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課題的開題報告15篇

課題的開題報告

課題的開題報告15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的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

  中華世紀城小學小學申報的課題《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審評。為了進一步完善落實研究方案,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課題主持人代表課題研究組作開題報告,請專家、領導對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指正。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於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於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於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於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彙量。有了一定的詞彙量以後,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於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鑑的方法,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資訊。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資訊,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並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小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願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透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嚐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穫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鬆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透過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儘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於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佈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透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瞭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小學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麼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透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透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鍊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於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透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物件,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並掌握其基本特徵。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並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並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並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彙總活動。b. 寫好研究報告。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鑑定。

  (二) 研究方法

  1.透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蒐集與本課題有關的資訊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瞭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後,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2

  教研課題開題報告格式

  課題名稱

  激發高中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對於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則在於語文的學習與研究。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由過去的20%增加到40%,文言文的教學引起了空前的關注,教學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語文教師都在致力於文言文教學的創新研究。然而,目前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有高中學生對於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不高、對於文言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課堂教學仍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沒有養成自主閱讀或自學的良好習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很差。

  學生獲得文言文的知識的形式:缺乏主動性、方法性和習慣性,僅僅靠在老師指導下的訓練、講解、歸納和總結,這種學習情況的學生約佔90%。認為文言文閱讀的核心應為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句式的意義和用法、知識的習得和應用的學生佔68%,選擇多讀多背,形成語感的學生有佔24%,只有8%的學生選擇多品多悟,自然天成。

  文言文學習在語文學科中的地位:大多數學生不甚關心,以“置身度外,置之不理”的認識層次來對待文言文學習。這表明學生的學習觀念仍停滯在應付“考試”上,缺乏長遠的眼光,大語文的胸懷。

  2研究的價值及重要性

  文言文是高中生接近傳統經典的最直接的載體,這一載體應該最大限度在“學文”與“立人”的雙重責任之中發揮作用。文言文簡潔,優雅,有著獨特的詞法、句法、表達形式和語言風格,這些是中華民族語言的靈魂所在,帶著既有的認知結構和對母語特殊的情感體驗,學生自從進入初中,就走進了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已經成為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並且中學階段是人一生髮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正確有效地學習這些經典作品,有助於塑造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健全人格。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文言文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第一個“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學習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於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徵,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鑽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於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 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後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間接學習興趣具有明顯的自覺性。當一個人意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或與自己的關係時,學習興趣就隨之產生。例如,為了集體的利益,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或任務,因而支配自己去堅持學習。或者為了得到父母、教師的讚賞,同學、朋友的尊重,在考試中得到好分數,在競賽中取得勝利等等,也能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4.課題研究的步驟

  4.1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必要性

  4.1.1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

  4.1.2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意義

  4.2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2.1在文言文學習中選擇研究課題

  4.2.2指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研究性學習

  4.2.3進行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4.3進行文學性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3.1提倡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3.2以教材為基礎,拓展閱讀,專題閱讀

  4.3.3對經典文言文賞析、評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4.4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4.1利用資訊科技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4.4.2充分利用學習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5學生文言文學習階段性成果檢測

  4.5.1文言文知識競賽

  4.5.2經典文言文賞析展示

  4.5.3文言文作文

  2.課題研究舉措:

  (注:其中,第6.7.8項研究程式並不是先後進行,而是可以同時進行。)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5.1結題報告,

  5.2附件(相關論文、參考文獻、隨筆、敘事、設計、課件、)

  5.3研究預期(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筆者透過三個方面的過程,即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學生進行進行文學性教育、以及自己最佳化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在觀念認識上有所改變,把文言文學習作為自己開啟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睿智人格的塑造、樹立民族精神的基石。學生在行動上也有所改變,積極行動起來,掌握文言文知識、進行經典文言文賞析、試著進行文言文作文。

  但是,不排除有一部分學生基於認識上的多元化或者視野的狹隘、行為上的差異化,依然對於文言文學習持有頑固的偏見。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3

  論文題目:關於泰勒公式的應用

  課題研究意義

  在初等函式中,多項式是最簡單的函式。因為多項式函式的運算只有加、減、乘三種運算。如果能將有理分式函式,特別是無理函式和初等超越函式用多項式函式近似代替,而誤差又能滿足要求,顯然,這對函式性態的研究和函式值的近似計算都有重要意義。那麼一個函式只有什麼條件才能用多項式函式近似代替呢?這個多項式函式的各項係數與這個函式有什麼關係呢?用多項式函式近似代替這個函式誤差又怎麼樣呢?

