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科學之旅》教案

《科學之旅》教案

《科學之旅》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之旅》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之旅》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2、瞭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環形山的形成。

  4、瞭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籤、手電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

  (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並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於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並發現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後,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

  (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②月球的大小怎樣?

  ③月球上有什麼?沒有什麼?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後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並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做準備。)

  二、討論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1)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①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儘量平坦。把牙籤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籤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籤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籤就相當於標尺。②從不同的高度將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隻手拿著石於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後,鬆手丟開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儘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籤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④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

  (3)在獲得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的形成和什麼因素有關。

  (4)模擬實驗完成後,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麼時候看環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

  (1)播放幻燈片,創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裡有一個內部訊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後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遊公司,發展月球旅遊業。月球旅遊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遊,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遊,就能免費上月球啦!

  (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麼內容。

  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容是模擬環行山的產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係。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

《科學之旅》教案2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慾望。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以情境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操作實踐中掌握10以內的加法,透過通關遊戲,進一步加強、鞏固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所以我設計了《魔法森林之旅》

  【活動目標】

  1、學習10以內的加法。

  2、嘗試創編加法應用題。

  3、積極參與並感受學數學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10以內的加法。

  難點:嘗試創編加法應用題。

  【活動準備】

  經驗:有一定的前運算經驗。

  物質:10以內加法算式卡片;小兔、烏龜、米老鼠、唐老鴨、蘋果圖片;應用題題卡、作業單。

  【活動過程】

  一、匯入

  今天老師帶你們去魔法森林遊樂園去玩,但是魔法森林的魔法師說:“想到魔法森林遊樂園玩,你們會經過三片魔法森林,而且必須透過魔法師的考驗,才能進魔法森林遊樂園。”你們有沒有信心透過魔法師的考驗?

  二、第一關:必答題

  第一片森林的魔法師說:我手上給你們每個人準備了一張題卡,你們分成兩隊,誰答對了,就拿一個蘋果圖片貼上在你們那組的黑板上,但是必須自己完成。而且知道答案後,老師請你了才能告訴小朋友喲!

  ——發題卡,並分別請每組幼兒答題。(兩組一號,二號······)

  小結:第一關已經完成,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那組獲得的蘋果多,某某隊得到幾個水果,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暫時落後的小組不要氣餒,在後面的環節還有機會。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片森林吧!

  三、第二關;“我說你答”

  ——第二片森林可好玩了,走著走著,老師發現兔寶寶手裡拿了4個胡蘿蔔,兔媽媽手裡拿了6個胡蘿蔔,小兔們回家一共能吃幾個胡蘿蔔?(4+6=10)

  ——接著走呀走呀,他們碰到了烏龜,送給了小烏龜2個胡蘿蔔,烏龜媽媽5個胡蘿蔔,小烏龜和烏龜媽媽一共多少個胡蘿蔔?(2+5=8)

  ——我這裡還有一張圖片,誰來像我一樣給它編一段話,讓我來算一算。

  1、幼兒自由討論,請幼兒口述。

  2、教師完整講述,並附圖:

  ——那第二片森林還有什麼好玩的事呢,你們來說說吧!(米老鼠隊創編應用題,唐老鴨佇列算式)。

  小結:在第二關中,兩組表現都很棒,我們再來看看各隊水果個數。(表揚第一名,鼓勵其他隊)那我們一起去闖第三關吧!

  四、第三關:誰是高手

  ——第三片森林隊魔法師說:我手上拿的是第三片森林裡發生的奇怪事,誰能幫忙解答出來,寫上自己的名字或學號,並交給隊長一起給老師就可以獲得獎勵喲!

  ——師幼一起檢查幼兒的作業單。

  小結:第三關米老鼠隊獲得了幾個蘋果?唐老鴨獲得幾個蘋果?

