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8年級上冊物理課件

8年級上冊物理課件

8年級上冊物理課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2.瞭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實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參與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珍惜生命,關愛健康的意識,使其能自覺注意保護視力.

  2.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培養學生用前面所學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知識,加深對眼睛的瞭解.

  ●教學難點

  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的培養.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掛圖、眼睛模型、投影儀、球、書、石塊、冰塊、鹽水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摸這些東西(球、書、石塊、冰塊、鹽水杯等),每摸一樣,說出這是什麼?

  教師在教室裡走動,拿著不同東西,讓學生們摸.

  [師]為什麼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體的形狀、大小、涼熱等特點?

  [生]因為我們有觸覺、味覺、視覺、嗅覺、聽覺,能摸出來是觸覺的作用.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對,其實這些東西的特點,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來了.眼睛是一個既複雜又奇妙的器官,它幫助我們認識身外的世界.判斷物體的大小、距離、質感、顏色及長、寬等.你們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嗎?上節課我佈置收集關於眼睛的資料,來說給大家聽.

  二、新課教學

  [放投影片,課本圖3.4-1,眼球的結構,讓同學們透過掛圖和投影片講敘]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體.此外,還有一些附屬結構.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狀體、瞳孔、虹膜、睫狀體、玻璃體、視網膜等組成.

  [生丙]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

  [生丁]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再經過晶狀體、玻璃體的折射作用,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

  [生戊]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訊號傳輸給大腦,我們就看到了物體.

  [師]大家鼓掌,對他們精彩的講解進行鼓勵,誰還有不明的問題,請提出來.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屬於眼球的構造,屬於什麼?

  [生乙]眼睛睫狀體起什麼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麼作用?

  [生丁]視網膜起什麼作用?

  [生戊]既然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那麼物體能成什麼樣的像?

  [師]請從你們收集到的資料中來解決這些問題.

  [生甲]眼球的附屬結構:有使眼球運動的肌肉,保護眼球的眼瞼、睫毛、結膜、淚器.

  [生乙]眼睛的睫狀體的作用是調節晶狀體的形狀,當睫狀體放鬆時,晶狀體比較薄,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球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當睫狀體收縮時,晶狀體變厚,對光的偏折能力變大,遠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變大小以控制進入眼睛的光線量,若在一個陽光普照的室外環境下,由於我們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線來觀看物體.瞳孔會自動收縮;相反,在漆黑的環境下,由於我們需要更多的光線來看物體,瞳孔便會自動擴張,瞳孔好像照相機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視網膜的作用是把物體成的像的光能轉變為神經衝動,再經過通往大腦的神經把神經衝動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到達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視網膜好像照相機的底片.

  [生戊]光線由物體射入眼球,經過角膜和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的折射,然後到達視網膜形成倒像,但我們看見的物體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為受生活經驗的影響.

  [師]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在課下做了不少工作,說明準備得很充分,我們的眼睛就是這樣:光線由我們所觀看的物體發出,經過瞳孔(好像照相機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狀體(功能好像照相機的鏡頭),再會聚在視網膜上(好像照相機的底片).

  (一)眼睛(板書)

  主要構造:

  我們的眼睛實在了不起,我們不需要像攝影師那樣,要考慮到環境的光暗或物體距離,我們的眼睛會自動作出調節,只要眼睛各部分運作正常,每一次我們均可“攝”取一張美麗動人的“相片”.

  有些人單靠自身眼睛的調節已不能使像成在視網膜上,這種情況是怎麼形成的,如何  處理?

  [生甲]近視眼只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生乙]遠視眼只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生丙]近視眼的視網膜距晶狀體過遠或者晶狀體太凸,折光能力太強,致使遠處射來的平行光線還未到達視網膜就已聚成一點,而當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又都分散開,形成一個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生丁]遠視眼是視網膜距晶狀體過近或者晶狀體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處射來的平行光線到達視網膜時,還沒有聚成一點,形成的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師]那麼怎麼矯正近視眼和遠視眼,看投影.(課本圖3.4-3、圖3.4-4)

  [生甲]遠視眼鏡是凸透鏡,是利用凸透鏡能使光線會聚的特點,在眼睛前放一個凸透鏡,就能使來自近處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

  [生乙]近視眼鏡是凹透鏡,使入射的平行光線經過凹透鏡發散後再射入眼睛.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還有什麼問題?請繼續提問.

