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學前班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學前班科學教案

學前班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前班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數學教學活動後,我在整理帶磁教具時,許多幼兒圍著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老師,這些花和蝴蝶在黑板上怎麼不掉下來呢?”“背後這黑乎乎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因為這黑乎乎的東西這朵花才不掉下來,是嗎?”“我知道這是磁鐵。”“磁鐵有什麼用呢?”大家都不說話了。我在旁邊聽了大受啟發,幼兒對磁鐵這麼感興趣,何不設計一個關於磁鐵的教學活動,讓幼兒透過嘗試操作、探索磁鐵的一些秘密,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目標

  1、豐富幼兒科學經驗,體驗探索的樂趣,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讓幼兒在吸吸玩玩玩中主動探索磁鐵的特性,萌發求知慾望,體驗成功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磁鐵,知道磁鐵的基本特性——磁性。

  難點:利用磁鐵的基本特性將物體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磁鐵和裝各種製品的袋子)、頭飾

  2、小魚卡片(帶回形針的和不帶的兩種)、繫著磁鐵的魚竿。

  3、課件、卡片

  活動過程

  (一)、課前準備、組織幼兒、師生問候

  (二)匯入:釣魚遊戲匯入,引起幼兒興趣。

  ① “今天的天氣真好呀,貓媽媽想帶著貓眯寶貝去釣魚,你們想去嗎?

  ②請幾位貓寶寶上來釣,看誰釣得多。要求下面的小朋友們注意觀察。

  ③發魚竿,開始遊戲。

  (三)、展開:

  1、探索磁鐵的磁性。

  ① 提問:為什麼我們不用彎彎的魚鉤就能很快就釣上魚來呢?(因為在魚的嘴上有鐵做的回形針,我們的魚竿上繫著一塊磁鐵,當我們用繫著磁鐵的魚竿去釣魚時,帶回形針的小魚就被釣上來了)可為什麼有些頑皮的小魚總是釣不上來呢?拿著小魚看一看,你發現什麼了?(有的魚沒有回形針的就釣不上來)(對比兩種魚)

  ②釣魚的遊戲,我們知道磁鐵可以吸住鐵製的回形針。

  ③磁鐵真好玩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好玩的磁鐵。(讀課題)

  ④介紹磁鐵的型別(認識蹄形、條形、圓柱形磁鐵。)

  2、操作探索,瞭解磁鐵的磁性:

  (1)、探索一:磁鐵可以吸住什麼東西?

  ①玩遊戲,“幫磁鐵找好朋友”

  ②介紹袋裡的小東西,如果想知道誰是磁鐵的好朋友,你就用磁鐵吸吸看。

  ③實驗之前提幾個要求,跟老師讀讀:

  (課件出示:1、小組員之間要互助互愛,不爭不搶東西。2、用磁鐵去吸引各種小東西,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放一邊,不能被吸住的放另一邊,分成兩類擺放3、做完後請舉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動作最快。

  ④幼兒玩磁鐵,老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每樣都去吸一吸。

  ⑤活動反饋:提問:你都幫磁鐵找到好朋友了嗎?已經完成的小組請舉手(獎勵完成快的小組)你剛才用磁鐵吸住哪些東西呢?誰會說?請你用這樣一句話來告訴我們(課件出示:我會說“我用磁鐵吸住了××。”“磁鐵不能吸住××)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能根據經驗進行合理推斷猜想,做簡單的探究性實驗

  2、指導有的材料導電,有的不導電,他們各有用途

  過程:

  1、提出實驗要求--大家都喜歡做實驗。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做兩個小實驗。

  --做實驗時有規則的,老師說活動開始時,大家才能動手,在老師講話和小朋友發言時一定注意傾聽

  2、第一次實驗--出示實驗材料:電珠、電池、單線一段:怎樣讓電珠亮起來--教師提升幼兒的發言,並操作實驗--請你也來試一試。幼兒分組實驗--出示電路圖並小結:電池裡的電透過連線的電線傳給了電珠,電珠就亮了。電線導電,可以幫我們輸送電流

  3、第二次實驗--還有哪些材料導電呢?出示小實驗材料。如果分別把它們連線在你們的電路中,小燈泡還會不會亮呢?先別動手,根據生活經驗小組商量一下,猜一猜哪些會使小燈泡亮?哪些又不會呢?把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並互相說一下猜測理由--剛才的結果只是猜測,下面我們做實驗來驗證。材料分別放在8張凳子上。大家可自由選擇到8個地方做實驗。儘量把每種材料都試一試。

  實驗方法:把被測的物體連在電線的兩旁,如果燈亮,說明該物體導電;如果燈不亮,說明該物體不導電。

  --幼兒做導電實驗,將實驗結果記錄。教師巡迴指導,根據幼兒的需要提供幫助--交流討論:你們的實驗結果與猜的結果完全一樣嗎?那些材料能導電,哪些材料不導電?在交流過程中請幼兒示範。

  --歸納引導:什麼質地的材料能導電?什麼質地的材料不能導電?