  五、統計

  1、三關過後,我們一起來看看各隊的水果得數。

  2、結束活動,今天獲勝的一隊,一會兒老師帶你們去魔法森林遊樂園去玩,沒有獲勝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們下次繼續努力。

  【活動反思】

  透過對核心經驗數運算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我首先在活動設計中主要考慮物件就是幼兒,把握好本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從以上兩方面著手,課程的大體方向就不會有太大出入。根據以上兩點我精心設計了本節教育活動。

  這次活動屬於情境遊戲型。遊戲活動趣味性強,遊戲情節吸引人,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都較高。物質準備較充分,但前期經驗準備不足。整個活動能以故事貫穿全場,讓幼兒在競賽中,積極大膽的表述自己所思所想。以遊戲競賽形式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

  不足之處:教具不夠大氣;幼兒操作的題卡有點小氣;如果能再附以記錄單讓幼兒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幼兒印象。

  總之,在以後活動的設計多思考、多預設,爭取讓活動更有層次感,幼兒興趣更濃。活動後多反思,多總結。

《科學之旅》教案3

  設計背景

  上學期,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兒喜歡的管子玩具。有一天,我發現幾個孩子這樣玩管子:一個孩子用嘴透過管子往另一個孩子的頭上吹,另一個孩子的頭髮被吹飄起來了;一個孩子把好幾個管子連線在一起,把一個彈珠放進管子,彈珠從另一頭滾出來了;一個孩子把一塊積木也放進了管子,可是積木落下去一半,卻出不來了……《綱要》強調,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孩子們的這些行為不正是在進行“哪些東西能穿過彎管”的探索嗎?於是我決定利用管子玩具,讓幼兒在假設猜測、不斷探索中,瞭解事物的相關特性。

  活動目標

  1.能結合已有經驗提出假設,樂意透過實驗加以驗證,感受科學探索的樂趣。

  2.透過實驗獲得物體穿越彎管需要具備的特性,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喜歡操作,大膽交流,懂得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彎管玩具,螺帽(直徑小於彎管的直徑)、毛線、較長的硬鋼絲、沙子、手電筒。

  2.教學材料:大記錄表一張(圖一),小記錄表(圖二)人手一張,笑臉、哭臉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彎管拼搭

  教師:看,這是小朋友們平時常玩的管子玩具,請你們用兩分鐘的時間趕緊搭一根彎管,比比誰搭得又快又有創意。(幼兒拼搭,教師計時。)

  教師:舉出你的彎管讓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說說你搭的是什麼。(幼兒自由回答,教師給予回應。)

  2.預測假設

  (1)尋找彎管共同點

  教師:你們搭的彎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細觀察一下你們的彎管,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地方?(幼兒仔細觀察,允許和同伴小聲交流。)

  小結:彎管的造型無論怎麼變化,中間都是空的。

  (2)預測

  教師:彎管的中間都是空的,像一條彎彎的隧道,今天來了許多的小東西,它們想鑽到彎管的身體裡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東西?(出示統計表,表上有空氣、沙、毛線、電筒、硬鉛絲的圖片。)

  教師:這些東西能穿越彎管隧道嗎,它們想請我們小朋友先來猜一猜!老師給你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些笑臉和一些哭臉,笑臉表示能夠穿越,哭臉呢?(不能夠穿越)

  (3)統計

  教師:請你們想一想,猜一猜,哪些東西能穿過彎管,哪些東西不能穿過彎管,把笑臉和哭臉貼到相應的表格裡。(幼兒把自己的猜想結果貼到前面的大記錄表上,笑臉表示能穿過,哭臉表示不能穿過。)

  教師:我們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測結果,你從表格上看懂了什麼?(點數表格上笑臉和哭臉的數量,把總數寫在最後一欄,初步學習用統計的方法分析表格。)

  3.驗證、記錄

  (1)教師: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見,那它們到底能不能穿越彎管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驗證一下。

  教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實驗材料,請你們去做個實驗,然後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到統計圖上,能穿越的打?菁,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樣東西都要試一試哦!

  (2)教師巡迴觀察、指導,瞭解幼兒的實驗過程及問題,提醒幼兒及時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4.交流實驗結果

  (1)空氣:空氣是流動的,所以能在彎管子裡透過。還有哪些東西是流動的,也能穿越彎管呢?(風、水、聲音、氣味等)

  (2)沙子:顆粒比較小,能在管子裡滾動、穿過。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東西呢?(米、小豆等)

  教師:怎樣可以快速地穿過彎管呢?(個別幼兒試驗後教師小結:放入沙子後,晃動彎管,更容易快速穿過。)

  (3)毛線:線在穿越的時候還需要一點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夠順利穿越。為什麼線能穿越彎管呢?

