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十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十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常見金屬的種類,瞭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透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準備:

  各種型別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徵。在教學中,教師透過問題:為什麼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匯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後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於生活中,所以在瞭解了金屬的性質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瞭解身邊的金屬製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製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製成的?人們為什麼用金屬製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彙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製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盃、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製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製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麼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膠棒、木筷放在熱水裡,過3分鐘後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塑膠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釐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麼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透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製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麼?

  2、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3、教師總結。

  4、課後學生蒐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2、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誌。

  過程與方法:

  1、嘗試根據星座的特徵觀察認識星座,並用圖畫做好相關的記錄。

  2、製作活動觀星圖,並運用到實際的觀察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天文方面的興趣,認識到較長時間內持續地觀察星座是必要的。

  2、發展團結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根據星座的特徵觀察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

  製作活動觀星圖,並運用到實際的觀察中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以及相關資料、夏季星空圖、事先考察夜間觀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學生準備:活動星圖、硬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開星空交流會

  1.前段時間同學們觀察了月相,最近又觀察了星座,這節課我們開個星空交流會,交流一下在觀察活動中的收穫和體會。

  2.展示觀星記錄表及月相觀察記錄表。

  3.組織學生分小組互相參觀、學習。

  4.小組交流觀星、觀月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

  5.小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

  二、認識夏季主要星座

  1.談話:同學們,你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嗎?(教師簡單介紹牛郎織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圖)請同學們觀察,圖中有哪些星座?它們有何明顯的標誌?

  3.學生觀察並彙報。

  4.閱讀課本第59頁的文字資料。

  5.提問:天琴、天鷹星座的主要標誌是什麼?怎樣才能找到它們呢?

  (天琴、天鷹星座的主要標誌分別是牛郎、織女星。天空中有一條閃亮的光帶,就是人們常說的“銀河”。我們根據這條光帶去尋找,“河”東是牛郎,“河”西是織女,“河”中是天津四,織女旁的四顆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織女的天兵;牛郎旁的兩顆星,就是他擔筐中的兩個子女;銀河就是阻隔他們的一條河流。)

  6.小結尋找星座的兩種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圖形特徵;根據已知星座來確認未知星座。

  三、製作活動觀星圖

  1.談話:如果我們想認識更多的星座,就需要製作一個活動觀星圖,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和季節觀察不同的星座。

  2.講解制作方法:

  (1)將全天星圖剪下來做活動底盤。

  (2)另外將兩張連在一起的紙片也剪成比底盤稍大一點的紙盤,其中一個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個橢圓,然後用細線將紙盤與活動底盤以北極星為圓心組合起來。

  3.介紹星圖的使用方法:

  (1)將活動觀星圖舉過頭頂。

  (2)轉動星圖,讓圖中的“北斗七星”與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處於同一方向,再根據圖中的其他星座來認識相應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學生製作活動星圖。

  5.指導學生在夜間進行觀星活動:成立觀星小組、制定觀星計劃。

  6.小結: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應用拓展

  觀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據“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分別找出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

  板書設計: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鵝座(天津四)、天琴座(織女)、

  天鷹座(牛郎)、天蠍座(心宿二)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誌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並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彙: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裡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麼樣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吧!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餘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裡,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裡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麼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

  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

  四、科學小實驗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潛水艇嗎?它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是啊,潛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還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今天,尤老師也帶來了一艘潛水艇(出示礦泉水瓶子),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請幼兒分別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處在半浮狀態。

  五、經驗遷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裡,我們人也會沉到水裡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

  是啊,透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知道了許多水的秘密。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所以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去探索,去發現,利用水去發明更多東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錶等對物體進行測量,採集資料並作記錄。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算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資料。

  二、教學準備:

  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溫度計、秒錶、冷水、熱水、直尺、樹葉、水杯等。

  三、教學過程:

  1.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學生仔細觀察P66左上的一幅圖,說說圖上的兩條線直嗎?