  4、誰的本領大?

  --人們利用導電的材料把電輸送的人們需要他們的地方,利用不導電的材料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它的地方--到底誰的本領更大些呢?

  --小結:他們的本領都很大,生活中,我們誰都離不開他們。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嘗試用各種方法開啟帶蓋的瓶子或盒子。

  2、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已有經驗開啟各種各樣的蓋子,並用語言講述開啟的方法。

  三、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的帶蓋瓶子和盒子,內裝各種“小禮物”(數量略多於幼兒人數)。

  2、易拉罐的旺仔牛奶、汽水和開瓶器

  3、自制的套裝禮盒一組。(大禮物盒—小禮物盒)

  四、教學過程與指導:

  (一)送禮物

  1、開啟大禮物箱

  引導語:“小朋友,今天早上郵遞員叔叔給許老師送來了一個大禮盒。”(出示大禮物箱)

  引導語:“哇。這個禮盒大不大呀?猜猜看裡面會是什麼禮物呢?”(幼兒自由猜想並講述)

  引導語:“這個盒子裡肯定裝了許多的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到底裝了什麼禮物呢?誰來想辦法開啟這個禮物盒?”

  幼兒演示開啟的方法,師生共同小結:掰開盒子旁邊的搭扣

  2、開啟小禮物箱

  引導語:“請你告訴大家,裡面到底是什麼?我們一起把它拿出來,好嗎?”(和幼兒一起取出禮物) “原來又是一個禮物盒。”(搖搖箱子)“聽聽裡面有沒有禮物啊?”

  提問1:“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開啟這個禮物盒呢?誰願意來試一試?”

  提問2:“告訴大家,你是怎麼開啟蓋子的?”(拉開蝴蝶結)

  提問3:“禮物盒裡有什麼呀?”(許多的瓶子和盒子)

  (二)用各種方法開啟“禮物”

  1、引導語:“原來禮物都放在瓶子和盒子裡,我們要想辦法開啟它,才能知道是什麼禮物。好東西我們大家一起分享,老師把這些禮物送給每個小朋友,孩子們來,挑一個你喜歡的瓶子或盒子開啟它,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2、幼兒嘗試開啟各種蓋子,教師觀察引導

  引導語:“你可以告訴好朋友,你是用什麼方法開啟蓋子的?”

  觀察要點:幼兒的情緒狀態;幼兒開啟蓋子的方法;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等。

  3、交流分享:

  引導語:“你得到了一份什麼禮物?你是用什麼辦法開啟蓋子的?”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聰明,會用拉、轉、抽、按、掰等辦法開啟各種各樣的蓋子。(邊講邊透過手勢幫助幼兒理解)

  4、幼兒交換禮物盒,體驗多種開啟蓋子的方法

  引導語:“剛才,我們都打開了自己的禮物盒,現在請你把它蓋好,然後和旁邊的朋友換一換,試試看,你能開啟他的禮物盒嗎?”

  幼兒嘗試,教師觀察

  觀察要點:幼兒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換禮物盒?是否樂意嘗試不同的開啟蓋子的方法?

  小結語:“我們小朋友本領真大,都能開啟好朋友的禮物盒,我們一起來誇誇自己——我真棒!”

  (三)拓展豐富經驗

  1、引導語:“老師這裡啊,還有一份禮物,你們看是什麼呀?”(出示易拉罐裝的旺仔牛奶)“這個蓋子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開啟呢?”

  請幼兒演示方法,並幫助幼兒小結:“手指鉤住蓋子上的拉環,1、2、3,用力拉,開啟嘍!”