  教師小結:因為線是細細的,軟軟的, 那為什麼老師還要在線上面綁一個螺帽呢?(因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夠更加方便地穿越彎管。)

  (4)光:它只能到哪裡啊?

  教師:手電筒照出來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彎管。

  (5)鋼絲:因為長鋼絲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彎,所以不能穿越彎管。

  教師:有什麼辦法讓它穿越彎管嗎?(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人們動了很多腦筋幫助它們穿過彎管。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寶貝(出示鋼絲彈簧),鋼絲變成螺旋形的樣子後,可以伸到長長的彎管裡幫助清理堵塞在彎管裡的垃圾了!

  小結:透過實驗,小朋友發現流動的、小顆粒的物體可以比較容易穿過彎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過彎管的東西,想想辦法,可能也會穿過彎管。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學角試一試,怎樣讓光穿越彎管。

《科學之旅》教案4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瞭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瞭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於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鑑於六年級學生對於從網際網路中獲取資訊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透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瞭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網際網路搜尋相關資訊,同時他們的求知慾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慾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並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瞭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影片。(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影片)

  師:看了這段影片你想說些什麼?(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麼、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麼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麼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麼月球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瞭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麼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透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海”、“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麼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於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後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於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麼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麼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慾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麼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麼因素有關係?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麼來模擬隕石?用什麼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麼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鬆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麼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後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麼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麼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並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後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瞭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麼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麼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透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瞭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麼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影片)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

  師:對於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誌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後,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裡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彙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影片看了這段影片,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麼?還有什麼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後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於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後要追問為什麼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洩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科學之旅》教案5

  科學之旅

  ●目標: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瞭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重點:透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首圖,然後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

  三、進行新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本圖0.1-1實驗 [演示] 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範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於動手、勇於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佈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科學之旅》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瞭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後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範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四、小結

  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於動手、勇於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學之旅》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瞭解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多媒體展示以及學生的動手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敢於猜想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讓學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試管、水、燒杯、水槽、慣性演示器、酒精燈、燒瓶、錄音機、小人、揚聲器、放大鏡、紙板、鐵架臺、集氣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看──(多媒體展示引言部分。)

  師補充:物理學是個知識的海洋,它需要我們去探索,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乘上《探索物理》這葉小舟,開始我們既充滿樂趣又不乏艱辛的科學之旅吧!

  看完這一段,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想法,對於物理這門學科,同學們一定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首先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意見。

  同學們討論發言。

  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問題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們將一起找到答案。(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二、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紙人跳舞

  開啟錄音機,紙人隨著音樂起舞,關上錄音機,小人停止跳舞。

  學生提出問題

  師:透過下一節課的探究活動,同學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實驗二:教師演示

  (1)燒瓶在火焰上加熱一段時間會看到,水沸騰。

  (2)燒瓶從火焰上移開,水停止沸騰。

  (3)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並向瓶底澆冷水,停止沸騰的水會再次沸騰。

  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非常好,說明大家不僅對實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而且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本著這樣的態度,同學們一定能夠學會、學好物理這門課。大家提出的問題,在以後的學習中將會透過你們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有趣的實驗: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鏡看物體;C、紙板託水;D、小試管爬山;E、吹紙。

  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測結果,實驗結束後,看結果和同學們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學們不僅要善於思考,還要勤於動手。

  多媒體補充實驗(紙盒燒水、多彩的太陽光、會變大的魚、連電路)

  師:以上這些實驗有趣嗎?物理就是研究這些力、熱、聲、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現象的,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三、物理不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們一起來進入科學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生:正是有了電的發明,才使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光明,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

  生:正是有了聲、光的發現,才使我們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斕,五彩繽紛……

  生:有了物理知識的大量應用,才能使生產飛快發展,生活質量迅速提高……

  師: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廣闊,同學們一定都想學好物理,怎樣學習物理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三站。(多媒體展示學習方法)

  (一)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師: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我們的同學是不是個有心人。

  問題:1.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豎排的還是橫排的?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上面(左邊),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下面(右面)?