  透過對數學分析的學習,我感覺到泰勒公式是微積分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函式值估測及近似計算,用多項式逼近函式,求函式的極限和定積分不等式、等式的證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獻綜述

  主要內容

  Taylor公式的應用

  Taylor公式在計算極限中的應用

  對於函式多項式或有理分式的極限問題的計算是十分簡單的,因此,對一些較複雜的函式可以根據泰勒公式將原來較複雜的函式極限問題轉化為類似多項式或有理分式的極限問題。 滿足下列情況時可考慮用泰勒公式求極限:

  (1)用洛比達法則時,次數較多,且求導及化簡過程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無窮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轉化為等價無窮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式展開為泰勒公式不難。

  當確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極限時,關鍵是確定展開的階數。 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將分子(或分母)展開為階麥克勞林公式。 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開,可分別展開到其同階無窮小的階數,即合併後的首個非零項的冪次的次數。

  Taylor公式在證明不等式中的應用

  有關一般不等式的證明

  針對型別:適用於題設中函式具有二階和二階以上的導數,且最高階導數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題。 證明思路:

  (1)寫出比最高階導數低一階的Taylor公式;

  (2)根據所給的最高階導數的大小或上下界對展開式進行縮放。

  有關定積分不等式的證明

  針對型別:已知被積函式二階和二階以上可導,且又知最高階導數的符號。

  證題思路:直接寫出的Taylor展開式,然後根據題意對展開式進行縮放。

  有關定積分等式的證明

  針對型別:適用於被積函式具有二階或二階以上連續導數的命題。

  證明思路:作輔助函式,將在所需點處進行Taylor展開對Taylor

  餘項作適當處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計算中的應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極限時,宜將函式用帶佩亞諾餘項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於近似計算,則應將餘項以拉格朗日型表達,以便於誤差的估計。

  研究方法

  為了寫好論文我到中國期刊網、中國知識網和中國數字化期刊群查詢相關論文的發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來要到圖書館四樓過刊室查詢相關文獻,到電子閱覽室查詢相關期刊文獻。 從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仔細閱讀,細心分析,透過自己的耐心總結、研究,老師的指導、改正,爭取做好畢業論文工作。 具體採用了數學歸納法、分析法、反證法、演繹法等方法。

  進度計劃

  為了有準備有計劃的做好我的論文工作,我為自己安排了一個畢業論文進度計劃,我會嚴格按照我的進度計劃,及時完成我的畢業論文工作。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4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已透過***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項(立項編號是*****)。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於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透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於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麼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脫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中考中所佔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絡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小學裡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透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透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絡,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嚮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於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後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於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字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係。

  七、研究物件與範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蒐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中,透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後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閱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課堂“說”.新授課時,讓學生說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資訊;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餘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裡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採集標本並進行製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裡。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透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汙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透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並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週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蒐集、選擇資訊、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週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物件,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彙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柏玉娟:課題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負責指導、調整、協調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過程,案例收集、組織教學研討、階段總結會議召集,結題報告等。

  組員:

  ******個案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資料蒐集整理、過程記錄

  ******資料整理、資料分析

  ******資料整理、記錄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體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列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參考文獻:

  1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杭州大學教育系,1977(8)。

  2楊心嶽。生活中的生物學[J].《生物學通報》,1999年第12期。3吳昊,張贛道。生活垃圾生物處理的研究與展望[J].《中國環保產業》,20xx年第8期。

  4徐麗,練成燕。淺談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清潔發展機制[J].《上海節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軍。生物工程技術與我們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吳遵民。《外國教育論著選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適。《胡適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張詩華。加壓與常壓生物濾池處理生活汙水的效能對比[J].《中國給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陸豔陽。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榮。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實驗中繪圖的改進[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170期。

  11馮慶婷,全剛。新課改理念下生物課堂教學的新追求[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170期。

  12黃建書。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幾點建議[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2期。

  13蘇霍姆利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二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14王薦。生物學教學的生活化[J].教學月刊中學版,20xx年。

  15胡姣娥。讓初中生物教學更加生活化[J].中小學教育論壇,20xx(3)。

  16黃建書。《生物探究教學論著》(第一版)[M].蘇州大學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東方出版社。

  18張大鈞。《教師心理學》[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國琴。淺談新課程理念下探究性學習的組織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一期。

  20趙佔良。生物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例談[J].《中學生物教學》,20xx年第二期。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5

