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學第一課> 【精品】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開學第一課教案

【精品】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開學第一課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常見酸鹼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

  (2)瞭解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3)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2)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運用比較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善於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酸鹼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濃硫酸的腐蝕性。

  3.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酸鹼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2.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白醋、蘋果汁、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試管(若干)、牽牛花、萬壽菊、蝴蝶蘭花、玫瑰、月季、紫甘藍、硫酸、玻璃棒等。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聽說過、接觸過酸和鹼嗎?

  【交流回答】

  接觸過的酸有:碳酸、醋酸、鹽酸、硫酸;鹼有:氨水、石灰水、燒鹼。

  【提出問題】

  用什麼較簡單的方法區分酸和鹼呢?

  【展示交流】

  請同學們做教材P50實驗10-1,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並理解教材P51內容,歸納什麼叫指示劑?指示劑遇酸和鹼溶液變色有什麼規律?

  【閱讀回答】

  石蕊試液遇酸溶液變紅,遇鹼溶液變藍;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鹼溶液變紅。

  【提出問題】

  請同學討論白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鹼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氫氧化鈉是鹼溶液。

  【歸納總結】

  檢驗溶液酸鹼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若溶液呈紅色,則說明該溶液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藍色,則說明該溶液為鹼性溶液。

  【過渡】

  酸鹼指示劑的種類很多,不只是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劑隨處可見,同學們可通過後面的活動體驗一下。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51“探究”進行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

  【展示交流】

  實驗完成後請各組同學展示你們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

  透過上述實驗你們有什麼新的發現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劑,如牽牛花、蝴蝶蘭花、玫瑰、紫甘藍。

  【過渡】

  上面我們學習了酸鹼指示劑,並熟悉了幾種酸和鹼,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幾種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52鹽酸與硫酸的用途,並熟記它們的主要用途。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完成P53實驗10-3並作好實驗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有強烈腐蝕性(即脫水性),因此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膚和衣服上;其次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鹼性氣體的乾燥劑。

  【活動與探究3】

  教師先分步演示,要求學生觀察、感知後探究出原因。教師先演示P53實驗10-4,第一步:向小燒杯中傾倒20毫升水,再沿燒杯內壁注入10毫升濃硫酸,此時不攪拌;第二步:學生近距離觀看無色液體分為兩層,分析討論原因,第三步,邊攪拌混合液邊讓同學們摸燒杯的外壁。教師再按圖10-6演示實驗,強調稀釋濃硫酸方法不當時導致的危害。學生作好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溶於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故燒杯外壁發燙,另外水的密度比濃硫酸小,浮在濃硫酸表面,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向四周飛濺。若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後的正確處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塗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於嚴重者應儘快送到醫院治療。

  特別提醒:在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裡並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裡。濃硫酸具有腐蝕性的原因在於它的脫水性。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酸鹼指示劑,熟悉了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鹼溶液中的變色規律,並能利用這一點檢驗溶液的酸鹼性,另外瞭解了幾種常見酸的性質與用途。

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在“談話匯入”中,交流心路歷程,分享彼此的感受。

  2.在“誦讀詩歌”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魅力,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3.在“親近語文”中,初步瞭解整本書的大概結構,明確學習任務。

  二、設計意圖:

  讓學生初步瞭解並喜歡上語文老師,也漸漸地愛上語文課。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認識老師

  1、師簡單自我介紹:我姓**,名**,我是一位愛讀書、愛思考的老師。

  2、初步認識一下學生:能像我這樣的,來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3、依次出示課件,師生交流。

  課前,你心目中想象的語文老師會是怎樣的一位老師?

  課前,你心目中想要一位怎樣的老師來成為你的語文老師?

  現在,你初步認識徐老師後,心中想要說些什麼呢?