  [生甲]近視眼是怎麼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麼形成的?

  [生丙]怎麼預防近視眼?

  [生丁]眼鏡的度數是怎麼來的?

  [生戊]什麼是假性近視?什麼是真性近視?

  [師]請同學們根據蒐集的資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視眼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其中環境因素是形成學生近視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兒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狀體彈性強,睫狀體的調節能力大,但是如果看書寫字的姿勢不正確,書本放得離眼太近,或採光、照明條件不好,或持續用眼的時間過長,都會使睫狀體內的肌肉持續收縮.晶狀體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遠方物體時,睫狀體內的肌肉就不能放鬆.變凸的晶狀體也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樣就造成了假性近視.

  [生丁]發生假性近視以後,如仍不注意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會造成變凸的晶狀體不能恢復正常,就會變成真性近視.

  [生戊]預防近視要做到:①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眼與書的距離約33 cm.②看書一小時後休息,要遠眺幾分鐘.③要認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強光下看書.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書.⑥不躺臥著看書.⑦不在走路時看書.

  [生己]老花眼產生的原因是由於老年人的晶狀體彈性變差,調節能力減弱的緣故.是生理性變化引起的,看遠物不需要晶狀體的調節,但在看近物時,需要配戴凸透鏡.

  [生庚]透鏡焦距f的長短標誌著折光本領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領越大,通常把透鏡焦距的倒數叫做透鏡焦度.用Φ表示。

  如果遠視很嚴重,所戴花鏡(凸透鏡)的折光本領應該大一些,透鏡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時說的眼鏡片的度數,就是鏡片的透鏡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遠視鏡片的透鏡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鏡(遠視鏡片)的度數是正數,凹透鏡(近視鏡片)的度數是負數.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近視眼是怎麼形成的了,但如何預防?如何矯正?

  (二)近視眼及其矯正.

  近視眼的視網膜距晶狀體過遠,從無窮遠處射來的平行光線會聚在視網膜前,用凹透鏡矯正.

  (三)遠視眼及其矯正.

  遠視眼的視網膜距晶狀體過近,平行光的會聚點在視網膜後,用凸透鏡矯正.

  三、小結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機,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機的光圈)、角膜及晶體(功能好像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好像照相機的底片)組成.

  2.近視眼用凹透鏡矯正.

  3.遠視眼用凸透鏡矯正.

  四、佈置作業

  P64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

  P65科學世界①②.

  [動手動腦學物理習題參考答案]

  1.甲圖平行光線透過凸透鏡後,會聚於焦點,是正確的.

  過焦點的光透過凸透鏡後應成為平行光,而乙圖的光線向外發散,是錯誤的.

  光線透過凹透鏡後應發散,而丙圖的光線透過凹透鏡後向主光軸靠近成為平行光.

  丁圖的光線透過凹透鏡後發散,是錯誤的.

  2.近視鏡片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遠視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度數深的眼鏡鏡面彎曲得較多,度數淺的眼睛鏡片相對較平.

  3.讓學生們各自測出自己眼睛的近點並且相互比較,正常眼、近視眼、遠視眼的近點是不同的.近視眼的明視距離相對正常眼要短,而遠視眼的明視距離相對正常眼要長.

  4.+300度是遠視鏡片,-200度是近視鏡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鏡度數越深,說明眼鏡鏡片焦距越短.

  五、板書設計

  近視眼:凹透鏡

  遠視眼:凸透鏡

  教學反思:

  第五節  顯微鏡和望遠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引導學生髮散思維.

  2.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知道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

  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顯微鏡、望遠鏡、放大鏡、掛圖、火柴盒、無色透明塑膠膜、水、燒杯、滴管、裝片(植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我們在白紙上畫一個小箭頭,用兩個火柴盒壓住,在它上面放一塊無色透明的塑膠膜,用滴管從燒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個小水滴滴在塑膠膜上,觀察到什麼現象?