  滄縣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

  開 題 報 告

  立項編號

  培養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

  課題名稱 的研究有效途徑

  課題類別 心理健康

  課題負責人 許鍵

  滄縣杜林鄉代營小學

  (蓋章) 所在單位

  滄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制

  20xx年 5月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6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網路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路化教育將成為資訊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路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路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路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資訊科技、網路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路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資訊科技教育,虛擬學校、遠端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透過評選資訊科技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區域網,並透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透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資訊科技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體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路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乙太網,集影片教學、監控、資訊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路,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螢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膝上型電腦。

  軟體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資訊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資料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資訊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資訊科技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資訊科技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資訊科技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資訊科技教育,能滿足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體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路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路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資訊科技,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路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複製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路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路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

  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路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路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7

  一、課題的提出

  1、資訊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透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資訊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資訊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資訊,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資訊。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資訊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資訊科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路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和影片,使得教學資訊的處理呈多維化,整合性和互動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於教學資訊科技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開闢了新的途經。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呼叫網上的資訊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資訊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路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資訊科技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透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體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鑑於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透過資訊科技建設學校資訊資源庫,創設互動平臺,使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運用資訊科技探討資訊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資訊,綜合分析資訊,管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著眼於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恆的主題。隨著以資訊科技為特徵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資訊渠道的多樣性,資訊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並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於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於探索資訊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資訊時代的必然選擇,資訊科技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資訊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徵,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透過資訊科技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於利用資訊科技,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充套件,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訊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資訊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網路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互動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透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著人類對資訊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成熟,發展,資訊科技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資訊科技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教師和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資訊資源),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資訊資源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資訊時代的教育觀:資訊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資訊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群教育,網路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群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群作為學習環境。

  資訊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資訊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資訊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物件,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資訊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影帶,光碟)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物件。

  資訊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資訊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後,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網路資訊,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資訊等等),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資訊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透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最佳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並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資訊科技,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的搜尋及跟蹤能力,強化資訊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採用各種手段瞭解學生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情況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後,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後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如何建設資訊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資訊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資訊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資訊。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字,音影片,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遊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儲存巨大的資訊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影象,影像,動畫,聲音和遊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併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的支援。

  建設資訊資源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開發,製作。在保證學科資訊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製。

  2、收集,整理。可以透過交流,協作,複製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製作,管理部門處收集並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透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影機等裝置,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路上搜集所需的資訊資源。

  (二)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於研究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使之多樣化。

  "遊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遊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於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遊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遊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資訊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小學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於小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語文學習遊戲,數學學習遊戲,英語學習遊戲,或棋類遊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路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透過上網查詢,人機互動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資訊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資訊。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透過搜尋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資訊科技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後彙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透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互動作用。在網路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透過網路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結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路來傳遞聲音,文字,影象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步傳遞資訊,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非同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入註冊,獲得帳號,然後自由地與他人交流資訊;非同步式協作可以透過bbs,電子郵箱,線上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路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透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採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後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路課件的製作。網路課件類似於網頁製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釋出資料,網上討論,答疑,線上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連結,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伺服器上,並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詢。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路教室裡,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臺電腦。網路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後,認真閱讀,並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碟中,儲存在公共讀寫資料夾裡。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透過"網路上的芳鄰"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資料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資訊透過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影片展示臺向大家展示。④線上練習,檢查成果。啟動"線上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後教師再開啟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體,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後網路知識拓展。在網路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於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後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後探索中有什麼困難或想法可透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絡,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鑑,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得教育資訊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並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著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資訊科技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透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並且利用一定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資訊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資訊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資訊知識。資訊搜尋能力,指掌握一定的資訊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檢索能力,即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資訊資料中查找出相關資訊的能力。資訊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瞭解掌握主要資訊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追蹤的能力,強化資訊接受,利用能力,注意資訊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資訊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資訊,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尋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入相應的網站,蒐集有價值的資料,並加以儲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路教學中幫助學生"資訊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資訊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資訊的實質基礎上,分析資訊資料的細節,並將資訊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資訊分析是將已獲得的資訊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資訊層次。資訊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資訊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資訊的接觸面,大量地佔有資訊,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資訊知識,尤其是資訊型別的區別,培養學生資訊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資訊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資訊管理的能力。資訊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資訊管理知識體系。以資訊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並善於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資訊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資訊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信

  息,透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資訊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路教學的方式,透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後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透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資訊交流。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路。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彙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一、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幹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8

  論文題目: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環節,作業一直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教師用來衡量自己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也十固和深化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現代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作業的形式基本以機械抄襲和死記硬背為主,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探究潛能,甚至有很多時候作業流於形式。因此,在新課程教學的實施中,作業的形式和作用也應發生相應的變革。