  2.山地腳踏車後軸有很多的齒輪,上坡時要想省力應該用大齒輪還是用小齒輪?

  3.冰棒從冰箱裡拿出來時你觀察到什麼?(冒白氣)冰棒冒出的白氣是向上還是向下?

  師:生活中有很多現象不是我們沒看見,而是多數人都是“視而不見”,沒有有意識地去觀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觀察,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得到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

  物理知識都是經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的思考總結出來的。因此我們同學們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觀察身邊的科學現象,同時還要多動手多實踐。

  學生實驗:要求做的過程中仔細觀察,並能敘述實驗及現象。

  1.雞蛋的沉浮(新鮮雞蛋在水中會下沉,陸續向水中加鹽,並輕輕攪拌,會看到什麼現象?繼續加鹽,雞蛋;在水中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2.慣性實驗

  師:同學們在實驗的時候,不僅要善於觀察,勤於動手,而且要開動腦筋、多問自己為什麼,用疑問的眼光看待發生的現象,只有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論都是科學家對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進行認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來的。

  (多媒體展示)牛頓的偉大發現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師:物理是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

  (三)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沒有物理學的發展和其它現代科技的發展,就沒有我們現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著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文明成果的同時。由於不恰當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給人類自身帶來了許多的問題,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同學們可以就這個問題小範圍內討論,發表你瞭解的情況、並能給出建議。如全球變暖、環境汙染、特種減少等

  師: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後繼續關心這樣的問題。相信有了廣大同學們的參與,環境會越來越好,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四站。

  四、課本STS

  請同學們看到課本第8頁的STS,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偉大發現。(多媒體展示畫面)

  五、結束語

  六、作業

  調查:一些物理學家的生平、成就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科學之旅》教案8

  課標要求:

  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瞭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

  三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與講述相結合

  學法指導:閱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具準備:燒瓶、水、試管夾、燒杯、喇叭、放大鏡、漏斗、乒乓球、雞蛋、氣球、單擺。

  教程:

  一.引言

  讓學生閱讀致同學們

  二、科學之旅

  1.找一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學是一個知識的海洋,科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索過程,充滿樂趣和艱辛,探求科學知識是我們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演示實驗圖0.1-1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後會怎樣。

  圖0.1-2會跳舞的小人。

  圖0.1-4乒乓球會下落嗎?

  (2)想想做做

  用放大鏡看自己的指紋。

  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

  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3)閱讀P5的課文及圖0.1-5.0.1-6

  (4):

  物理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它研究聲、光、熱、電、力、原子及原子核的變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它不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樣學習物理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物理規律,重大發明都是透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思索而出來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觀察、實驗、看書、聽課、都要多動腦子勤于思考,對於科學知識不滿足於背誦條文,要力求理解,應該養成看、問、“為什麼”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物理知識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又要用到實際中去,為改善人們的生活,造福人類。在物理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忘記思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沒有物理學和其它科學技術的成就,能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嗎?

  不恰當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

  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會不斷提醒大家,一起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4.STS.伽利略對擺動的探究

  (1)讓學生自己閱讀

  (2)引導討論

  a.伽利略怎樣觀察吊燈的擺動,並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

  b.伽利略在在觀察中推出了什麼疑問?

  對於這些疑問作出了什麼猜想?

  c.伽利略怎樣設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d.科學家對於擺動規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說明了什麼?

  三.:略P9

  讓學生回答:什麼是科學之旅?

  四.作業

  1.閱讀課文

  2.你覺得物理有趣嗎?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這門課?