  [教師巡迴指導,讓學生們調整水滴跟桌面的距離,或滴管改變水滴的直徑]

  [生甲]觀察到一個正立、放大的箭頭.

  [生乙]觀察到一個倒立、放大的箭頭.

  [生丙]從實驗中可得出小水滴相當於一個凸透鏡.

  [生丁]改變水滴跟桌面的距離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頭和倒立放大的箭頭.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說明大家觀察很認真,那麼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學生們再一次調整或借用其他儀器嘗試.

  [生甲]從水滴看到一個和原來方向相反放大的箭頭.再用一隻放大鏡來觀察水滴.當放大鏡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個清晰的和原來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頭.

  [學生們對這個結果很迷惘]

  [師]看投影,在膠片上我畫了個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經過投影儀,在螢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現在透過放大鏡,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來三角形大好幾倍的三角形.

  [學生們走出困惑,情緒高漲]

  [師]人眼觀察物體的細微結構時,分辨本領是有限的.把物體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鏡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對於太細微的結構,如生物的細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鏡也是看不清楚的.我們從實驗中可看出用兩個凸透鏡可以放得更大.利用這個原理就製成了顯微鏡,想了解它嗎?想了解什麼?

  二、新課教學

  [生甲]顯微鏡的構造?

  [生乙]顯微鏡的原理是什麼?

  [生丙]如何使用顯微鏡?

  結合課本圖3.5-1投影.讓學生講解.

  [生甲]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個凸透鏡.

  [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

  [生丙]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

  [生丁]反光鏡可旋轉,能使反射光線從下方照射到被觀察的物體上,增大物體的亮度.

  [生戊]載物臺用來放置被觀察的物體,載物臺中央有一圓孔,反射鏡反射的光線從下方穿過圓孔,照射在被觀察物體上.

  [生己]物體透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這個實像作為目鏡的“物體”,透過目鏡成放大的虛像.

  [生庚]顯微鏡使物體經過兩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體能看到.

  [生辛]物鏡使物體成放大、實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間;目鏡使物體成放大、虛像,物距在焦距之內.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顯微鏡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目鏡的放大倍數.

  一、顯微鏡(板書)

  原理:物鏡  f<u<2f

  目鏡  u<f

  [師]現在我們使用顯微鏡觀察裝片,先用眼觀察,再用顯微鏡觀察.

  [學生們觀察、教師指導,使學生觀察到清晰的像]

  [師]約400年前在荷蘭的一個小鎮上,一個磨眼鏡片的手藝人不經意地透過一前一後放置的兩個鏡片去看遠處的景物時,發現這些景物近了許多,大約1609年,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知道了這件事,他在研究之後,用兩個凸透鏡做成了一臺望遠鏡.他後來不斷改進,用自己的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天上的銀河並不是一片連續發光的雲,而是由許多的星星組成的.他發現月亮表面並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許多高低不同的環形山;發現了太陽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圍有一圈光環.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有四顆衛星繞著木星轉,很神奇是嗎?想了   解吧.

  [生甲]望遠鏡的構造是什麼樣的?

  [生乙]為什麼使用望遠鏡觀察物體會感到物體被放大?

  [生丙]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原理是一樣的嗎?

  [生丁]望遠鏡的種類有哪些?

  [師]看投影課本圖3.5-2,仔細觀察分析的結論.

  [生甲]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鏡,靠近被觀測物體的叫做物鏡.

  [生丙]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

  [生丁]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生戊]我們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體對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和物體本身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

  [生己]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生庚]顯微鏡和望遠鏡都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都叫物鏡和目鏡,但有不同的地方,顯微鏡的物鏡,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體進行一次放大.望遠鏡的物鏡,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像,作用是把遠處的物體與眼睛的距離拉近.目鏡都起放大鏡的作用.

  [師]就同學們所講,望遠鏡的物鏡直徑比我們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這一點在觀測天空中的暗星時非常重要.現代天文望遠鏡都是力求把物鏡口徑加大,以求觀測到更暗的星.

