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的關係。

  2.經歷探究過程,體驗如何就探究的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的關係。

  (2)學會猜想與假設,認識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2.難點

  (1)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

  (2)認識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討論、交流、實驗探究。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彈簧測力計、木塊、細線、毛巾、玻璃、長木板鉤碼、三隻圓柱形鉛筆、肥皂水。

  教學過程

  一、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小實驗:讓學生用手壓在桌面上拖動,感受一下拖動時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接觸面之間的壓力越大),手拖動就越困難(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後在桌面上鋪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壓在毛巾上拖動,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動更難一些(說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較大)。

  師:手壓在桌面上拖動你有什麼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動時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師:這摩擦力起到什麼作用?

  生甲:阻礙手運動的作用。

  師: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有什麼感受?說明了什麼?

  生乙: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拖動越困難,說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師:在桌面上鋪上毛巾,手再壓在毛巾上拖動,有什麼感受?說明了什麼?

  生丙:手壓在毛巾上拖動比手壓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動更困難,說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師:什麼叫滑動摩擦力?

  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師:注意,運動是相對的,所以應加以“相對”兩個字,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摩擦力。

  板書:第五節科學探究: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師:對滑動摩擦力你們想提出什麼問題?

  生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生乙:滑動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

  師:你們提的問題提得很好,摩擦並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其產生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這節課就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這個問題。

  2.猜想或假論。

  師:你們的猜想是什麼?

  生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生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生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生丁: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運動速度有關。

  生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推力、拉力有關。

  生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材料有關。

  師:同學們很善於思考,你們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證明你們的猜想正確,怎麼辦?

  生:實驗驗證。

  師: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實驗。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只能對前面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

  3.設計實驗。

  師:滑動摩擦力是產生在發生相對運動的兩個接觸面上,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接觸面材料,接觸畫大小有關,對這些因素與摩擦力大小的關係,我們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否則,你就無法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變化是由哪個因素的變化引起的,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必須注意的“變數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壓力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時,要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變,而在探究接觸面粗糙程度對摩擦力的影響時,則應控制壓力等因素的變化。

  板書:2.滑動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變數控制”方法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92"加油站”內容。

  生:閱讀。

  師:透過閱讀,你知道了什麼?

  生: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師:下面分組討論,制定出實驗計劃,並進行全班交流。

  生:討論後得出:根據桌面上的實驗器材,我們制定以下實驗計劃: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玻璃—亡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鋪一條毛巾,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毛巾上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填入課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桌面上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4)在木塊上加放一個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它們在桌面上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師:其他小組認為以上的實驗計劃合理嗎?有沒有異議?

  生:按課本上圖5—30(a)、(b)、(c)、(d)。在改變粗糙程度時,實際上也改變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變是否是因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變而引起的?

  師:你能發現這個問題很了不起,你將來肯定會大有作為的,希望你繼續努力。這裡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觸面粗糙程度的改變(因為粗糙程度的改變更為顯著),而我們探討的問題僅僅是看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沒有關係,所以這個實驗還是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

  生: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時,為什麼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師:你很善於思考問題,注重理解,將來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條件可知,在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這個拉力的大小與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關此知識點要在第六章才學,現在先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儲存起來吧。記錄實驗資料時,就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作摩擦力的大小。

  實驗操作時,還請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呢?

  ①是沿直線水平拉動木塊;

  ②是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保持不變。

  好,如果沒有問題了,下面大家分組進行實驗吧。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4.分析論證。

  師:請各小組互相交流實驗資料,交流實驗的體會。

  生:交流。

  師:請3個小組將實驗資料公佈在黑板上,比比看哪個小組資料準確。

  師:在(如課本P92圖5—30)實驗步驟(a)、(b)、(c)中,接觸面之間的壓力保持不變,你發現摩擦力變了嗎?你的結論是什麼?

  生:在實驗步驟(a)、(b)、(c),接觸面之間壓力保持不變,接觸面粗糙程度改變時,摩擦力大小發生改變。我的結論是:當接觸面之間壓力保持不變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結論嗎?沒有。好,大家做實驗都很認真,得出的結論也是正確的,掌聲祝賀。

  師:在(如課本P92圖5—30)實驗步驟(c)、(d)中,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壓力發生變化,摩擦力變了嗎?你的結論是什麼?