  引導語:“請小朋友再想想,還有什麼東西是和旺仔牛奶一樣,要鉤住拉環用力拉才能開啟的?”(八寶粥、可樂、雪碧等)

  2、引導語:“老師這裡還有一樣禮物,你們看是什麼呀?”(出示汽水)

  “這瓶汽水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開啟呢?”(回憶生活經驗:教師演示使用開瓶器開啟瓶蓋)

  小結語:“今天我們小朋友真聰明!會開啟各種各樣的蓋子,回家以後大家再去找找還有哪些有趣的蓋子,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開啟,然後來告訴大家,好嗎?”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背景

  平日裡,父母上班或者忙於事業,孩子上學,終於盼來每週的雙休日,但是大多數孩子卻難於得到和父母結伴到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氣息,鑑於這一狀況以及我們校園裡的特定環境:有綠蔭蔭的天然草地足球場,還有鑲嵌在校園裡,教室周邊的一塊塊花圃,繁花茂盛的小小植物園,高高矮矮的樹木,佈滿圍牆垂簾似的迎春花,這些就是一部教科書,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資源,於是我設計了“找春天”這一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

  1. 認識春天的特點。

  2. 會背讀一些關於春天的詩歌和歌曲。

  3. 培養幼兒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好習慣和熱愛春天的情感。

  重點難點

  走出教室,漫步校園,尋找春天的足跡,感受春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影像歌碟《春天在哪裡》。2.照相機。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認識春天(引導幼兒從衣服增減,感受冷暖,自然環境的變化知道春天的特點)

  2.你能背讀一些關於的詩嗎?(《春雨沙沙》和《春曉》)

  二.《春天在哪裡》影像歌曲欣賞。

  1.幼兒欣賞歌曲。

  2.幼兒跟唱歌曲。

  3.發言:歌裡唱了春天在哪裡?

  三 .尋找校園裡的春天。

  1.引入:認識迎春花,老師出示一支迎春花:葉子和花色怎樣的?-----(尋找校園裡的迎春花)

  2.漫步校園時,引導幼兒觀察花草樹木,並用語言表達:你看到了什麼?(草綠,葉長,花開)

  3. 誰最先找到了迎春花,引導幼兒觀察迎春花枝.葉.花色,聞一聞花香味(自由發言)。

  四.怎樣留住春天?(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景色前照相留影)

  五.課後延伸:我和家長找春天:去春遊,或者閱讀尋找關於春天的詩歌篇章。

  教學反思

  1. 本課設計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環境作為的教育資源,做到了重視幼兒園課程與兒童周圍世界的聯絡。

  2.本土化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感興趣的身邊的事物,這樣的課程活動,讓幼兒能在真實的的環境裡獲得的體驗,於是表達更容易,收穫具體。“尋找校園裡的春天”,透過設計的:讀詩歌.聽歌曲.尋找迎春花.留影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聽.說.讀.賞都獲得了體驗,幼兒的身心得到美的愉悅。

  3.我所設計的這一課的'每一個環節,在實施的時候,時間不足,明知道,可是也不願意捨棄哪個環節,課後我反思,得在引導幼兒發言環節注意老師和幼兒的說話避免羅嗦的語言,要精練些。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背景

  本次活動來源於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幼兒數學活動設計》學前班春季的數學活動《幾何圖形》,圖形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綱要》指出:“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於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了本次活動。意在透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發現圖形之間可以相互變化,轉換,它們可以變出不同的數量的各種圖形,培養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

  活動目標

  1、在圖形的反覆變化中,訓練幼兒思維,提高操作能力。

  2、透過讓幼兒反覆對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圓形等圖形進行變化操作,引導幼兒發現圖形之間可以相互變化,轉換,它們可以變出不同的數量的各種圖形。

  3、培養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

  活動準備

  1、教具: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形拼成一幅畫(機器人)。

  2、學具:每人一套各種圖形的紙,放在信封中。

  活動過程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小朋友,今天,覃老師要來做魔術師,給大家變魔術,看誰的眼睛最亮,看得出我變的是什麼?

  教師逐一出示各種幾何圖形,讓幼兒複習。

  (二)基本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變出的這些圖形是有魔力的,你想讓它變成什麼,它就可以變成什麼?