  二、望遠鏡(板書)

  原理:物像:u>2f  倒立  縮小的像.

  目鏡:u<f  正立、放大的像.

  [生甲]望遠鏡有伽利略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

  [生乙]還有普通望遠鏡、軍事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

  [師]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生甲]我們見到的普通望遠鏡和軍事望遠鏡都是雙tong的,是雙tong望遠鏡,它的兩個鏡筒都是拐了彎的.在拐彎處分別安裝了兩個“全反射稜鏡”.這種設計一方面縮短了鏡筒的長度,再者經過那兩塊稜鏡的兩次反射也能使本來倒立的像正立過來.

  [生乙]望遠鏡觀看的物件在遠處,無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儘可能多地收集遠處物體發來的光,觀察宇宙中的星體時更是要這樣.因此望遠鏡的物鏡總是做得儘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製成直徑很大的透鏡.因為大塊玻璃質地不均勻,會導致透鏡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為了消除凸透鏡成像的缺點,牛頓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它的物鏡不用凸透鏡而用凹面反射鏡,也使光在目鏡焦點處成實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時,星體發來的光在穿過大氣層的時候,要被吸收一些,還要受到不規則折射的影響,因此大大影響像的質量,為改進對星體的觀察,1990年美國向太空發射了一臺望遠鏡,叫哈勃太空望遠鏡.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

  顯微鏡構造:

  ①物鏡  原理  f<u<2f

  ②目鏡  原理  放大鏡作用

  望遠鏡構造:

  ①物鏡  原理  u>2f

  ②目鏡  原理  放大鏡作用

  四、佈置作業

  P67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

  [動手動腦學物理參考答案]

  1.注意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讓燒熱的玻璃珠碰到身體.

  2.把放大倍數較大(焦距較短)的凸透鏡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時,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大了;兩個放大鏡位置對調以後,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小了.為了使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體放大,所以要用兩個焦距不同的放大鏡.如果兩個放大鏡焦距相同,就沒有放大作用了.

  五、板書設計

  複習課  複習和應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

  2.瞭解生活中的透鏡、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顯微鏡和望遠鏡.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實物和掛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透過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培養學生研究,探索新問題的能力.

  3.透過眼睛、眼鏡、顯微鏡、望遠鏡的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透過本章知識體系的概括,提高學生整理綜合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照相機、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的學習,培養學生欣賞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熱愛祖國,立志為科學獻身.

  2.透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光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凸透鏡的應用.

  ●教學方法

  歸納法、講練、結合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整理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投影片)並回答:

  ①什麼叫凸透鏡?什麼叫凹透鏡?

  ②什麼叫焦點?什麼叫焦距?

  ③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各起什麼作用?

  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怎樣的?

  ⑤照相機的構造及原理?

  ⑥投影儀的構造及原理?

  ⑦放大鏡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顯微鏡的光學原理?

  ⑩望遠鏡的光學原理?

  二、知識網路(板書)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第一節  質  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

  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

  瞭解天平的構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對一些常見物體的質量有估測的能力.

  透過用天平測量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透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的物理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透過對物質質量的測量,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來測質量.

  難點: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教學方法:演示法

  教學用具:課件,器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問:腳踏車是用哪些材料製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製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腳踏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腳踏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新課教學

  1. 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我多少不同,物理學裡為了表示這性質就引入的質量這個物理量。

  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用符號:“m”表示。

  (2)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2. 質量的單位

  (1) 國際單位:千克(kg)

  (2) 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3)  進率: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體的質量。

  3.質量的測量--天平

  (1) 介紹常用測質量的器具:案稱;杆稱;臺稱;電子稱;天平

  (2) 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構造:底座;橫樑;托盤;平衡螺母;指標;分度盤;遊碼;標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調節: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調節橫平衡螺母,使指標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樑平衡。

  A. 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裡加減砝碼並調節遊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樑恢復平衡。

