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班美術教案彙總六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美術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美術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欣賞小丑誇張的臉部特徵和鮮豔的色彩,感受小丑的滑稽可愛。
2.樂意大膽的想象創作,表現小丑面具的趣味美。
(二)活動準備
1.三種形狀的紙面具人手一個
2.顏料每組五種、排比若干
3.抹布
4.自制的PPT一套
(三)活動過程
一、課件圖片匯入,感受小丑的詼諧。
二、欣賞小丑的形象,感受臉部特徵的誇張和色彩的鮮豔
三、創作繪畫
(1)師幼共同討論,幼兒自由想象,說說自己想要畫一個什麼樣的小丑,它的表情是什麼樣的?
(2)教幼共同創作範畫。
(3)幼兒自由創作繪畫
(4)幼兒繪畫,老師巡迴指導
四、欣賞講評作品
五、延伸活動
幼兒看影片隨小丑一起表演。
一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這是開課老師首先根據自己的想法獨自設計的教案,經過大家的初步研討,首先對於活動的目標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調整,同時對整個活動的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決定從幼兒的經驗入手進行設計上的完善,並且進行試上。
二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有經驗匯入活動能夠讓幼兒充分認知小丑的滑稽有趣。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對誇張的感知和創作比較偏重,對色彩感知不多,建議對色彩的感知也應該讓幼兒體驗到,同時在繪畫創作部分可以嘗試採用模仿與創作相互融合的方法展開。
三研後的調整與改進:
1.課件中新增一些色彩鮮豔的小丑,重新制作。並且配以一些滑稽的音樂和一段小丑表演,放於結束的表演中。
2.平面的小丑面具改為立體的面具,讓幼兒進行繪畫和最後的表演。
3。由於試上後覺得開頭部分匯入拖得時間比較長,因此決定在之前讓幼兒對小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做好一定的經驗準備。因此開頭仍沿用第二稿中的。
4。將目標中的“個性美”改為“趣味美”顯得更貼近幼兒。
四研後的活動反思:
1。 繪畫材料體現創新。
報紙和氣球是幼兒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隨處可見的材料,我們卻可以用它來做成一個滑稽的小丑面具。孩子們一見到這個會話材料馬上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這個活動還充分體現在家長得參與性上,活動前,我們請幼兒和家長一起製作這個氣球面具,用廢舊的報紙一層層貼在氣球上經過數天的風乾製作成氣球面具。當孩子們看到我將氣球一切兩半,變成兩個面具,而氣球卻完整被切開的景象,他們的興奮與驚奇油然而生。我想透過這次我們對繪畫材料的創新利用,能萌發幼兒的創造意識,自主的利用身邊的材料來進行美術創意活動。
2.情境性教學法讓課堂自然“生”情趣。
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創設一個情境化的活動氛圍,並運用情景化的語言進行引導,很好地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始終帶著愉快的情緒投入整個活動。如:剛開始,教師以介紹一位新朋友的形式介紹小丑,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活動以一種友好愉快的'氛圍開始,在幼兒創作前,教師接到馬戲團老闆的電話,老闆想請小朋友參加小丑的舞會,參加小丑舞會當然要裝扮成小丑的樣子了,於是孩子們開始想辦法設計自己的小丑面具,創作活動也自然的展開。完成創作後,教師帶著一群“可愛的小丑”一起參加小丑舞會,跟著影片盡情的表演,幼兒更深切的體驗到活動的愉悅和幽默。
3。 背景音樂“畫龍點睛”。
音樂具有開放性、寬容性和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並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教師在幼兒創作時選用了輕鬆幽默的背景音樂,愉快的音樂讓創作者的心情更放鬆、自然。
大班美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用手捏、貼畫等技法創作各種各樣的魚,表現魚的動態特徵。
2.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動畫片:《海底總動員》。
2.海底世界場景圖。
3.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幼兒觀看動畫片《海底總動員》片段。
教師:你看到了什麼?海底的魚是什麼樣的?
●此環節透過讓幼兒觀看影片,大膽用語言表述自己看到的魚的外部特徵及它們在水中的動態特徵,使幼兒在頭腦中對各種各樣的魚形成具體印象,為下面的製作做好鋪墊。
2.教師交代創作要求。
(l)學習用手捏、貼畫等技法表現“小魚遊啊遊”的動態特徵。
(2)教師:你準備製作一條什麼樣的魚? (幼兒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作品講評。
(1)幼兒將作品佈置成海底世界,參觀、互評。
(2)教師:你最喜歡哪條魚?為什麼?
●透過組織幼兒將作品佈置成海底世界,讓幼兒進行互評,使幼兒在體驗自我成功的同時,更能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悅,感受集體創作的力量。教師有重點地對手捏、貼畫、魚的動態特徵表現得好的作品進行講評,對幼兒今後的設計製作起到良好的啟發作用。
大班美術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中國結的色彩、構造。
2.透過“中國結”感受中國人民的團結,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準備:
在室內佈置大大小小的中國結。
活動過程:
1.觀察“中國結”感知其色彩、構造。
(1)為什麼叫“中國結”?
小結:中國結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布繩結,體現了中國人的團結、勤勞勇敢,人們把美好的願望編織到中國結裡。
(2)認識中國結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紅色)你看到紅色有什麼感覺?中國結下面的這些是什麼呢?出示"流蘇"的字卡。這些流蘇還像什麼?還有什麼是相同的呢?