  歷史是活的,歷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以史為鑑,指導未來,所以透過教學和作業方式的改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有按自己的特角度審視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對權力,將教科書作為學生研究的材料,創設多點“歷史機會”,在佈置作業時竭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允許學生創造性的思考、評價、分析、總結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學會整理、歸納、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真正完成歷史學科特的育人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關鍵詞:中學歷史、作業、創新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是對思現在歷史教學中作業佈置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對歷史作業的實效性和創新性進行思考和最佳化改進,以期達到使作業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作業創新”的探索與“實踐效果”為研究的重點。

  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的研究實際,結合我所帶班級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進行研究,透過嘗試性的改進歷史作業的形式等實踐,觀察實施效果,同時結合一些教育專家的相關教學理論與經驗,進行實踐、探索和思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目標:透過對歷史作業創新的實踐,以期探究實現“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思考歷史”的能力,力求透過科學的引導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最佳化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思和總結,以期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思想。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法、案例分析、思最佳化等方法。

  研究步驟: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瞭解國內外已有的關於本課題的相關成果,結合教學實際,設計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透過自我教學實踐,並與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教師相互合作,設計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待歷史作業的態度、設想、建議等,根據學生的建議和教學內容設計新的作業型別,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總結梳理歷史作業的型別,並在研究過程中以多樣方式呈現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時上傳研究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階段(20xx年3月至6月)。將實踐中的結論和思考進行整合,將實踐過程進行整理、修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驗證、思和完善,從而形成具有借鑑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並如期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同時應形成:

  1.關於“中學歷史作業創新”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

  2.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教育隨筆、教學敘事等;

  3.部分改進後的學生各種形式的作業成果展示;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9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0

  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處於分娩前後的初產婦更是心情複雜,不良的情緒可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機理進行,從而導致難產、手術產等。作為一名專業的助產人員,我們有責任使產婦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順利渡過分娩的全過程。在產科臨床整個分娩過程中,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臨產前孕婦的心理分析

  1.1心理分析 由於孕婦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孕產史的不同,孕婦的心理狀態及各方面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1. 1.1恐懼,緊張,興奮 由於從媒體和親戚朋友那裡得來的片面的分娩知識,對分娩時將會出現的陣痛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1.1.2焦慮、煩躁 由於家庭因素的影響,對自己既要承受分娩的痛苦又要擔心自己能否生一個滿意的孩子。另外社會因素,例如本次分娩以初孕或者初產住院,對以往自己的孕產史如果說出來怕家人知道,不說又怕對本次分娩有影響。

  1.2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著裝整潔大方,表情和藹可親。接觸到孕婦後首先要與其親切的交談,掌握其第一手生理及心理資料,根據其不同的文化程度,給予孕婦不同語言方式的溝通,總之要讓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另外對一些特殊的孕婦,要在溝通中巧妙的讓其領會到醫院會對她的隱私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要耐心傾聽孕婦的陳述,解答要熱情自信,作各項檢查一定要動作輕柔,準確無誤。只有讓孕婦對自己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好的開展下一步的工作。

  2. 臨產後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分娩過程中要嚴密觀察孕產婦情況,給其以持續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援。

  2.1第一產程從規律官縮到官口開全這段時間,是孕婦最痛苦也是決定產程能否順利最重要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要做好胎心、宮口情況的檢測及其它一些醫療檢測外,生活和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這時,孕婦陣痛加劇,表現出異常緊張和焦慮,渴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得到關懷。緊張和焦慮能增加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根據調查顯示,98%的產婦在分娩中有恐懼感,根據這樣的情況,我院十年以來一直開展一對一陪產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家屬和產婦的一致好評。

  這個過程我們會有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助產土一直陪著產婦,為產婦做產程觀察,心理護理和幫助指導家屬做好生活護理。我們所做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產婦儘量減輕疼痛,縮短產程。要儘量在宮縮間歇時給產婦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例如孩子的名字,怎樣帶孩子或者別的產婦比較感興趣的),宮縮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幫助產婦按摩腰骶部,教會產婦吸氣呼氣的方法,或者根據需要採取一些藥物陣痛措施。鼓勵產婦進食(儘量是一些營養豐富利於消化的事物),及時排小便,提倡自由體位,儘量滿足產婦的各種合理需要。使產婦對你產生信賴感,鼓勵其說出除陣痛外一切不舒服的問題,以便及時發現產程中的異常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鼓勵產婦使用分娩鎮痛,會大大減輕產婦第一產程的痛苦,這就需要助產士更加嚴密的觀察產程。

