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三下數學課件面積

三下數學課件面積

三下數學課件面積

  人教版數學三下《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2)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透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 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透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 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 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 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 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6.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 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為什麼?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三)、實踐運用。

  (1) 做一做。

  (2) 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資料:

  ① 有關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 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後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麼感想?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