  3.預習第一章.聲現象

《科學之旅》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瞭解一些物理現象

  2.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有所理解

  過程與方法:

  透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初步瞭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

  2.透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你聽別人說過物理嗎?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樣的呢?誰起來說一下?(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二、新課教學

  1. 演示幾個實驗,說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讓學生先猜測現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兩隻試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紅墨水。

  做法:大試管裝入過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試管,倒過來,水流下,管上升。

  現象:試管自動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倒扣的漏斗中,透過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現象:乒乓球懸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讓學生撕下兩張紙,用力吹兩張紙的中央,發現紙靠近。

  (3)器材:兩隻大燒杯,雞蛋,清水,鹽水。

  做法:把一隻雞蛋分別放入兩個大燒杯中。

  現象:雞蛋有浮有沉。

  (4)器材:導線,開關,電池組,小燈泡,變阻器。

  做法:連好電路,閉和開關,移動滑片,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燈變亮。

  2. 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再解析)

  提問1:人聽到子彈聲再躲來的及嗎?為什麼?

  解析:子彈出膛飛行時的速度比聲音快,所以來不及。

  提問2:我們對著水中看到的魚用手去抓,能抓到嗎?

  解析:抓不到,我們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魚在像的下邊。

  提問3:黃浦江邊的路燈,水中的像為什麼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詩云“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熒。微微風簇浪,散做滿河星”,起伏的水面相當於許多平面鏡,每盞燈在水裡有好多像,連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問4:冬天的冰花結在玻璃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問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還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結:同學們,今天對所提的問題的分析,大家可能還領會不了,沒關係,隨著以後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3.怎樣學好物理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勉勵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學問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記硬背,貴在理解,要多問,“為學貴有疑,有疑貴問師”,不要以為問老師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遭到恥笑,而不問。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我們學了知識以後,如果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就完成了一次飛躍,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問,又從課本中找到根據,就又完成一次飛躍。

  (4)像科學家那樣探究。

  介紹伽利略的貢獻: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溫度計等。

  尊稱:近代科學之父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八頁“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並討論材料後的幾個問題。

  小結:學習物理,就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善於動手,加以實踐,找到規律。

  三、作業:

  閱讀“科學之旅”,說說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課。

《科學之旅》教案10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時期進行探究。

  ●能夠有依據地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能夠探究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活,並寫出調查報告。

  科學知識:

  ●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

  ●知道怎樣劃分人的一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

  ●體驗到制定計劃在調查活動中的作用。

  ●願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圖片。(2)有提示語的記錄單。

  ●學生準備:收集嬰幼兒和老年人生活的資料。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談話:我們來猜猜,這種動物是什麼?講述“斯芬克司之謎”。

  2、學生自行劃分人的一生有哪幾個時期。

  談話:古希臘神話故事說的是,人的一生要經過幼年、成年、老年三個階段,除此之外,還可以怎樣劃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學生活動。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此時教師可以把人的各個時期的圖片發給他們,幫助他們思考。同時可提供一份記錄單。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透過。之後,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愛因斯坦的照片,說說都是什麼時期的。

  4.討論交流:說說你看到嬰幼兒是怎樣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樣生活的?見到有困難的老人應怎樣做?

  5、指導怎樣寫調查報告。

  (1)透過談話向學生講明活動為什麼要做訪問。“科學家有時會利用一些溝通技巧來收集資訊。對可能會提供有用資訊的人進行採訪是科學家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採訪中,通常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問一些和某個主題相關的問題。”

  (2)步驟:(要提供給學生)

  ①想出一位你要採訪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鄰居;

  ②詢問對方是否願意接受你的採訪,記住交流的時候要表達清楚,約定一個採訪時間;

  ③在採訪開始之前,先要把你要問的問題列出來;

  ④在問完對方所有的問題之後,要向對方表示感謝。

  (3)整理採訪資料,完成調查報告。

  可以針對以下幾項來完成。

  ①調查物件;②調查人數;③調查內容;④調查時間;⑤調查問題;⑥調查結果;⑦其他。

  調查活動結束後,透過交流,讓學生們談談感受。

  此項調查活動建議每個小組只調查一組人群。

《科學之旅》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克服了種種困難。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瞭解宇宙的幫助。

  3、知道月球的基本資訊。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驗人類探月過程

  難點: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草稿紙每人一張、科學書每人一本

  分組材料:沙盤、大小不同的石子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人類初識月球

  1、談話:(在黑板上貼上地球)在廣闊的太陽系中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一位近鄰,它是?(生回答月亮)沒錯就是月亮,當我們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時(黑板上貼上小人),你曾經看到過什麼樣的月亮?