  (2)學生用尺子測量。

  (3)學生談感受。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准確可靠。

  2.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麼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將葉子放在有方格的紙上,數一數這片葉子佔了幾格,不滿一格算半格。

  3.測量容積。

  (1)教師出示兩個杯子,一粗一細,粗杯中水位底,細杯中水位高,請學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認識量杯和量筒。

  (3)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4)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4.測量質量。

  (1)認識各種測質量的工具,瞭解質量單位及換數率。

  (2)學習使用小天平。

  A.調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測量物價的質量。

  (3)測量一粒綠豆的質量。

  5.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6.測量時間。

  (1)認識秒錶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錶測量100米的短跑時間。

  (3)用秒錶測量一樓到四樓的時間。

  7.認識各種測量儀器。

  略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意圖:

  風車是幼兒極為喜愛的、製作簡單的一種玩具。無論何時,都能玩。在玩風車過程中孩子們發現紙做的風車很容易就破損壞掉,“用什麼紙製作風車更好”成了孩子們爭論的話題,他們都要自己製作風車,並且還提議要進行風車比賽。為此開展了此次活動《有趣的風車》,讓幼兒在製作風車、玩風車的過程中探索什麼紙適合做風車。

  教學目標:

  1、製作簡易風車,體驗製作樂趣。

  2、透過玩風車探索什麼樣的紙更適宜做風車。

  教學準備:

  1、材料準備:

  紙張(報紙、宣紙、瓦楞紙、手工紙、掛曆紙、皺紋紙、錫紙)、吸管、安全釘若干、幼兒個人猜想記錄、集體記錄表。

  2、經驗準備:

  有玩風車的經驗,知道製作風車的方法,在玩的過程中提出提問,對什麼紙適合做風車有了疑問並做了猜想。

  教學重點:

  記錄根據風車轉動情況,並與同伴交流分享。

  教學難點:

  探究不同紙張風車轉動的實驗過程。

  活動過程:

  1、說一說。

  (1)引導幼兒回憶猜想製作風車的紙張。

  教師:猜想了哪些紙適合做風車?

  幼兒:報紙、手揉紙、瓦楞紙、宣紙、圖畫紙。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師:你是怎樣猜想的?為什麼?

  幼兒:瓦楞紙結實,不會破。

  幼兒:手揉紙柔軟,會轉得快。

  幼兒:圖畫紙硬,會轉得快。

  教師:怎樣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製作風車)。

  根據自己的猜想選擇紙張製作風車。

  3、玩一玩(感知風車的轉動)。

  讓幼兒到戶外動手玩一玩自己親手製作的小風車,讓幼兒感覺、發現誰的風車轉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個人驗證結果引出集體驗證表進行經驗梳理)。

  教師:你的驗證結果是什麼?是哪裡出了問題?(引導幼兒分析“為什麼用瓦楞紙、皺紋紙製作的風車轉不起來”。)

  教師:你的風車轉得很快啊,請你說一說你是用什麼樣的紙製作的?(引導幼兒總結什麼紙適合做風車)

  5、評一評(集體驗證結果,選出最適合做風車的紙)。

  教師:能轉動的.風車是哪些紙做的?哪些紙最適合做風車?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透過實驗瞭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溼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瞭解蒸發現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溼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彙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 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 老師這兒有一塊溼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幹?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幹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彙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彙報(按方法彙總)

  7. 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 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 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儘量不減少嗎?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收集、閱讀有關黃河的資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對比試驗研究事物相互關係的能力,認識水、土、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3.能結合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瞭解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壞,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4.培養學生保持水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河的各類資料。

  2.小組準備:水槽兩個,長木板兩快,土,草皮,噴壺。

  教學過程

  一、情境生疑問

  1、初步瞭解黃河的有關情況

  (1)師: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你從電視或其它途徑見過黃河嗎?你能說說你心裡的黃河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心中的黃河。

  (3)師:看來課前同學們瞭解了不少關於黃河的資料。

  2、閱讀課本中的資料

  (1)師:關於黃河,課本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大家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2)學生閱讀資料並回答

  (3)師:透過這些資料,你知道黃河下游的河床發生了什麼重要變化嗎?

