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日記> 走出家門心情日記

走出家門心情日記

走出家門心情日記

  前次回家,家中的一些事,父母親和我商量外出的事宜,心中有一些雜陳的滋味,記憶中所有的事,從來都只是兒子向父親那裡得到幫助,雖然幫助可以說少得可憐,但在父母的理解和安慰下,每個人就算跌倒了也可以站起來,走出家門的時候,回首向相送的父母道別,六旬的父親和年過五旬的母親身型都顯得有些佝僂了,父親的白髮已經過半,而母親的兩鬢也漸如白雪。他們佈滿皺紋的臉上表情還是一貫的充滿了殷切的期望和不捨,兩顆牽掛的心也將隨我的腳步走向遠方。望著他們瘦小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滿了溫暖,正是這兩個瘦小的身軀,支撐了一個農村家庭風雨飄搖而又溫情和睦的三十年,使我和兄弟走向自己的事業。站在家門口,面前是一個世界,身後有一個家,家中有年邁的父母和親人。只是,父母都已蒼老。

  第一次走出家門到縣城上初中,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嚴格的說,那時候的家,很清寒。只有一間房子和一塊黃泥的院子,根本就沒有大門,或者可以說,三面都是大門,出入的方向,四通八達。那時父母正值壯年,在我心裡,父親是一座堅實的大山,是家中所有人的依靠,而母愛則更像是無聲的泉水,輕柔地流淌在心間。走出了家門跨進學校莊嚴的大門,從這道門進了那道門。當時年少懵懂的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路途,從此開始一個人的長征,腳下的路,延伸到了遠方,比遠方更遠。猶記得,那一天秋高氣爽,晴空萬里,和煦的陽光,灑滿了鄉村的每個角落。

  走出家門的孩子,開始要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期待著一個未知的明天。而那個時候,家是最堅強的後盾,父母不僅是衣食的來源,更是精神上的依託,哪怕他們其實是那樣的貧窮和羸弱。童年的記憶,是那些遙遠的村落。土地貧瘠,卻孕育了質樸的民風,友善的鄉鄰。那些簡單而辛勞的生活和沒有圍牆阻隔的民居,有童話般的美麗與和諧。那遙遠的小山村,到如今,只能在夢裡尋。

  感覺自己已長大,但在父母眼中,我們仍然是小孩。如同雛鳥總要離巢遠飛,子女長大後總要離開家。時間如流水般淌過去,遠足的行程會如期而至。高中畢業後,我已經超過十八歲,站在一起,比父親高了許多。帶著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無限嚮往和父母用血汗換來的學費,背上行囊中濃重的親情,走出家門,開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遠行。與親人簡單告別時,在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既難捨又殷切期望的複雜情愫。最終,一切都只化成了父親的一句話:常寫信回家。這是父子間,也是兩代男人之間的告別方式,我知道,他要告訴我,要做個真正的男人。帶著複雜的心情,走在通向遠方的路上,將離愁和別緒都壓在了心底,知道身後關懷的目光一直隨行,只是忍住,沒有回頭。

  那個九月,長風萬里,家鄉草原的天空,有雄鷹在遠飛翱翔。獨自坐上班車離開縣城時,忽然想起了描寫漢朝霍去病的一句詩:“旌旗半卷出長安”,心中有一種蒼涼的豪邁。霍去病十八歲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山,創下豐功偉績,真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這一次遠行,故鄉留在了千里之外。而親情的牽掛,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那麼遠,卻還是那麼深厚綿長。多年後,習慣了一個人在外的生活,也逐漸學會了把親情的點滴珍藏在心底,才終於開始明白親情的偉大,這種世代相傳的愛,沒有窮盡。

  走出家門,真正意義上脫離父母養育,開始自己獨立的生活,是參加工作之後。多年傾力辛苦的養育,他們僅僅只是努力使我們在社會上獨立生活而已,沒有任何回報的要求。工作了,父母比我更高興,在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喜悅和嚮往。現在才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超越了自己。離開家門時,我走在父親的身後,看著他頭髮花白,微駝著背,一步一步小心的向前走動,我心裡就有了一種滄桑的感受,彷彿秋葉在飄飛,西風下瘦馬停不下細碎的腳步,在時間的過道上,雕琢歲月。

  獨自在外的生活,就像是一條小小的河,每天流過去的,都是時間,而每天流過去的時間,都因生活的內容而不同。當遠離家鄉,走向自己的生活之後,才感覺與親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多麼值得珍愛,才感覺父母給予的時候,似乎一直就理所當然的接受,不懂得感激,似乎一味習慣於向父母索求溫暖,而忘記了回報。有些話,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說······這種感覺,相信誰都有。

  時光在春秋交替中流過,在他鄉經年的基層工作中,我們無奈自己青春的流逝。而每每閒暇下來,回家探望雙親時,父母正在老去的速度,又讓我們觸目驚心。其實,在父母眼中,我們並非永遠長不大,因為當他們真正到了年邁無助的時候,早已成年的子女也就是他們精神和物質上唯一的依靠。到了那個時候,他們才是需要關愛的孩子。也許,這該是生命的過程吧,就如同一圈圈輪迴滄桑的年輪。

  寫這篇文章時,窗外風輕雲淡,正是入秋的九月天氣。秋色無邊的九月,是雛鷹遠飛的季節。又一年,回望故鄉的方向,天涯的萋萋芳草,長滿了通向家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