  學生回答:曾經看到過弦月、滿月、峨眉月等(事先準備好各種形狀的月亮,當學生說到某一種時在地球的對角線部分貼上相應的月相)/學生回答看到夜晚月亮發出淡黃色的月光、很朦朧等

  過渡:就是這樣美麗的月球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月球上到底有什麼?人們迫切的想知道,但是在古代,由於技術有限,那時的人們只能藉助肉眼(板書:肉眼)來觀察,並且編織出了各種神話(板書:神話)。你們知道有關於月球的神話嗎?

  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當學生說出名字後(在黑板上貼出嫦娥/玉兔的形象)請他繼續簡單說一說神話的內容。

  這些美妙的神話表達了人們探月的美好願望。可是啊,僅僅憑藉肉眼能觀察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怎麼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月球呢?(學生回答藉助工具)隨著時間推移,科技在進步,人們開始嘗試藉助工具來觀察月球了。1609年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板書:望遠鏡),並利用它來觀察月亮,人們才看到了真實的月球。

  (出示伽利略手繪的月面圖)真正的月球是什麼樣的啊(生答表面看上去是凹凸不平的,有亮的地方也有暗的地方)

  是哦,原來月球並不是那麼美的,月球上暗的部分是地勢低窪的平地,被稱作月海,明亮部分層巒疊嶂,伽利略把這種月球上最典型的特殊地表特徵命名為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發射航天器,再探月球

  人類探月的腳步就此停止了嗎?如果是你的話,想更多更真實的瞭解月球,你會怎麼辦?(最好能親自登月看一看)沒錯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非常渴望可以登上月球親自看一看!登月(板書)容易嗎?最大的難題是什麼?(距離遠、克服地球的引力、克服大氣層摩擦)月球離我們有多遠?你們知道嗎?(讓學生先猜一猜)距離我們地球有38.4萬千米(ppt出示圖片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這麼遠的距離,如果走路需要多久才能到?我們來算一算好嗎?如果人以4km/h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投影出示速度的資料),那麼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到月球呢?

  學生在事先發的草稿紙上進行計算。(我們需要走384000÷(4x8)=12000天)教師:也就是說以這樣的速度走路我們要走大約33年才能走到)

  如果再加快點速度使用一些交通工具呢?會不會快一些?我們也來計算看看。

  投影出示:馬車的速度20km/h高鐵的速度300km/h飛機的速度1000km/h

  教師現場利用電腦中自帶計算器算出資料。

  即使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高鐵也要花費5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呢。為了拉近了人們和月球的距離,科學家們不斷努力,設計出了時速可以達到7.9km/s(28440km/h)的多級運載火箭,就在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科學家們利用這些運載火箭一個個月球航天探測器(板書:航天器)送入太空!

  6、ppt介紹一些探月衛星、探測器

  出示玉兔號和探月工程的圖片,介紹:這是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實現了探測器登月的重大突破,而我們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實現探測器登月的國家。

  7、透過這些探測器,關於月球,人們有了哪些更深入的瞭解?(出示月球公轉軌道示意圖以及文字: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繞地球自西向東進行公轉,其公轉一週的週期為27.3天)

  8、學生閱讀ppt文字部分後說一說(根據學生反饋,在航天器下板書:自西向東公轉、公轉週期27.3天)

  9、教師補充:請同學們仔細看看月球的公轉軌道的形狀,實際上它是一個橢圓,當月球運動到這點的時候(ppt上出示紅點)距離地球特別近,我們把軌道上的這個位置稱為近地點(板書),而當月球公轉到這一點(ppt出示遠地點的紅點),這是距離地球的距離是最遠的,因此把這個位置稱為遠地點(板書),之前我們說的地月距離38.4萬千米指的是地月平均距離。

