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設計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設計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設計

  一、 基本情況分析

  (一)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高一學生已初具地理思維能力,在教師指導下,有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可以用學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識及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遷移到本節內容,進行探究學習。

  (二)對教材的分析

  1、本節內容抽象、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學中要明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重點:①北半球冬、夏大氣活動中心的分佈與成因

  ②季風環流成因與特點

  ③利用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教學難點:①大氣活動中心怎樣影響天氣和氣候

  ②影響我國天氣和氣候的大氣活動中心

  2、本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前後呼應

  本節教材前應大氣熱力和動力兩個因素,後呼天氣和氣候,步步深入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海陸熱力差異導致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

  2、瞭解大氣活動中心的實際分佈是氣壓帶、風帶移動併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的結果.

  3、瞭解大氣活動中心的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

  4、瞭解海陸分佈和氣壓帶移動是形成季風環流的重要因素

  5、瞭解季風環流的概念與地區分佈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大氣活動中心南北移動原理,分析南北緯30&rd;—40&rd;大陸東西兩岸氣候的不同

  2、分析亞洲冬、夏季風示意圖,說明季風環流在亞洲的分佈

  3、學會分析東亞與南亞季風環流的成因和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瞭解身邊氣候的變化。應用知識分析氣候的多樣性、複雜性,從而培養學生利用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思想

  2、透過學習,認識祖國、家鄉的一些氣象知識;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絡,進行唯物辯證法的教育

  (四)過程與方法

  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入課堂。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重新整合教材,創設情景,發現問題——探究式的解決問題——拓展問題。

  三、組織課堂教學

  (一)匯入——發現問題

  1、從身邊的感受匯入:夏季游泳時感覺水體比較涼爽,而冬季在水裡則感覺比大陸溫暖。為什麼?

  2、從已學過的地理知識匯入:

  ① 氣壓帶風帶北移時,副熱帶高氣壓帶在海陸輪廓圖上如何分不?氣壓帶風帶南移時,副極地低壓帶南移到什麼地區?

  ② 我國廣大地區為什麼夏季風來自海洋,冬季風則來自西北內陸?

  (二)新課——探究式解決問題

  1、解決尋找本節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核心問題:大氣活動中心分佈和季風環流(確定核心問題的方法:學生速讀——發表個人意見——師生互動達成基本共識)

  教學過程:從不同季節和地區看大氣活動中心分佈及東亞、南亞大氣運動狀況。

  教學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指導學生看書、讀

  圖,提出問題切入角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問題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歐亞大陸及北太平洋大氣活動中心如何分佈? (在學生看書歸納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

  從亞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七月

  亞洲大陸亞洲高壓(西伯利亞、蒙古高壓)亞洲低壓(印度低壓)

  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夏威夷高壓

  從南半球看:氣壓基本呈帶狀分佈

  問題二:季風是什麼?全球季風最典型地區在哪?

  教學方法:切入問題,指導學生看書。反之亦可,發揮學生自主    性。

  問題三:東亞、南亞不同季節風向如何變化?各有什麼特點?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亞洲冬、夏季風示意圖》,探究後發表各自的看法。然後師生達成共識。

  夏季:東南風

  東亞 冬季風勢力強

  冬季:西北風

  夏季:西南風

  南亞 夏季風勢力強

  冬季:東北風

  2、解決本節核心問題形成的原因問題——為什麼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對圖文進行觀察、思辨。

  問題一:北半球冬夏季節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為什麼不同?

  教學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學生分組討論發表看法。

  (1)7月份,氣壓帶、風帶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上,大陸氣溫高,亞洲大陸形成熱低壓,把副熱帶高壓帶切斷。從而在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佈。

  (2)1月份,氣壓帶、風帶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上,大陸降溫快,氣溫低,亞洲大陸形成冷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從而在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南半球氣壓基本上呈帶狀分佈。

  問題二:東亞、南亞不同季節風向為什麼不同?這與大氣活動中心分佈不同有哪些聯絡?

  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圖文進行觀察、思辨、自主探究獲取知識。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原因

  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

  3、解決大氣活動中心分佈和季風環流形成後的影響——怎麼樣

  教學方法:學生根據以往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規律及課堂提供的資料大膽設想,——看書驗證,舉例說明對本課所闡述原理內容的理解——用科學的理論對人類在生產生活環境中所感所悟進行正確的解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認知,據此設計以下拓展問題研究:

  問題一:北緯30&rd;—40&rd;地區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同一氣壓帶風帶控制,但該地區大陸東西兩岸氣候則天壤之別,為什麼會如此?

  (此題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前因後果,為今後氣候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閱讀以下兩則補充材料:(投影播放)

  材料一:《副熱帶高壓帶與我國的洚水和旱澇》

  副熱帶高壓帶是全球性的大氣環流系統。它經常活動在較低緯度上空,夏季最強,冬季最弱,對一些地區的天氣、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有時只有一個,位於夏威夷附近:有時分裂成兩個,分別位於東、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最為直接。它的強弱、進退,幾乎決定著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分佈以及水旱災害的發生。夏半年,隨著副高位置的季節性北移和加強,夏季風暖溼氣流隨之逐漸減弱,冷暖氣流在副高北側交鋒形成的降水帶也隨之北上。就平均狀況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約在北緯15&rd;—20&rd;,雨帶常位於華南。夏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rd;左右,雨帶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季節。7—8月副高進一步北進到北緯25&rd;—30&rd;,雨帶隨之被推到華北、東北地區。9月,副高南退,雨帶也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就會引起我國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當有的年份夏季副高發展強大西伸至我國大陸、位置持續偏南時,雨帶就長時間滯留在江、淮地區,易造成江淮地區洪澇災害,而北方地區則會發生乾旱。相反,當副高季節性北躍時間提前、位置較常年偏北時,我國北方地區就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南方則易出現乾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來,內蒙古地區又一次氣溫普降,茫茫草原變為一片“銀色草原”。據農業部統計,全區可利用草場90%以上受災,有3100萬公頃草場未能按時返青,3200萬頭牧畜面臨“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險。

  問題二:我國是一個多水旱災害的國家,常出現北澇南旱、南澇北旱,你認為其原因是什麼?在亞洲範圍內還能找出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嗎?為什麼?

  問題三:根據以上兩則材料,分析影響我國天氣的大氣活動中心有哪些?它們對我國農業生產會造成哪些具體影響?應如何防禦?談談你的設想。

  <以上兩題設計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並用於實際,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課堂反饋<設計一些選擇題、材料題或問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