  生:在實驗步驟(c)、(d)中,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接觸面間的壓力改變,摩擦力也發生了改變。我的結論是:當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時,接觸面間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結論嗎?沒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確結論,同樣,掌聲祝賀。

  以上是關於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與摩擦力大小關係的定性探究,有興趣的同學町在課外繼續探究,摩擦力是否還與其他因素有關。

  三、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

  師: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存在摩擦?這些摩擦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足球場亡,摩擦力可以幫助守門員抓穩足球,這個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間存在摩擦,這個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桌面對木塊有摩擦力,這個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機器轉動時,零件間存在摩擦,這個摩擦也是有害的。

  師:同學們發言很踴躍,說明大家平時生活

  中很注意觀察,這是一個好習慣,希望今後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舉例說明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壓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腳踏車剎車也是利用摩擦力,剎車時,是透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帶傳動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透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時,弓弦與琴絃的摩擦使琴絃振動發聲,用增大壓力的辦法來增大弓弦與琴絃間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車的輪胎做得凹凸不平時,都是透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書: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增大壓力

  師:以上大家講得都很好,一部機器工作時,有些部件要轉動,有些部件要滑動,這時都要產生摩擦,這種摩擦不但使機器發熱,白白消耗動力,而且使機器磨損,效能變壞,這些情況下的摩擦要設法減小它。下面再來考慮:如何減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減小壓力大小。

  師:在理論上,以上方法是對的,不過,用這樣的辦法還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你們還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嗎?

  小實驗:先讓學生用手掌壓緊桌面拖動,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後在手和桌面之間墊上二三支圓柱形鉛筆,再壓緊拖動,體會這時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動時小得多。

  師:做以上小實驗,你有什麼感受?

  生: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大大減小摩擦力。

  師: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種車軸的輪子做成圓的,就是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輪,也是用滾動代替平底鞋的滑動,從而大大減小了與地面間摩擦。

  師:你還知道哪些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嗎?

  生甲:在機器零件間塗上潤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觸,大大減小摩擦。

  生乙:汽墊船向下噴出強氣流,在船底和水之間形成一層空氣墊,可以大大減小摩擦。

  生丙:磁懸浮列車是靠強磁場把列車從軌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車和軌道間出現一層薄空氣,使摩擦力大大減小,車速可達500km/h。

  ……

  師:以上大家都說得很好,說明大家平時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國內外大事。

  板書: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滾動代替滑動

  2.使接觸面脫離直接接觸:塗潤滑油、充氣墊等

  師: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你的生活會出現什麼問題?發生什麼變化?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我就寸步難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我就無法用手拿任何東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運動的汽車將永遠停不下來。

  四、歸納與學習過程評忙

  師:透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討論、交流後得出:我們知道了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決定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師:請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五、課後練習與學習實踐活動

  1.課本P95作業1、2、3。

  2.實踐活動:課本P96,活動1、活動2。

  3.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六、板書設計

  第五節科學探究: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2、滑動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減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課後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我們託班一個“玩沙玩水真快樂”主題下的一節活動。在依據託班寶寶對水的喜愛,喜歡玩水的特性,設計本次活動。考慮到讓孩子在遊戲中鞏固對水的顏色認識,安排了顏色分類環節。為培養孩子主動探究和對科學的興趣,積極引導孩子的自主的發現和加入多環節的嘗試操作。而託班的孩子需要在多動手操作的過程來增加他們的經驗感知。所以本次活動是緊緊圍繞孩子特點和已有經驗來展開的,特別考慮到孩子自主性的培養。

  二、活動目標:

  1、能對水變色現象感興趣,能知道水變色是由顏料加入產生的。

  2、能大膽的嘗試操作搖瓶娃娃,並對瓶娃娃按顏色進行分類。

  3、能大膽嘗試探究水變色的顏色,能大膽的將顏料加入到水中,觀察水的變化過程。

  三、活動準備:

  1、人手一隻透明礦泉水瓶(瓶蓋上放好顏料紅、黃、藍)、三個大筐子(紅色、黃色、藍色標記)

  2、四組透明塑膠盒子,裝上清水,每組三個滴管、三色顏料(紅、黃、藍)

  3、三色卡每種顏色四張。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幼兒能對水變色科學現象感興趣,並能準確的對顏色進行分類與辨別。

  難道:幼兒能自主的進行科學的探索,能大膽的進行活動操作,活動過程秩序井然。

  五、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1、今天老師變成魔術師咯!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吧!仔細看清楚咯,老師的瓶娃娃會發生什麼變化!老師又是怎麼變的!

  2、老師雙手用力搖瓶娃娃,邊念“咒語”:“變、變、變!”

  3、引導幼兒說說瓶娃娃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引導幼兒嘗試操作搖瓶娃娃1、剛才老師是怎麼變的?(雙手握瓶子,用力搖,邊唸咒語“變變變!變變變!”)2、請小朋友做一回小魔法師來變一下魔法,嘗試將瓶娃娃變身!

  3、幼兒操作搖瓶娃娃

  4、檢驗魔法師是否都合格,給魔法師貼上相應顏色的花。

  (三)引導幼兒將瓶娃娃進行分類

  1、請小朋友將瓶娃娃分別送人相應顏色的家。

  2、檢驗是否有瓶娃娃送錯家。

  (四)引導幼兒探究水變色的原因。

  1、教師拿出同樣有顏料蓋子的瓶娃娃。小朋友,你猜猜看顏色會是哪裡變出來的?

