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語文論文:語文課,放飛吧

語文論文:語文課,放飛吧

語文論文:語文課,放飛吧

  時下,“創新”已成了社會生活裡的主旋律,我們教育行業也處處飄著“創新教育”這面旗幟。人們普遍認識到,創新教育是以人的創造欲為前提,啟迪和開發人的創造潛能的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內容。而且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所說:“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而畢業時像個‘句號’。”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於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個性品質的高素質人才。

  在“創新”這個話題上,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而且試著去做了,但我們的課堂還是缺乏“花開的聲音”,缺乏靈性的思考。

  “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只有在兒童身上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雄偉。”那是因為兒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著人類的天性。這種人類的天性也就是靈性。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兒童身上集中著人類精神的本原:兒童的執著,表現的是人類求真的實驗精神;兒童的爛漫,體現的是人類求美的藝術精神;兒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類求善的道德精神。所以,大教育家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和蒙臺梭利等都曾經表示過這樣的意思:教育的本質應該以活動為中心,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的天性,這才是教育根本意義所在。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週一貫也曾撰文說“我們審視語文的創新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感性’的功能,重視‘理性’的作用,更要去尋求不應該失落而遺憾地失落了的‘靈性’的價值。”

  因此,作為語文老師,讓課堂充滿靈性,放飛課堂,責無旁貸。

  一、童心未泯,去偽存真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老師應當有一顆童心。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變得年輕,變得活潑,使教學充滿了童趣;有了童心,才能走進孩子,理解孩子,體諒孩子;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有了童心,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才能和他們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課間,他會出其不意地拍拍學生的肩膀,和學生玩“躲貓貓”;課堂上,他讓學生玩“鬥雞”,學生玩夠了,看夠了,樂夠了,便讓學生寫作文。雖然明知老師在下套,但沒有一個學生呼“上當”,紛紛“情動而辭發”,“我手寫我心”。

  瞧,老師懷一顆童心,不僅創設了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還和學生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

  一位教師教學《雨點》時,和學生一起欣賞著優美的畫面,並踏著歡快的音樂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跺腳,一起想象“春雨還會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熱情洋溢的鼓勵,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迸射出股股山泉——有的說“春雨飄在果園,點紅了桃花”;有的說“春雨灑在樹梢,染綠了柳芽”;有的說:“春雨落在田野,滋潤了莊稼”;還有的說:“春雨降在池塘,喚醒了青蛙”……一切如開閘洪水奔湧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春光的無限美好,還開通了創新思維的渠道,他們每一個回答無不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如果不是教師懷有童心,如果不是教師以真誠的心與之融合,會有這美妙的想象、閃光的火花嗎?

  兒童是最純樸的,也最認真,他們對人處事都以真心相看,還沒有或少有虛偽的汙染。所謂“童真可師”,決非言過其實。顯然,這種認真和執著,正是創新的科學精神的根基,應該得到我們的細心愛護。

  二、解除束縛,敢想敢說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是學生創新的重要前提。教師應和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注意消除自身的權威心理與主觀專制的作風,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尊重他們的人格,為學生解除一切心理束縛。

  俗話“童言無忌”,說的便是孩子敢想敢說,想什麼就說什麼,直言不諱,無所顧忌的那種天性。因此,課堂上,讓孩子大膽提問,盡情發表獨立見解吧。這,從根本上關係到創新意識的培養呢。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提的問題往往和我們預設的課標大相徑庭,打亂我們的教學計劃,甚至有“噎”著我們的危險,讓我們手足無措。但,沒有來自孩子“亂點鴛鴦譜”的挑戰,我們的教學水平又如何提高?我們的教育機智又怎麼生成?

  請看著名特級教師徐善俊的“起死回生”吧:

  徐老師教《赤壁之戰》有一個精彩的環節:課文學完了,他問問學生:“大戰結束後,周瑜在慶功會上會怎樣向將士總結這次取勝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會說什麼?同樣,曹操也會總結這次大戰失敗的教訓,如果你是曹操,會怎樣向部下作總結?”