  10、關於月亮老師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次觀賞滿月時看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有時候特別大又圓,(出示超級月亮的圖),好像就快接近地球了一樣,而有些時候月亮雖然很圓,但是看起來卻非常小(出示一般的滿月圖片),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利用剛才講述的近地點遠地點進行解釋:可能是因為月亮恰好運動到了近地點,所以看起來特別大,當我們看到比較小的時候是因為它運動到了遠地點。

  原來如此,謝謝你們幫助王老師解決了疑惑。幸運的是11月14日我們就能看見超級月亮哦。

  人類成功登月

  1、投影出示神話、望遠鏡和航天器的圖片,提問學生:從上課到現在我們討論了那麼多,到目前為止人類登上月球了嗎?1969年人類探月史上有了重大突破,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3名宇航員登月成功!(板書:人類登月)當他們站在這片土地上回看遙望地球時,看到了地球是什麼樣的?Ppt出示圖片(學生回答,同時將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這麼美麗的家園我們可要好好保護它才是!

  登月成功後宇航員們開展了一系列探測活動(地球翻面),人們對月球又有了哪些瞭解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書本p44內容。

  學生閱讀後彙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沒有空氣、沒有液態水、溫差大(當說到溫度時,最高溫是多少最低溫是多少?計算溫差,追問造成這樣大溫差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沒有空氣的保護,有陽光照射時溫度會直線上升,而沒有太陽照射時溫度則會驟然下降)、引力只有地球1/6。

  4、剛剛同學提到了月球上沒有液體形態的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5、學生思考後回答(因為最高溫度達到100攝氏度,水會變成水蒸氣,加上引力小,氣體狀態的分子很容易飄散到宇宙中,而最低零下170攝氏度可能變成固體狀態的水。不用特意提出

  6、你們想不想看看當時登月時的情形,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影片,宇航員的走路姿勢怎麼會這麼奇怪?(學生解釋,還是引力小的緣故)

  7、登上月球后人宇航員們開展了很多探測活動,其中最感興趣的還是月球上特殊地形,是什麼?(出示月球大大小小環形山的圖片)。這些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是怎麼形成的呢?

  8、學生猜測,可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

  9、想來模擬一下這個過程嗎?怎麼模擬?

  10、學生嘗試提出方案(可以用沙盤模擬月球表面,石子模擬隕石,用石子砸向沙盤)(根據學生的彙報ppt出示具體步驟)

  11、我們來試試好不好?友情提示:可以重複實驗,但是每次實驗前要把沙盤磨平哦。請小組長上來領取材料。

  12、分組實驗

  13、彙報: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預設1、(隕石大的話,環形山也會大一些)(你們是怎麼做發現了這個現象的?)(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高度砸向沙盤)

  預設2、(隕石下落高度高的話,環形山也會大一些)(你們是怎麼做發現了這個現象的?)(用大小相同的石子從不同高度砸向沙盤)

  14、關於環形山成因的說法有很多,隕石的撞擊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也有科學家認為環形山是由月球上火山噴發形成的。真正的原因科學家們仍然在探索著。

  總結與拓展

  1、從最開始人們只能用肉眼觀察,到開始利用工具觀察,再到人類登月,這期間經歷漫漫長路,所以當阿姆斯特踏上月球的表面後非常激動地說道:這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卻是巨大的一步,現在你們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嗎?

  2、請學生回答。(要克服地球的引力(教師補充速度達到7.9km/s時才能擺脫地球引力),和那麼遙遠的距離,宇航員還要專門配備服裝食物來適應月球的環境,還需要適應失重的環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ppt哥倫比亞號失事)

  3、是的,我們就是這樣孜孜不倦的探索,一步一腳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完成了幾千年來人們登月夢想。

  4、美國一家公司將提供首次月球旅行(將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預計首批月球旅客將於未來十年啟航,每位乘客的旅行費為15億美元,設想一下如果這一計劃成為現實,在未來,月球的旅遊資源被開發,而你是月球上的小導遊,你會開發什麼樣的旅行專案吸引人們呢?你想提醒即將完成登月之旅(板書:之旅)地球人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來迎接呢?

  5、小組內交流,選取一名代表說一說。

  6、課堂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探究還要繼續哦,月球上還有許多秘密等待著我們找到答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