  第一次嘗試活動:觀察、思考。

  提問幼兒:你想讓它變成什麼?(房子)

  師:好,我們就變個房子。(用圖片拼圖)

  師:你們還想變成什麼?(電視機)

  師:那我們就變個電視機。現在,我給它加點魔力,看誰的眼睛最亮看我變出了什麼?(加長方形、三角形變出機器人)

  師:請小朋友動腦筋,仔細觀察機器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由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組成。) 2、每種圖形各有多少個?(圓形6個,半圓形6個,正方形1個,長方形4個,梯形5個,三角形1個。)

  第二次嘗試活動:用摺紙遊戲,看圖形的變化。

  1、發禮物:(學具)

  師:小朋友真聰明,上面的遊戲,大家做的都很好,今天我還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要送給你們。每位小朋友一份禮物(發學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裡面裝的是什麼禮物,好,下面就請你們自己開啟小信袋(裡面出現多種顏色的圖形)。你們喜不喜歡呀?(“喜歡!”) 這些小圖形呀,它們還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摺一折,角對角,邊對邊,它還會變成其它形狀呢,不信,你們試一試。

  2、操作:動手動腦,感知圖形變換。

  (1)請幼兒動手變一變(摺紙)。

  ( 2)請幼兒說說變化的結果:正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長方形。圓形——變成了半圓形、扇形。長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正方形。

  (三)結束部分:

  五彩圖形妙趣橫生:小朋友,這些小圖形好玩嗎?(好玩!)那我們再把它貼在白紙上它還會變成一幅精美的貼上畫,把這些畫獻給我們旁邊聽課的老師們吧。師生共同享受動手製作的快樂。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到覃老師這裡來,我們一起到戶外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是用你認識的圖形變來的。而且你們回家後可以和爸爸媽媽找一找,你家裡哪些東西是你認識的圖形,明天來幼兒園的時候告訴覃老師好嗎?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背景

  本次活動選自學前班(下冊)主題活動《植物的秘密》所生成的三級主題《認識種子》。由於我們幼兒園是鄉鎮中心幼兒園,幼兒有很多機會接觸到種子。因此,我在上二級主題活動《種子與果實》的時候,幼兒能不由自主的說出幾種種子的名稱。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慾望,我生成了《認識種子》這一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

  1. 透過《認識種子》這個主題,培養幼兒對植物種子的探索興趣。

  2. 幼兒透過體驗式學習,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瞭解種子的特性,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並學會讓種子發芽的方法。

  重點難點

  1. 幼兒透過體驗式學習,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2.瞭解種子的特性,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活動準備

  1. 西瓜、玉米、綠豆等植物的種子。

  2. 課件、錄影。

  3. 塑膠容器、小毛巾。

  活動過程

  一、招呼,匯入活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小朋友們大家好!讓我們和聽課的老師打個招呼吧!老師好!今天,朱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我拍了幾張照片,可是隻拍到了它們的一部分,你能幫老師看一看,它們是什麼嗎?

  二、讓幼兒透過觀察、發現認識種子。

  1.播放課件,和幼兒一起認識種子。

  (1)你吃過西瓜嗎?(吃過)西瓜是什麼樣子的?(圓圓的、綠色的、紅色的瓤)西瓜裡黑黑的是什麼呀?(西瓜子)對了,西瓜的種子。小朋友們真聰明。

  (2)這是什麼呀?(玉米)你吃過玉米嗎?(吃過)玉米可以怎樣吃呀?(煮著吃、烤著吃、炒著吃)我們吃的是玉米的那部分(玉米粒)對了,是玉米粒,也是玉米的種子。

  (3)小朋友們非常棒,已經幫老師解決了兩個難題了,還有最後一個我們來看看吧!這是什麼呀?(豌豆)你吃過嗎?可以怎麼吃?吃的時候豌豆呀、豌豆粒是什麼顏色的,可是當豌豆粒成熟了,可以做種子的時候啊!它就變了,變成什麼樣了,我們看一看吧!

  (4)回顧:小朋友,我們剛才看了一些種子,你記得都是什麼嗎?快速地說出來吧!第一個看了誰的種子?(西瓜的種子)然後又認識了(玉米的種子)最後呢?(豌豆的種子)

  (5)你們的桌面上有幾種種子,你能找到西瓜種子嗎?拿起給老師看一看。

  對了,扁扁的、黑色的、中間有點黃,你拿對了嗎?玉米的種子呢?噢,真好,黃色的對不對?豌豆的種子呢?對了,是黃色的圓圓的小顆粒,和我們吃的時候不一樣。小朋友們真棒!

  (6)你還認識那些植物的種子?給小朋友講一講吧?老師發現有一種種子,咱們小朋友好像都不認識,(水稻的種子)這究竟是誰的種子呢?我們來看一看吧!