  B. 這時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和刻度值,就等於被測物體的質量。

  教師強調:1、調節平衡螺累母按:指標左偏就向右調;右偏向左調。

  2、天平調節平衡後,左右盤不能對調,平衡螺母不能再動。

  3、取砝碼時一定要用鑷子。

  4、往盤裡加砝碼應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再從大到小加砝

  碼,當加到最小一個砝碼時太重了,則應改用移遊碼。

  5、遊碼的讀數是讀遊碼的左邊所對標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A.不能超過稱量(天平的稱量=所配砝碼總質量+遊砝最大讀數)。

  B.取砝碼要用鑷子,並輕拿輕放。

  C.保持天平乾燥、清潔。

  小    結: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質量

  一、 質量

  1.什麼叫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千克(kg)

  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進率:1000進

  二、質量測量

  1.實驗室測量質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 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2) 調節橫平衡螺母,使指標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樑平衡。

  (3) 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並調節遊碼,直到橫樑恢復平衡。

  (4) 物體質量=砝碼總質量+遊碼讀數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項:P103:1;2

  教學反思:

  第二節 密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透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學會測量固體和液

  體的質量.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質量的單位;天平的使用.

  難點:認識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鑑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新課教學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資料如下:

  質量(克) 體積(釐米3) 質量/體積 (克/釐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資料

  A. 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 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 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於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於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釐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係。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麼?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學物理》

  小    結: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密度

  1. 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釐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教學反思:

  第三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進一步熟悉天平構造及其使用;

  學會用量筒測量液體、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對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這種科學方法有感性認識.

  透過探究過程的體驗,使學生對測量性探究方法,從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資料的採集與處理到得出結果,分析實驗誤差有初步認識和感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實驗資料記錄、處理的體驗,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

  透過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體驗,使學生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會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學生透過實驗能對密度的物理意義加深理解。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複習:什麼是物質的密度?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麼?要求出物質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

  新課教學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面上的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紹量筒和量杯,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學生觀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學生觀察圖7-6、圖7-7量筒或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和體積?看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使用時應放平穩

  (2)讀數時社,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麵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於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於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凸面平。)

  (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

  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

  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此時水和待測固體的

  總體積V2

  ③用V2-V1,得到侍測因體的體積。

  1. 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麼?

  教師強調:這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驗操作。

  2. 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的步驟是什麼?

  教師指出:(1)本實驗測鹽水的質量的方法與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    (2)為了計算方法,鹽水的體積應儘量取整數。

  學生實驗操作。

  把兩組學生的實驗資料填入黑板的表格內。分析資料是否合理。

  3. 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小    結: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測量物質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原理:據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碼,量筒,燒杯(2個)石塊,細線,水,鹽水。

  4.步驟:參書本

  教學反思:

  第四節  密度與社會生活

  ●教學目的

  1.知道密度知識的應用.

  2.知道物質的密度還與溫度有關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密度知識鑑別物質和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4千克的鉛球、水桶、體重計、紙風車、酒精燈、細線、圓底燒瓶、水槽.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已知鐵的密度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2.鉛的密度為11.3×103千克/米3,與鐵的密度不同,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二)引入新課

  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價值。在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時,密度知識是如何應用的.

  1.密度與物質鑑別

  討論的問題如下:

  教師出示學生體育課上用的4kg的鉛球,問學生:你如何判斷,這種鉛球是否用鉛製成的?請說出你的辦法來.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作答:先分別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斷它是否是鉛組成的。

  又提問:如何利用家裡能找到的器材,測出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呢?

  用體重計測出鉛球的質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測出鉛球排開水的質量,即可算出鉛球的體積。

  實驗:

  計算:

  總結:用密度鑑別物質問題,如果我們計算出某一物體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質密度相同,我們只能說可能是這種物質,如果前邊例題中你不知道是銅球,這樣用計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會錯誤地認為是鐵球.而且從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崗石的密度在 之間,如果一塊花崗石密度恰好是 ,我們能說它是鋁嗎?顯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進行物質鑑別時往往還要配合利用物質的其他特性,比如顏色、硬度等等.更科學的鑑別物質的方法,應採用化學分析或光譜分析,鑑別組成它的化學元素成分.

  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變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質量是原來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變。

  問題:同種物質的密度一定不變嗎?如果某物體的質量不變,而它的體積改變了呢?

