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聲音是怎樣產生》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聲音是怎樣產生》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聲音是怎樣產生》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聲音是怎樣產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

  2、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總結出"聲音是透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活動準備:

  科學發現室、實驗記錄本、筆

  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

  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要求:

  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麼樣的物體可以發聲。並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結: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透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後,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反思:

  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想,然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瞭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一開課我讓學生靜下來,仔細聽教室中發出的各種聲音,激起學生對聲音的興趣。並問學生關於聲音,你們想進一步瞭解什麼問題呢?引發學生走入聲音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使尺子和橡皮筋發出聲音。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聲音產生的共同規律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透過這樣的實驗,不僅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夠透過親身感受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