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課件> 白楊的語文教學課件

白楊的語文教學課件

白楊的語文教學課件

  《白楊》取材於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哪裡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絡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絡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徵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絡,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採用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唸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裡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透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說、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透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著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