  實驗: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

  介紹實驗裝置:圓底燒瓶上用帶有注有一小段紅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閉空氣。先後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

  現象:燒瓶放在熱水中時,裡面的紅墨水向外移動,說明瓶內氣體受熱體積膨脹了。

  而放在冷水中時,裡面的紅墨水向裡移動,說明瓶內氣體遇冷體積收縮了。

  同學們回家可做類似實驗:兩個吹脹的氣球分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爐火附近。觀察現象。

  上面的實驗說明最物質的密度與溫度有關。

  2.密度與溫度

  自然現象中風的形成也是因為密度與溫度有關形成的

  做風形成的實驗:教材P22

  空氣因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熱空氣上升後,溫度低的冷空氣就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從而形成了風。

  思考:教材P24

  根據氣體的密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試分析房間裡的暖氣一般都安裝在窗戶下面的道理。

  暖氣周圍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靠近窗戶的冷空氣密度大,下沉到暖氣周圍,又受熱上升,利用這種冷熱空氣的對流,可以使整個屋子暖和起來。

  人們很早就利用風力了,例如:利用風力來取水,灌溉、磨面,推動帆船、滑翔機等,近代大規模應用風力,主要在發電上。

  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固體、液體的熱脹冷縮不像氣體那樣明顯,因而密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

  設問:難道所有的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

  水的凝固點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氣溫在0℃以下,湖面結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還有魚存活嗎?

  300多年前,人類就已知道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這一現象。在冰湖中作的測試表明,表面凍結的湖裡,冰面以下的水體中密度從上至下遞增(這是當然的事了,重在下,輕在上),溫度也是由上至下遞增,從表層水體的0℃至底層水體的4℃。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湖裡的魚類能夠在嚴寒的冬天躲在底層水體中,不至於被凍成冰塊。

  水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在4℃以上是熱脹冷縮。

  水的反膨脹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好處,江河湖面的水結冰時,因為冰的體積膨脹,密度比水小,總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總是沉在下面。這樣,冰塊就成了一層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於一凍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脹,給人類生活也帶來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戶外的自來水管將凍裂。所以對自來水管的保護顯得尤其重要。

  觀看密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其它應用的影片。

  教學反思:

  複習課 質量與密度複習

  一、質量

  1.質量

  定義:物體所今物質的多少叫做這種物質的質量。

  單位:kg,g,mg,t

  2.質量的測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檯秤等)

  方法:(用天平的測量質量的方法)

  3.質量的特性

  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而變化。

  二、密度

  1.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具有正比例關係。

  2.密度

  ①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質量------千克(kg)

  V------體積------立方米(m3)

  ②密度的單位:千克每立方米,符號是kg/m3。像這種單位叫做組合單位 。

  有時密度的單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號是g/m3。

  1g/cm3=1×103kg/m3

  3.一些物質的密度值(常溫常壓下)

  ①不同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狀態下,密度不同。

  ②物質密度與溫度、壓強有關;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種物質,如冰、蠟、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還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屬固體的密度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體積1立方米的水,質量是1.0×103kg。

  讀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4.密度的應用

  密度的應用:利用公式ρ=m/V變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質的密度和體積時,可以計算出物質的質量;在知道物質的質量和密度時,可以計算出物質的體積。

  三、測量物質的密度

  1.測量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①認識量筒:單位,量程,分度值。

  ②讀數方法: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面垂直,與液麵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麵是凹形的,與凹面相平,如果液麵是凸形的,與凸面相平。

  ③液體的體積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測量。

  ④用量筒測量固體的體積:等量佔據空間替代法。

  a. “溢杯法”測量固體的體積。

  b.先測出量筒中適量水的體積,再測出量筒內水和完全浸沒於水中的固體的總體積V2,兩者相減,就得到固體的體積V= V2 - V1。

  3.測量固體的密度(石塊):

  [注意]要先測石塊的質量,再測石塊的體積。

  4.測量液體的密度(鹽水):用剩餘法測體積

  5.測量不規則的塑膠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懸垂法和針壓法測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