(教師用手摸“結”來提醒幼兒)每個中國結都有結,有心形的、菱形的、圓形的,這是中國結的身體,叫“結體”(出示漢字),表示團結起來力量大。這是什麼呢?它像中國結的耳朵,是“結耳”(漢字)。如果它能聽到聲音,他會聽到哪些聲音呢有結耳、結體、流蘇就可以組成一個“中國結”(漢字)。中國結有很長時間了,每逢節日,人們就會編織中國結,把希望、心願都編在了結裡,希望能實現。
2.看幻燈擴充套件幼兒的認識。
你喜歡哪一個?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說明。例如:魚表示年年有餘,簸箕表示豐收,酒桶表示長長久久……你在哪見過中國結?你看到中國結感到怎樣?
活動延伸:
設計中國結請你來設計一箇中國結,把你美好的祝福都編進去。
大班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透過學習會用沙子作畫。
利於手腦協和運用,發揮創意思維。
活動準備
流氓兔圖若干張。
沙子、藍色卡紙。
水盆、毛巾。
活動過程
1、看這些圖上畫的是什麼啊?
2、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讓你們看流氓兔嗎?
3、今天學畫流氓兔,但是不用筆哦!
4、誰想知道到底用什麼?那得先回答老師的一個問題。
5、孩兒你們喜歡玩沙子嗎?
6、我們今天就用沙子畫畫,你們是不沒試過啊?那和老師來學學吧!
7、我們先看這張流氓兔,記住流氓兔的形象和結構。
8、沙畫作法
藍色卡紙做背景,抓沙子放在紙上,腦子裡想著流氓兔的圖,用手在紙上畫出腦子裡流氓兔的印象,畫出流氓兔的外形,旁邊配上字母,保持周圍乾淨。
9、畫作完了,你們看著畫,心裡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啊!
10、抓玩沙子滿手都是灰啊?我們來排隊把手放在水盆洗乾淨,用毛巾擦乾回座位坐好,講衛生是我們永遠要保持的習慣。
大班美術教案 篇5
今天下午的美術活動《名字大變身》,是讓幼兒將自己的名字用各種方式畫出來。大班的幼兒已能初步的畫出自己的名字了,為了讓活動變得理有趣,我就將孩子們最近特別感興趣的“撕名牌”遊戲結合在一起,請幼兒自己製作出漂亮個性的名牌,然後就可以玩“撕名牌”遊戲。孩子們聽了之後都特別的高興,很快就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製作名牌的過程中都非常地認真。有的幼兒用漸變色來填充自己的名字,有的幼兒用漂亮的花朵來進行裝飾,還有的幼兒將自己的名字變成一隻小動物等等,每個孩子都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名牌。在玩“撕名牌”的環節,幼兒平時電視看得較多,對於撕的方法都有所瞭解,但是沒有真正的玩過,對於規則還不是很清楚,導致出現了混亂。還有製作名牌的材料是紙的,所以很容易撕破,有個別幼兒因為名牌被別的小朋友撕破了而嚎啕大哭。
活動結束後,我也進行了反思。本次活動的前半部分是成功的,透過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激發了幼兒對於文字的興趣,在名牌的製作過程中也加深了幼兒對文字結構的瞭解。但後面的遊戲環節,我們準備還不夠充分,首先應該有透明膠將名牌進行封面,避免撕破。還有就是對遊戲規則的制定,要在活動前進行集體討論,明確規則,只有考慮周祥這樣遊戲玩起來才能更有趣。
大班美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大膽嘗試把麵糰擀出不同形狀的麵餅。
2、根據所擀形狀充分發揮想象,並利用材料大膽裝飾成各種造型。
3、體驗創作活動的樂趣。
4、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5、養成大膽用色、均勻塗色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麵糰、擀麵杖、裝飾好的造型圖。
2、各種豆子、稻草、樹葉等裝飾材料,剪刀,托盤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面團、麵杖
師:小朋友,今天來了兩位朋友。這是誰?麵糰摸上去是什麼感覺?
師:今天,擀麵杖和麵團要來玩一玩“麵糰大變身”的遊戲,想看一看嗎?
二、嘗試擀麵
1、教師邊念兒歌邊擀麵,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圓滾滾的麵糰現在變的怎麼樣了?
引導幼兒發現麵糰第一次大變身,從圓滾滾的麵糰變成扁扁的、不規則形狀的麵餅,重點引導幼兒發現在不同方向用力不同,會擀出不同形狀的麵餅。
2、鼓勵幼兒大膽擀出一個與老師不一樣的麵餅,教師與幼兒共同邊念兒歌邊擀麵。
三、想象與欣賞
1、引導幼兒根據麵餅形狀進行大膽想象。
師:小麵糰說:讓你我變成麵餅,一點都難不倒我,我還能再一次大變身。
2、教師介紹操作材料,提問: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下,麵餅可以變成什麼東西呢?
3、教師示範裝飾一種造型。
4、欣賞已裝飾好的幾幅造型圖。
四、創作裝飾
幼兒根據自己所擀的麵餅進行大膽想象並裝飾,教師指導。
五、展示並介紹作品
活動反思:
麵糰是一種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大的物品,具有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大班幼兒喜歡操作,喜歡自己動手,並且經常在點心店裡用橡皮泥製作許多點心,所以我設計了關於麵粉的主題活動。活動前豐富大量好吃的麵粉製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動的基礎。本次活動中大量的操作機會、探索機會,滿足了幼兒極大的探索慾望。並且在操作的同時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及發散性思維。教師讓幼兒透過具體的操作,感知麵粉的內部特性。幼兒動腦筋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使麵粉變成麵糰。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從無目的地操作,到點出重點如何加水操作,加以指導,其中基本由幼兒主動發現,主動解答,極大的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麵糰的可塑性給予幼兒極大空間的想象,但是由於時間關係,孩子們不得不停止操作,教師只好請孩子們將麵糰帶回家再進行創作了。
小百科:麵粉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具備足夠的硬度可資揉捏或卷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