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高一目送讀後感

高一目送讀後感

高一目送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目送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目送讀後感1

  初見《目送》這本書,就被封面那深淺不一的綠色吸引,給人以一種舒心、愉悅的感覺。

  翻開書,第一篇小短文就是同名——《目送》。不管是作者的兒子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給不捨得母親,獨自闖天下,還是父親落寞的背影,進入火爐的背影,都印證了文末的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比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兩者都是目送著親人的背影,但也許作者更加入了一種為人父母的無奈和不捨,和父親去世的痛苦。

  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目送著,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學時候,媽媽要我學習獨立,因學校較近,便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媽媽總會把我送到路口,目送著我消失在拐角處。我也經常會回頭,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給媽媽。

  如今,長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兒子一般,出門總會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不會像兒時那般,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堅信著,父母的關愛、不捨,總會在那雙目送的眸子間閃爍。

  《跌倒》一文,“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我們沒有學過”這一段,反映了我們的人生。

  將我們人生中的目標視為“衝刺一百米”,將所遇到的挫折視為“跌倒”。雖然,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學會去面對“跌倒”,但是,“跌倒”總是會出現,所以我們要在一次次地跌倒中,努力學習如何去面對,也許會有淚水,但是淚水過後總會有笑容!在我的人生中,已經跌倒過無數次,或輕或重地摔傷。有多次我都想放棄,但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這一句話被我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特別是在要放棄的時刻。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過去的歲月,有歡笑,也有苦澀,淚水向我們訴說一個個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們在歲月裡多了一份沉重,幾多成熟。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無法選擇,無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鬥,在風雨中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才能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路。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屬於那些戰勝失敗,卻堅持不懈,勇於追求夢想的人。

  “一隻沙漏裡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標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這是《時間》中的一句。

  時間總是會消逝,人總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老去,就如四季總是會隨著花開花落更替,無論你如何留戀春光的嫵媚,你也必須接受夏日的妖嬈,哪怕秋結出了多麼豐碩的果實,你也必須妥協冬的凋零。時間的沙依舊在靜靜地流淌,一點一點,緩慢的沙,亙古的沙。

  在《目送》中,有龍應臺奶奶對人生深刻地理解,也有對生命的喜愛。我的理解力還不能更深刻理解她的感受。

  所以,我們的修行才剛剛開始。

高一目送讀後感2

  龍應臺在這本書中說過一段話:“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看著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龍應臺不禁感嘆道:時光飛逝如河;當她希望孩子能在離別前能回頭一瞥,但現實中孩子堅決離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龍應臺目送父親從大學離開時,內心對父親的感恩及悲憐油然而生,當她目送父親的棺材進入火葬場的'爐門前,更多地讓她明白生與死的課程。

  孩子的成長,對於作者而言,更多帶來的是無奈與孤單,猶如一隻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當她去機場接孩子回家時,她遞給孩子的傘卻遭到了孩子的冷語拒絕;當她與孩子在英國街頭散步時,孩子的“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震撼、刺傷了她,她也感嘆道:“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面對生死,她感嘆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面對寂寞,她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面對友誼,她說:“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面對家庭,她說:“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龍應臺不僅在表達親情、友情方面細膩,她的古樸的筆風在刻畫細節中也是可圈可點的。“車子騎到沙灘,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能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反搶灘的尖銳木樁仍舊倒插在沙上,像猙獰的鐵絲網一樣罩著美麗的沙灘。”表面上看,這是對沙灘的環境描寫,但實際上,它反諷了當今這個時代的禍亂與危險。為什麼這麼美麗的海灘卻不能過?因為海灘上佈滿了隱藏著的地雷。為什麼尖銳的木樁要倒插在海灘上?因為那是一國與另一國的土地紛爭……她在這篇文章末寫道:“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你閉上眼,不忍注視。”

  《目送》,是一個時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繪了親情,友情,用幽靜的筆調寫盡了世態滄桑。她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這是一本屬於這個時代的生死筆記,深邃、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