  2.2第二產程 宮口開全進入第二產程,產婦被送上產床,疼痛較前減輕,也由於之前已經把很多注意事項和產婦溝通的差不多了,這時產婦一般情緒比較鎮定,但是不會配合用力,另外這時由於胎頭的下降,臍帶受壓等原因胎心經常出現異常情況。這段時間助產人員更應該和顏悅色,忙而不亂,熟練果斷,給產婦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援。出現異常情況要報告上級醫師,一定要回避產婦,免得為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屏氣,以增加腹壓.促進胎兒下降及娩出。宮縮間歇時,全身肌肉放鬆,安靜休息,等待下次宮縮時再作屏氣。鼓勵產婦喝水,吃高熱量的食物(巧克力等),為其擦汗等。要儘量一直陪在產婦身邊,即使是寫記錄,也儘量要在產婦視野範圍內,讓她感覺到你一直在關心著她,給她信心,這樣相互密切配合,保證胎兒順利娩出。

  2. 3第三產程 胎兒娩出後要及時抱給產婦看,儘量做好早期皮膚接觸工作。產婦觸控新生兒,使其享受陣痛後的喜悅,並對其分娩過程中的配合作出肯定和表揚,是對產婦的極大精神安慰。同時要求她儘量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不可以太激動,利於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對於新生兒性別不理想的產婦,首先要向她輸入正確的性別關(第一產程應該作好的),另外可以告訴她 家屬特別滿意,特別高興,一家人都很感謝她。幫助產婦做好早期母乳餵養。

  3. 體會

  精神因素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分娩,如何給予產婦安定情緒,精力充沛地完成分娩。作為一名專業的助產士,必須深刻地瞭解產婦的心理,用美好的語言,文雅的風儀,委婉的談吐,輕而敏捷的動作去關懷、愛護產婦,從而取得產婦對我們的信賴和配合,順利結束分娩。

  只要我們能全心全意的為產婦作好各項工作,滿足她們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即使遇到產科某些不可預見的問題需要及時手術來結束分娩,產婦和家屬也會體量和滿意我們的工作。工作時間越久越感到自己知識面的狹窄,一個優秀的助產士不光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還需要學習和掌握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和提高自己判斷,評價事物的能力。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1

  課題名稱: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

  負責人:***

  所在單位:***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英語是一種國際語言。新的時代中,學習英語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時代要求,如何讓學生更好更輕鬆的學習英語則成了我們需要迫切研究的一個課題。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對任何事情有了興趣就相當與一件事情成功了一半。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有極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促使他們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知識的強大動力。讓他們學習英語,不能讓他們感到是一種負擔,要培養他們的學習樂趣,低年級的外語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來培養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他們在玩中學,唱中學,畫中學,設計各種各樣的遊戲,以謎語和歌曲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課堂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儘量採用小組活動,激發他們的成功感,昇華興趣。隨著年級的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改變,外語教學也應該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加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充分發揮其獨立性和創造性。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就是透過實踐來尋找適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並促進學生學習的遊戲。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有興趣很簡單,但是要持續的對學習英語有興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所以課堂遊戲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進行研究討論而進行不同的設計。使遊戲服務於課堂並對課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二、總體目標

  藉助遊戲讓學生愛上英語課堂,以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識。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為主,個案研究法和調查法、觀察法等。

  四、分階段開展研究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課題負責人楊曉玲擔任組長,組織成員呂姝斐、楊曉玲在5月20號之前制定好研究計劃和方案。每個月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2、查閱收集相關資料,並針對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遊戲。

  3、按計劃開展“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將不同的遊戲運用於課堂教學,不同的年齡段應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的遊戲,不同的專題要有適合這個課題的不同的方法並針對實踐教學不斷改進並找到存在的問題所在進行新的設計與實踐。

  4、及時進行教學心得體會交流,每週四進行碰頭交流、研究課題進展。將各自優點進行互學,缺點則不斷改正。一切為了學生。每個月25號前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5、記錄整理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等。

  6、分析處理資料,每個成員要有自己的課題總結報告,課題組則撰寫成果總結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種方式呈現:

  一是展示,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課堂內容使用不同的遊戲。

  二是相關材料彙編,主要以學生的課堂反映以及課後老師的及時總結反思組成。

  三是實驗經驗文章(或論文)交流

  同時本課題的成果將由若干篇相關文章、中期彙報、研究報告等組成。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我們選擇利用網路部落格的形式來將我們的研究課題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時也用這一方式呈現給課題評審員們。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國內現狀:我國當代教育界十分重視對課堂匯入這一環節的研究,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劉如正:《中學語文教學論》、於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鄭桂華的《語文有效教學》等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對語文課堂匯入的科學性進行了詮釋,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此外,教育類期刊上有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總結,他們在課堂中提煉出有效的心得體會,也很好地促進了語文課堂匯入的良性發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多,容量大和教學課時緊張,很多老師對匯入環節都是簡單化處理,甚至認為導語是可有可無的,老師一走上講臺就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某課\。有的老師連這句簡單的話語也省略了,走進課堂,就讓學生翻開書開始上課。本應精彩的匯入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義:研究語文課堂匯入的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將會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匯入是一門藝術。精彩的開場,生動的開課,都能迅速消除學生心理雜念,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構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使師生共同進入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匯入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課題研究目標

  1、如何讓語文教學導語很好的融入課堂當中

  2、怎樣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匯入語,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能夠引人入勝 三、課題研究思路

  三、本課題預定研究:

  分為方案准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和結題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案准備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實施計劃,做好開題論證。

  2、選定調查物件(學生),製作調查問卷,瞭解七年級一班和二班學生對目前語文課堂匯入的滿意程度及想法建議。

  3、確立研究目標:

  ①語文課堂匯入設計的原則。

  ②語文課堂匯入應注意的問題。

  ③語文課堂匯入設計的特點。

  ④語文課堂匯入設計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認真研讀課例,整理得出相關課例中關於課堂匯入的內容及有關評價。

  第二、深入課堂,揣摩一線教師的課堂匯入環節的成功之處與不盡合理的細節,並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課堂實踐,用不同的匯入方式進行同一篇目的課堂教學,總結成敗得失。

  第四、實施問卷調查及訪談,對教學匯入設計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實踐研究進行全面總結。

  第五、重新深入課堂,用精心設計的匯入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體驗反思其成敗得失。 第六、以課後反思的形式隨時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閱相關教育文獻資料,並解決這些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所採用的方法

  第一、認真閱讀研究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定性。

  第二、閱讀相關書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把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

  第四、鼓勵學生髮現客觀世界中的語文因素,親身體驗透過學習歷史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第五、創設合理問題情境,採用恰當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六、透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01月)

  1、根據查閱的資料設計出不同要求、不同型別的課題匯入。

  2、及時進行同課異構\的匯入設計,將精心設計的匯入案例運用到實際學中。

  3、對實際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反應做出反饋總結。

  4、及時寫教育教學隨筆,教學反思。

  5、及時補充糾正語文課堂匯入的方法。

  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02月——20xx年03月)

  1、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研究過程做歸納總結。

  2、整理研究資料,系統歸納。

  (1)20xx年06月——20xx年12月分階段完成理論探討和實踐總結,以論文、教學案例、教學隨筆、課堂設計等方式呈現階段研究成果。

  (2)20xx年03月,以結題報告方式呈現最後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方法

  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上的昇華提煉而成的。是形象化的優美語言。教師運用這種情感化的語言去講課,能夠極大的喚醒學生的感情。採用以下的方法。 運用教具匯入法、描摹景物匯入法、提問問題匯入法、介紹作者匯入法、新舊聯絡匯入法、剖析標題匯入法、聯絡實際匯入法、故事誘導匯入法、激情 感染匯入法。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徐萍:全面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負責撰寫方案設計、問卷調查、中期報告、及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結題報告等。

  袁寶玉: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組織策劃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 李應鬥:負責提供後勤服務,組織和主持課題組集體研究活動。

  蔣玉潔:負責運用教具匯入法、描摹景物匯入法、提問問題匯入法課堂匯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匯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張美玲:負責介紹作者匯入法、新舊聯絡匯入法、剖析標題匯入法課堂匯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匯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鬱會濤:負責聯絡實際匯入法、故事誘導匯入法、激情感染匯入法課堂匯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匯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唐弟敏:負責提供理論資料,問卷調查,管理課題檔案。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技術性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形成較系統的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匯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現方式:研究中各負責人寫出的相關論文、反思隨筆、匯入設計、案例等。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3

  樣例一:促進民族地區學生創新能力養成的學習生活研究 20xx 年 3 月 23 日, 由廣西師範大學唐榮德教授主持的“促進民族地區學生創新能力養 成的學習生活研究 ” (課題批准號:BHA120055)在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田家炳教育書 院 803 研究室舉行了開題報告會。