  (二)誦讀詩歌,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

  三年級的天空

  今天,是九月的第一天

  一張張可愛的笑臉

  從八月的家中匆匆趕來

  來到美麗的實驗小學,

  從此,

  踏入三年級明亮的天空

  書寫新的傳奇。

  2、自由讀讀,指生讀,師生合作誦讀。

  3、師:今後,將爭取每節語文課,花三分鐘時間,來誦讀這樣的詩文。

  (三)瞭解大概,親近語文

  1、認識封面:仔細看看語文書的封面,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

  2、讀讀目錄:

  認真讀讀語文書的目錄,說說:

  (1)這本書一共有幾篇課文?標*號的有幾篇?標△號的有幾篇?

  (2)認真讀讀課題,你最喜歡哪些課文?為什麼?

  (四)提出要求,準備學習

  1、擁有一本新華字典或詞典等學習工具。

  2、準備三本簿子:日記本;練筆本;摘錄本。

  3、準備一、二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籍。

  4、認真讀讀“預習”單、“複習”單,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

  ………………

  (四)佈置作業,練筆表達

  在“小練筆本”上,寫上二、三段與“老師、語文”內容相關的話,題目自定,也可以是:

  新來的語文老師

  語文《開學第一課》

  我的語文老師

  難忘的一節語文課

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本次活動結合幼兒園的'德育課題,目的是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發展。現在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平時很少參與勞動,遇事缺乏獨立性,喜歡依賴成人,孩子缺乏生活的歷練,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不利的。影片中小冬子的生活歷程引起孩子的興趣,他們喜歡潘冬子的聰明、機智,頑強,勇敢。但孩子們想了解冬子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冬子為什麼要參加紅軍,孩子們問題很多,因此我組織談話活動以故事中冬子的典型事例為切如點,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在分析,比較中提升孩子的經驗。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回憶故事"閃閃的紅星"的主要情節,激發幼兒對小冬子的喜愛。

  2、透過比較讓幼兒初步體驗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幸福

  3、激勵孩子學習英雄的優秀品德。

  二、活動的難點與重點:

  1、能大膽講述故事的情節

  2、能把小冬子的精神遷移到孩子的身上。

  三、活動流程:

  音樂匯入------回憶故事內容------比較生活的異同點------情節的遷移

  四、活動過程:

  (一)、音樂匯入

  1、小朋友感受紅星歌的旋律:小朋友聽一首音樂,聽完後告訴大家你對這首音樂的感覺。

  2,用肢體動作把你對的音樂的感覺表現出來。

  過度語:聽了紅星歌你會想到誰?我們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還記得嗎?故事講了小冬子想幹什麼。

  (二)、你喜歡小冬子嗎?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什麼說他是堅強、勇敢、機靈的孩子,故事裡怎麼說。運用PPT幫助幼兒理解。

  幼兒講述故事情節,教師回放有關鏡頭:如冬子斷橋、媽媽被火燒、機智的送鹽,躲避敵人的檢查、燒死胡漢山等

  (三)、冬子真是個了不起孩子,他和我們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

  1、 幼兒找同伴討論

  2、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們為什麼能過得比冬子這麼好?

  3、用我們的歌聲唱出了。歌表演"紅太陽,照山岡"

  (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小朋友唱得多好呀,我們的幸福生活是誰給我們帶來的。

  我們小朋友要向冬子學什麼?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提升了孩子們的經驗。影片"閃閃的紅星"的故事雖然遠離孩子們現在的生活,的但故事中冬子的具體形象所表現出的聰明、機智、勇敢、頑強等品質能激發孩子情感共鳴,冬子的年齡與大班孩子的年齡相仿縮短彼此間的距離,激發了幼兒探究冬子生活年代,找到了思考的話題。他們喜歡冬子,在活動中孩子能用影片的事例從不同的情節來講述冬子的機智、勇敢等品質。而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我們民族的精髓。而大班的孩子喜歡模仿英雄這對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起著潛移默化作用。

  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爭搶著向大家介紹自己所知道的,在比較中孩子既感悟到今天自己很幸福,如,謝林說,我家坐在高樓大廈,我有很多玩具,而冬子是沒有的 ;張恆齊說,我每天有好多好吃的食物,而冬子吃的是野菜。黃忻說我們能在幼兒園學習,而冬子沒地方上學等。又促進孩子們的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