  不論哪個班,每次講到這裡,學生的發言都異常熱烈。別看他們小小年紀,你一言,我一語,對雙方成敗的原因分析得既全面又透徹。這個教學環節的`意義決不僅僅是揭示課文的主題。

  可是,有一次在一個小學上這一課時,一位小男孩的發言卻差一點使徐老師陷入“困境”。這個小男孩說:“我看過《三國演義》,曹操是個從來不認錯的人,他怎麼會向部下分析失敗的原因呢?”

  一句話使課堂的氣氛像凝固了似的。聽課的人屏息望著徐老師,看他如何回答。

  只見徐老師先是笑了一聲,繼而表揚這位學生讀書用心,然後說:“你說得對!咱們就不讓曹操開總結會了。但是,你說曹操回去以後,獨自一人會不會反省自己?咱們現在就把他的內心話掏出來,行不行?”

  這一問,課堂氣氛頓時又活躍起來。學生把曹操的“內省”說得一五一十。

  聽課的老師由衷地鼓起掌來。這掌聲是為學生喝彩,也是為徐老師的“起死回生”的教學機智喝彩。

  名師的教育機智不正是給孩子解除了束縛,鼓勵了孩子大膽說、大膽問,並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這樣的“風險”後生成的嗎?沒有教師寬鬆的教學氛圍,孩子怎能想到這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呢?沒有這樣的意外之“石”,又哪有名師課堂上那讓我們回味的閃光處呢?所以,老師們,還孩子們敢想敢說,直言不諱,無所顧忌的天性吧!

  三、草長鶯飛,生機勃勃

  有位作家曾寫過一篇文章《童稚可嘉》,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在作文裡這樣形容阿姨的眉毛“阿姨的眉毛淡得好像忘了長出來一樣。”一個6歲的小女孩寫了一首美妙絕倫的題為《愛》的小詩:“媽媽是一杯酒,爸爸喝上一口,就醉了。”一個更可愛的女孩還為這位作家寫的一篇文章取了個《花開的聲音》的題目,讓作家驚異不已,生出無限感慨:因為花開,一個冬天都寂寞了,花兒怎麼會寂寞呢,花怎麼能獨自開著卻沒有聲音呢?

  小孩子怎麼會有這般讓人大跌眼鏡的發現?小女孩短短一句詩,童心盎然卻又形象逼真,絲絲入扣!一個小女孩何以有如此奇妙萬千合情合理的想象?其實,童稚是一種最機智最完美的智慧,甚至這種智慧寓含著最深的哲理。因為孩子的世界裡有許多大人們看不透的東西。

  所以,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出石破天驚的感慨:“兒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師!”孩子是最富有朝氣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沒有很多的害怕、憂愁、擔心和顧慮,總是快樂地擁抱人生、奔向未來。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滿足於唯一答案,而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另求發現,這正是靈性的可貴體現。

  《荷花》一文,當學生理解了“冒”字的美時,老師提出:興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長出來的荷花,長出來後想幹什麼呢?學生的回答思路開闊,富有情趣:“彷彿想看日出”“想跟飛舞的蜻蜓親吻”“想看看整個世界是什麼樣的”……這不僅是學生對語文文字的實踐,更是情感的流淌,靈性的湧動。

  有人說,孩提時期是人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時期。因為幼小的孩子心靈是自由的,他們不顧清規戒律的制約,也少有世俗情理的束縛。正是這種可貴的天賦的靈性,給予人們以無限的創意。語文教學的獨特作用,不僅在於它以承傳直接孕育創造精神的民族文化為己任,而且是養成創新能力的主要源泉。因為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始終是伴隨著審美活動進行的,而自由和創造正是審美活動的本質。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異想天開、勇於質疑、堅持己見、活潑好動、敢想敢說……以及許多所犯的美麗的“錯誤”,往往是基於人性的靈性體現。

  所以,老師們,放開我們的手,解除束縛學生身心的枷鎖,讓孩子們的靈性得到充分展現,這樣,我們的課堂也能“飛”起來,呈現草長鶯飛的、生機勃勃的、春天般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