  開題會的評議專家有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詩亞教授、 西 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廖伯琴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德教授、 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 師王鑑教授、廣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孫杰遠教授。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專家組在認真聽取課題組的彙報後,認為課題的選題很有價值,作了大量的準備。但有 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弄清楚。

  1.概念問題。學習生活概念抽象、不具體,要進行科學分類;學習

  活動

  與學習生活如何 區別,在學理上對學習生活進行界定,可借鑑生活世界理論;學習生活的範圍要明確,應相 對合理就行;創新能力的界定要自圓其說。

  2.調查問卷設計問題。問卷調查如何設計很關鍵。調查問卷是對研究假設的驗證,因此, 需要進一步明確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學習生活的維度、民族地區的特殊性。

  3.研究方法問題。文獻研究不是主要的方法,要實證研究為主。因此,如何設計實證研 究,搞好研究問卷設計、確定量表、制定觀測用表等就很重要。必須把學生生活分為幾個典 型的型別,對學生創新問題進行有效測評,因此,明確應如何分類、測評的工具是什麼。同 時要認真考慮行動研究方法如何用到目標中去。

  研究假設了創新能力受學習生活影響, 對於 這一隱含的因果關係,用什麼方法去提取,需要進一步思考,應要做到量化方法與質化方法 相結合。

  4.民族地區獨特性的理解問題。必須加強民族地區特質的解釋與分析,明確其特殊性何 在。問題情境促使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獨特的民族生活方式產生有特質的學習生活。獨特 的民族生活產生獨特的問題,把問題變為型別,不同民族文化與生活方式才是核心問題。樣例二:國培與省培

  計劃

  ”實施的模式創新及有效性研究 20xx 年 4 月 8 日, 鄭州師範學院王北生教授主持的 “國培與省培計劃” 實施的模式創新及有 效性研究 ” (課題批准號:BKA120086)在鄭州師範學院 10 樓報告廳舉行了開題報告會。

  開題會的評議專家有信陽師範學院副院長李義凡教授、河南大學教科院院長汪基德教授等。

  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在認真聽取彙報後, 圍繞開題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專家組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1.“國培與省培計劃”實施的模式創新及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的現實針對性強,有 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4

  一、研究課題:初中地理圖冊閱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說閱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閱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小學生“聽、說、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閱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範圍和含義,它是地理資訊的最佳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閱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看,雖然以課本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識、具備知識的能力,還必須經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的過程,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規律。一幅影象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又有表示各種事物的名稱的圖名、圖例和地圖資料說明,以及圖內各種文字、數字註記等。由此構成地理環境各要素間互相聯絡互相制約的因果資訊,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徵和一般發展規律的資訊,很容易透過觀察,展示在大腦中,形成整體認識。可見,教會學生讀懂地理圖冊上的地理資訊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物件:初一年級(1)班、(2)班和初二年級(1)班、(2)班。

  四、研究方法:調查法、合作法、文獻法、反思法。1、調查法:調查當前學生對地理學習、理解現狀。採用問卷、談話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2、合作法:根據研究目標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分析研究。各年級地理教師定期進行討論、交流不斷地積累、改進、提高研究的成果。3、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論文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4、反思法:對研究取得的結論進行全面完整地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總結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具體方法。

  五、研究實施計劃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10月

  ①透過文獻資料、上網查閱等途徑蒐集、整理、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及理論。

  ②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③設計問卷調查,撰寫開題報告。

  2、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①按時上傳小課題研究資料,交流、討論、分享研究心得體會。

  ②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課題研究做好記錄設計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反思。

  ③按時參加小課題研究培訓學習,及時獲得專家引領、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援

  ④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交流,和諧互助,取長補短。

  ⑤隨時調整研究方法,師生互動,重視研究效果。

  ⑥結合指導教師的幫助,撰寫小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上報研究情況。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六、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

  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實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提出源於“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之後,關於教學實效性的話題一直被人們所關注。從學習美國的Carol Marra Pelletier的著作《成功教學的策略——實效的教學實習指南》、顧明遠和孟凡華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國外的實效教學研究開展的時間比較長,研究的較為深入。我國學者張璐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年第11期發表了《實效教學的定義》一文,文中指出了國際實效教學的五條標準: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語言發展、學習背景化、挑戰性的活動和教學對話。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發展的列車。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課程改革,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藝術課程標準裡面,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音樂課堂新的追求,如音樂課程標準就確定了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課標”已經向我們提出了透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實現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這次音樂藝術教育改革中為了更好的踐行“科學發展觀”,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專家學者都在不斷的努力探索著。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實效性:是指老師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學習成效的發展。

