你們的作品。
6、課堂評價
同學們,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課堂評價表,這張表共有三項內容:我的興趣、我的問題、我的設計。如果你對這節課非常感興趣,提出的問題很多,對自己的設計非常滿意,就在三顆星下面打上“√”,如果比較滿意,就在兩顆星下面打上“√”,如果一般就在一顆星下面打上“√”。
學生進行課堂評價。
7、拓展創新
同學們40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課下,請同學們製作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