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小學古文閱讀課件

小學古文閱讀課件

小學古文閱讀課件

  古文是對古漢字字型的名稱。有廣狹二義。是指文言文形式的文體,以少量文字承載大量資訊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一、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蜀鄙之貧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終,貧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堅定,付諸於行動,即使客觀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節主要用人物對話來展開,蜀鄙二僧的對話洗練而含蓄。富者言語中充滿了懷疑與輕視,而貧者的一個“足矣”,把他的奮鬥精神,以及在困難面前堅忍不拔的意志表現了出來。“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經過一筆帶過,語言簡潔而富有想象。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主要闡明天下事“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學生依託教材提供的“註釋”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對不難。因此,教學中堅持“誦讀為線,釋意為珠”的策略,讓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體會“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文言詞彙,理解句意、文意。

  2、有感情朗讀課文。

  3、感悟故事中蘊含的志向堅定並付諸於行動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人物對話時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六年級了,都十一二歲了吧?語文也學了5年多了,中國話大家能聽懂嗎?那我說兩句大家聽聽?吾姓胡,乃一教書先生也,自黃河之北來。好讀書尤愛詩詞。今見諸位甚悅,諸位悅否?久聞爾等聰明,今日一見果不其然也。胡老師剛才說的是中國話嗎?跟平常說話有什麼不同呢?不錯,確實是古人用的語言——文言文。

  (一)讀故事,知古語之意。

  1、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古文,聽一位300歲的老先生給我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蜀鄙之僧。

  2、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講的是什麼人的故事?

  板書“蜀鄙之僧”,解釋課題。

  (蜀,指四川;鄙,這裡是指偏遠的地方,僧,指和尚。)

  3、聽老師講故事:

  4、瞭解學生讀書情況。

  指名分段讀課文,注意學生讀音和對古文言詞語的理解,隨機正音和釋義。如“語”的讀音yù,“恃”“缽”的釋義等;再如文中的幾個長句: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5、指名通讀課文,而後,教師範讀、帶讀啟發學生體會朗讀古文的韻味。

  文言文用字簡潔,表達內容很豐富,讀起來和現代文不一樣,老師讀一段,大家聽聽讀法上有何區別?

  總結:讀文言文速度要慢,注意字與字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還有注意語氣。

  6、指名讀課文,疏通大意。

  引導:我們既然學了文言文,能不能試著用古文概括呢?出示:

  此文講蜀鄙有貧富二僧,皆,終,貧者富者。

  板書:貧者至富者未至

  (二)講故事,感人物之情。

  故事的意思大家明白了,能不能用文言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大家分一分角色練一練,一會兒我們看哪組講得好,讓兩個和尚活靈活現地站在了我們面前。

  1、學生讀練。

  2、分角色再現故事。

  第一遍:注意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同學的表演。

  第二遍:老師參與表演富者的話,一人讀貧者的話。

  注意體會“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富者的懷疑與輕視的思想感情。

  我十分想讓大家對我們兩位富者做個比較。誰能從語氣上談談?

  第三遍:老師讀貧者的話,體會“吾一瓶一缽足矣。”表達的窮和尚的內心想法和堅定意志。

  3、一個學生嘗試講故事(由講故事、讀故事,到積累背誦)。

  (三)品故事,悟做人之道。

  1、故事讀了,講了,那老先生想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體會立志,尤其是行動的重要。

  2、出示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中的幾句話: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板書:為不為

  (四)知作者,開文化之門。

  彭端淑是清代的才子,那麼他和清代大才子紀曉嵐有沒怎樣的關係?為什麼彭端淑要辭官不做?彭端淑小時候是怎樣讀書學習的?課下可以看看彭端淑的相關資料,點選“彭端淑”搜尋就可以查到。

  五、板書設計:

  蜀 鄙 之 僧

  貧者為至

  富者不為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