  課堂實效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實效性不僅指效率,還包括質量,是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有機統一體,講“實效性”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全面發展為代價。二是實效性不僅指老師教學的實效性,還包括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其核心是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是學生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進行實效的學習。

  音樂課堂實效性:音樂課程目標的設定是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

  過教學及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老師的自身素養,把握課堂的實效性,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活躍思維、審美創新、交流發展的智慧場。

  三、該課題國內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實效教學理論的具體論述中可以發現:專家都比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的提高,以及老師的反思意識和效果的可測性或量化。但是未能從實際操作中的進行深入研究,缺乏具體課程的實踐性的支撐,尤其缺乏一線老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所積累起來的、具有切身體會的課堂教學經驗。

  因此,基於國內外研究經驗、理論積累以及我們老師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扣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老師原有知識結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小學音樂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體,透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經驗總結等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的行動研究,來探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從而促進老師轉變觀念,構建適合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途徑和手段。

  不過,大家對於小學音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僅僅停留於初級階段,還未上升到音樂藝術的研究,研究頗深的無外乎是那些音樂教育家了。作為音樂教學的實施者大家均在學習著,摸索著,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教育部頒佈的《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明確在小學開展音樂課堂實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中國小學音樂教學研究理論為嚮導,重視對學生的音樂藝術感覺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聽、唱、律動、創編的指導,實現小學音樂課堂的實效性。

  3、以教育學、心理學為依據,力求使音樂教學中的實效性研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創新性,實現研究效益的最最佳化。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透過查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文獻資料,瞭解、確定自己研究課題所及的範圍,明白“搜尋”方向。其次還要熟悉國內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種期刊的特色,國內教育圖片、音像資料的種類和統計資料的類別。透過這樣的加工,形成對小學音樂課堂實效性的科學的認識。

  2、問卷調查法:透過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效的科學認識及瞭解。結合實驗老師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整理成問卷。充分了解學生對現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驗過程中,課題組圍繞課題研究目標,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實驗老師將根據學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進行探討、研究,不斷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4、個案研究法。透過一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變化進行深入調查,著眼於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強調實踐與反思,強調合作與分享,從而讓老師調整與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增強小學音樂課堂藝術指導的實效性。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要求實驗老師把教育實踐能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的程式,分析現象,探索規律,撰寫相關的經驗文章,變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

  六、課題研究內容

  1、音樂教學的實效評估設計,包括對學生的評估和對課堂教學的評估。

  2、音樂教學的實效性設計,包括低年級的遊戲設計,合作設計。中高段的合作創新設計,音樂課提問設計,拓展設計等等。研究這些設計的步驟和特點,如何利用這些設計更好地促進音樂課的實效性。從而建構實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七、預期的目標和結果

  1、透過欣賞、演唱、綜合等智力因素的培養,將美育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使他們的人格得到昇華。

  2、引導學生學會體會音樂的一系列變化。並能發現音樂的這一系列變化正是它的奧妙所在,從而能實現小學音樂教學實效性的完全體現。

  八、研究過程

  (一)課題啟動(20xx年4月—20xx年6月)

  1.、確立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方案。

  2、確定課題研究人員。

  3、蒐集和整理有關資料,申請立項。

  (二)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確定人員分工,責任到人。

  2、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3、調查分析階段。設計調查問卷表,進行調查問卷,充分了解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理解掌握,為更好的開展下階段工作奠定基礎。

  4.、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根據調查資料、學校實際、老師個性以及知識的不同特點等具體情況,設計實踐活動方案。課題組以月為單位,定期組織成員進行活動:探討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交流自己取得的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斷對實踐活動設計方案進行整改。進行活動嘗試,積累心得體會。

  5、實驗老師上課題研討課。

  6、老師教學生活經驗積累。

  (三)、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對課題研究資料進行整理。

  2、收集資料,彙編成冊。

  3、完成課題研究總結報告。

  九、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2 、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階段素質檢測成績及相關資料。

  十、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音樂實效性教學本身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新課改以來,小學音樂教學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2、本校經常有機會參加教育局教研室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校“小白帆”藝術團的學生也能經常參加市級的比賽和展示。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已取得了一定

  的成績,擁有一批基本功過硬的骨幹老師,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已經有濃厚的興趣。

  3、學校領導重視音樂教學工作,同時也獲得了家長及社會的大力支援。本校還被定為江蘇省實驗學校,常得到專家的垂詢與指導。

  4、學校硬體實施不斷改善,為實驗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