  2、引導幼兒找找變色的原因在哪裡。(嘗試在瓶蓋上找一找)

  3、小結:原來是瓶蓋上裝上了顏料,顏料加入水中,水就會變顏色了。

  (五)變色遊戲

  1、小朋友真能幹,居然能把魔術的答案接開了。老師還想到一個好玩的遊戲“顏色變變變!”

  2、老師拿一個大滴管,將顏料(紅色)吸到水箱裡,引導幼兒觀察水的顏色變化,在那攪拌棒將顏色攪拌均勻。

  3、教授滴管使用的方法:小滴管,小腦袋擠一擠,鬆一鬆;小水箱上再來擠一擠,鬆一鬆。

  4、引導小朋友上來嘗試將自己喜歡的顏色滴進去,觀察變化引起興趣。

  (六)活動延伸我們去班級裡,每個寶寶都去嘗試玩一下顏色“變變變”遊戲。

  1、託班體育:顏色找家

  2、認識紅黃綠—託班遊戲教案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確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係。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本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活動:

  1.製作電磁鐵。首先讓學生製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後,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後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和永久磁鐵做一比較。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係。這個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係,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採用“假設與蒐集證據”、“控制變數”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資料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製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資料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探究電磁鐵的兩極。磁鐵有兩極,那電磁鐵是否也有兩極呢?學生會沿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學生在研究中會發現電磁鐵也有兩極,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周圍同學的電磁鐵兩極是否一樣。只要學生能找到不一樣的原因,那電磁鐵的磁極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動。

  4.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採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5.電與磁相互轉換的活動。教科書的兩個活動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選其中的一個來做。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相互轉換的觀點。

  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五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製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主要有兩大活動:一、製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線方法都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係”這一活動,,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線方法”變數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數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關係。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彙報交流、共享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科學來源於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採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然後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最後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設計思路:

  本課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製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並舉和方法創新。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透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絡。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象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透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絡。

  教學準備: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乾淨的透明瓶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受聲音,提出問題1、談話:老師這兒蒐集了好多種聲音,想試一試你的耳朵靈不靈,猜一猜這些聲音都是什麼物體發出的,有興趣嗎?

  播放製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彙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麼?

  2、保鮮袋發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這隻保鮮袋發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麼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為的,它們為我們傳遞了各種資訊。

  5、關於聲音,請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於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設計意圖:一是將學生帶入到輕鬆優美的聲音中,讓學生放鬆身心,愉悅性情,同時也感受到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二是想辦法制造聲音,可激發學生對研究聲音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發聲的方法很多,豐富學生對於製造聲音的感性認識。]

  二、製造聲音,觀察現象,猜想原因 1、提問:為什麼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呢?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製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1)製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小;(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出聲音,然後完成課後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隻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隻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鬆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膠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膠瓶口,輕輕地連續吹氣。

  4、交流與猜想:(1)各種物體發聲時分別有什麼現象?(2)儘管不同的物體用不同方法發出的聲音不同,但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現象?(3)由此推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物體發聲時都有振動現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在以往執教這一課的諸多課例中,由於教師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樣製造聲音上,忽視了對發聲物體的觀察,導致了學生動手多,觀察少,對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推測缺乏深入的思考,只關注外力作用。為避免重蹈覆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活動目標,透過交流明確了觀察方法和要求,展開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獲取充分的感知資訊,讓學生的猜想有根有據。]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歸納結論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後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1)選擇什麼材料,怎樣進行實驗?(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時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出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啟發學生想辦法讓振動發聲現象顯性化,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表達、交流實驗方案與實驗結果,體現了個性的張揚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應用所學,昇華認知,感受快樂

  1、教師擊鑼、鑼聲發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聲,感受發聲時的現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聯絡現實生活,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並能使學生有用所學知識去改變生活的意識。]

  五、拓展應用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杆,試一試能讓它發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後製作會發聲的麥杆。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大膽地運用多種感官,感知麵粉的特徵及麵粉變麵糰的過程。

  2.初步學會和麵,瞭解水量的多少和麵團幹、稀的關係。

  活動準備

  1.麵粉、水、盤子、勺子、水杯、塑膠小刀、電磁爐、鍋。

  2.太乾、太稀、水分適中的麵糰各一團。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利用各種感官感知麵粉的特徵

  1.今天我們要一起製作好吃的面川條,那麼面川條要如何製作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原來面川條是由麵粉做成的。)

  2.出示麵粉,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

  師:這是什麼呀?我們一看、摸摸,猜猜這是什麼。

  3.教師引導幼兒吹一吹,觀察麵粉的變化

  4.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知,並共同:麵粉是白白的,粉狀的,很輕,摸上去滑滑的,細細的等。

  (二)感知麵糰的特徵

  1.提問:想一想,怎樣使麵粉變成面川條?”