  2.種子的生長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種子,你一定想知道種子是怎樣生長的?有一種植物生長在大森林裡,看看它的種子是如何生長的吧!畫面多美呀!隨著音樂,我們一起來模仿一下種子發芽的樣子吧!小朋友表演得真像!你知道要讓種子發芽都需要哪些條件呀?(土、水、陽光)對,老師還有一種讓種子發芽的方法,我們去看一看吧!你要仔細觀察呦!

  三、幼兒動手操作(生豆芽)。

  教師指導:老師已經把綠豆的種子泡好了,拿出準備好的的塑膠杯,把它放在紙墊上,把綠豆的種子放進去,用小毛巾蓋上,好了。現在給它澆一點兒水,當杯底下有水流出時就可以了,用紙擦乾淨小盤子,再把杯子放在盤子裡,小朋友一定要記的,每天給小豆芽澆澆水、跟它說說話,這樣小豆芽才能長得快呦!

  四、活動延伸

  把種好的芽菜帶回班級觀察。

  好了,小朋友們,帶上你的小豆芽,和老師們說再見吧!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由來

  一天午睡時,齊鑫晨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並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麼弄得我這麼痛?"旁邊的思雅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髮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於是,我就設計了"靜電哪裡來"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強烈。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膠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竹筷、鉛筆、塑膠梳子、綢布、海棉、泡沫、鐵釘、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重難點分析

  重點: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難點:能夠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膠尺子悄悄在身後與綢布摩擦,並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範後,幼兒動手操作並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幼兒仔細觀察並說一說教師做了什麼動作。"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麼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衣服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請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後會起靜電。

  2、幼兒先自己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四)嘗試操作

  1、幼兒動手操作,把竹筷、鉛筆、塑膠尺、鐵釘分別和綢布摩擦,然後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線、碎紙屑,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並進行示範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1、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如:塑膠梳子梳頭髮時,頭髮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乾燥時,長時間走路,由於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遊戲《頭髮飛起來》

  1、教師示範遊戲,將對方的頭髮摩擦飛起來。

  2、幼兒互相結對做摩擦遊戲,先讓每個男孩和女孩對應。然後女孩和女孩之間互相遊戲,並請操作好的幼兒到前邊演示。經過演示,看誰先把對方的頭髮摩擦飛起來。

學前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慾望。

  2、瞭解澱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象,初步瞭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澱粉。

  3、透過科學實驗自主探索,並記錄下來。

  【活動準備】

  1、米湯、土豆、小麵粉、饅頭、南瓜、芋頭、藕等含澱粉的物質若干,蘿蔔、白菜、萵苣、水果等不含有澱粉的物質若干、小噴壺一個、碘酒、棉籤。

  2、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3、記錄表格。

  4、PPT,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過變魔術嗎?你們喜歡魔術嗎?為什麼?

  師:今天老師也要給小朋友們變個小魔術:

  教師扮演魔術師,首先出示課前用米湯畫好的畫,然後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生的現象。

  二、知識點講解。

  1、討論:為什麼原本什麼也沒有的白紙在噴上藥水後會出現圖案呢?

  2、師講解:

  (1)其實老師已經在課前在這張白紙上畫好圖案了,只是老師畫畫用的不是小朋友平時用的畫筆而是米湯。所以當噴上碘酒時原來看不出來的畫面就顯現出來了。

  師在投影儀下師範向米湯中滴入碘酒。

  (2)用課件出示有澱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師: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裡含有澱粉,小噴壺裡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澱粉遇到碘酒溶液後就會發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幼兒操作。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出示實現準備好的各種食材。

  師:小朋友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澱粉的。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出一個好辦法,從這些食物中把含有澱粉的食物挑出來。

  師首先引導幼兒動腦筋思考,自由討論。

  師:剛才的魔術告訴我們:當澱粉遇到碘元素就會變成藍色,所以我們只要把碘酒塗抹(滴灑)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澱粉,那麼當食物中的澱粉與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會變成藍色。

  師透過投影儀示範測試兩種食材。

  2、師向幼兒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兒從所提供的食材中選取5種自己喜歡的食材進行測試,並把測試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總結測試結果。

  (1)師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測試了哪些食材,其中哪些是含有澱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澱粉成分的。

  (2)師利用PPT總結幼兒測試結果。

  四、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測試的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見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們中有含澱粉的也有不含澱粉的,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利用這個辦法測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