  2.出示三份和好的麵糰(太乾、太稀、水分適中的麵糰各一團),感受麵糰的特徵。

  提問:你覺得哪一種麵糰適合做面川條?

  :太乾或者太稀的麵糰不適合,只有軟硬合適又不粘手的麵糰才適合進行面川條的製作。

  3.出示記錄表並鼓勵幼兒猜測:100克麵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麵糰呢?

  (三)嘗試和麵,探索合適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兩名幼兒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麵

  (2)負責加水的幼兒要數清楚加了幾勺水,並記錄下來

  (3)和好的麵糰要既能成團,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潔。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幼兒交流

  展示幼兒的麵糰,並介紹用的水量

  4.透過比較幼兒的麵糰和記錄表,進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麵糰越稀

  5.提問:如果麵糰太乾或者太稀了怎麼辦?

  6.共同稱量幹稀合適的麵糰所用的水量,發現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麵糰幹稀較為合適。

  (四)大膽用麵糰製作面川條

  1.提問:想一想,怎樣將麵糰變成面川條?

  2.觀察流程圖並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將太乾或者太稀的麵糰進行調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麵糰。

  (2)兩名幼兒一同合作將揉好的麵糰搓成長條形,然後壓扁,用塑膠小刀切成面川條。

  (3)在使用小刀時注意安全。

  4.將製作好的面川條入鍋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條。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並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取樣、測量、整理資料、畫曲線圖等方面得到訓練,並使學生透過實驗得出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高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能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的探究。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探究活動:測量和獲取實驗資料

  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變異的原因和型別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這是說的變異現象。

  學生舉例,踴躍發言。

  討論使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

  學生整理資料、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計算平均數。

  學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應該是基因不同導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環境引起的。

  看書上第44頁的圖片 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麼?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透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

  組織學生進行測量,應儘量減少誤差。

  與學生一起分析處理實驗結果

  為什麼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麼原因?小花生也一樣。得出結論: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引導學生分析性狀是受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差異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環境不同引起。

  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變異的原因和型別

  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有關。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變異,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變異。

  引導學生分析高產奶牛的選擇繁育、小麥的雜交育種、甜椒的太空育種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科技造福人類的例項。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麼?

  學生:這說的是變異現象。

  教師: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生物變異的知識。(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學生:比如金魚有許多種,菊花有許多顏色和形態,狗有很多品種。

  教師:說得很好。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於生物的變異。

  教師: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透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板書 一、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教師:按照課前分好的小組,每個小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請你選擇適當的工具,來測量每個花生的長度。注意怎樣測才能使誤差降到最小?同時作好記錄。

  學生:討論使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

  教師:把你資料進行整理,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並計算出平均數。

  教師:透過測量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看著差不多的花生卻有大有小。

  教師:是的,這下你就認識到了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教師:為什麼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麼原因?小花生也一樣有長有短,為什麼?

  學生:學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師:生物的一些相對性狀表現出的是數量差異(如大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由於任何性狀都是控制該性狀的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基因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實的長度有長有短,這主要是環境引起的變異。但環境引起的變異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學生:哦,是的,我畫的曲線圖就顯示了這種情況。比較這類相對性狀的差異,應該比較它們的數量的平均值。你們計算的平均值有什麼差異?

  學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師:正常情況下,大花生果實長度的平均值應大於小花生果實的平均值。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的差異引起的。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討論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花生果實長度的變異,有的是環境引起的,有的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

  教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這兩種變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學生: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應該可以遺傳,僅由環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的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教師:是的。(板書 變異的原因和型別)

  教師:人們在瞭解了遺傳變異的原理後可以把它應用在培育新品種上,請同學們來看書上的例子。(板書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學生:看圖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師:由於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透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透過繁育,後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後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教師:大家再來看看小麥的雜交育種是怎麼回事?

  學生:透過雜交,把好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即後代既高產又抗倒伏。

  教師:同學們判斷正確。那太空椒又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

  教師: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學生:就是基因突變吧?

  教師:對,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生物的變異。還有染色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變異。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許多,同學們課後可以查閱資料,一起交流。

  教師: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錄影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例項。

  教學點評:

  該教學案例較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改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絡實際,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分析資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層層深入,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案 篇7

  一、 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於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透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麼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並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透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 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透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透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透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透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透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三、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出曹衝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麼是浮力?

  (二) 學習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透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麼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 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並記錄。

  b) 然後,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透過滑輪連線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 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於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當泡沫塊處於任一狀態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記錄表中的資料對泡沫塊處於不同狀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後,繼續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並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於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佈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於聲音,你想知道些什麼?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麼現象?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麼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麼?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