  (4)師:你能猜出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嗎?學生猜測

  (5)師:我們知道土會被水沖走。黃河水這麼黃,是不是黃河水中有很多泥沙?這些泥沙是從哪裡來的呢?請同學們看書本43頁的照片後先思考,然後在組內討論、交流。

  3、自主思考,然後在組內討論、交流。

  4、分組彙報。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現在每組請一名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彙報一下。

  生:黃河水中的泥沙是黃河水流經黃土高原時衝下來的;無植被保護,土壤隨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釋疑

  1、完成模擬實驗。

  (1)師: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模擬實驗。大家先看書。

  要求:①弄清實驗目的,準備哪些器材;②設計操作的步驟及方法;

  (2)指導學生準備器材;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象;

  (4)學生分組歸納、小結,得出結論。

  (5)每組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同學彙報實驗現象和結論。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多一些。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說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說明水中有較多的泥沙。……

  教師總結:當往只裝有黃土的木板上澆水時,黃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渾濁的水漿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澆水時,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鎖住,土壤被保護起來,所以流下來的水還是比較清的。看來,剛才同學們實驗後認為“植物對土有保護作用”是正確的。透過這個實驗,你還想到了什麼?

  生:黃河中上游流經黃土高原,那裡植被很少,土地光禿禿的,土質也非常疏鬆,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黃河的水是渾黃的。

  三、閱讀資料,瞭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1)、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那麼它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嗎?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裡去了呢?請閱讀書本44面的資料,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並全班交流

  (3)、師: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下去,你認為會有什麼後果?

  (4)、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透過學習,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條件受到了破壞和保護嗎?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剝一剝、嘗一嘗的過程中認識蠶豆顏色、外形、觸感和味道;

  2. 在剝蠶豆的過程中發現多種剝蠶豆的方法;

  3. 體驗剝蠶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人手一隻小碗;

  2.煮好的蠶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盤每組一隻;笑臉盤每組一個;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寶寶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 出示蠶豆,引發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

  師:什麼顏色?你看,像什麼?(觀察顏色,形狀)師:請一位寶貝上來摸一摸,感覺怎麼樣?(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導猜測,想象裡面藏著什麼;

  師:摸起來鼓鼓的,裡面藏著什麼呢?(神秘狀,激發猜測想象)

  3.認識操作材料;

  師:究竟裡面藏著什麼呢?等會兒,韓老師請你們來剝一剝。剝開來,就知道了。

  師:現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麼?(一托盤蠶豆、小碗人手一個)師:猜猜空空的小碗用來幹什麼?(放什麼?)(放剝出來的蠶豆)師:現在請寶寶搬小椅子到桌子邊坐下。(按組先後)小腳藏在桌子下面,就開始剝。

  4. 指導寶寶剝蠶豆;

  師:剝出來,是什麼?什麼顏色?

  分組指導剝蠶豆的方法。(鼓勵寶寶自己剝)

  5. 引導寶寶觀察蠶豆寶寶,並與豆莢的表皮進行比較

  師:摸一摸蠶豆寶寶,感覺怎麼樣?(滑滑的)師:蠶豆寶寶摸起來滑滑的,豆莢摸起來毛毛的。

  6. 引導寶寶嘗一嘗煮好的蠶豆;

  師:這滑滑的,綠綠的蠶豆,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呢?

  師:我帶來了煮好的蠶豆,請你們嘗一嘗。

  (拿出煮熟的蠶豆)師: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輕輕放進小嘴巴,啊嗚啊嗚真好吃!

  師:蠶豆的皮皮放到笑臉盤中。(不然笑臉盤要哭咯)教師分發蠶豆到每組的餐盤中。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認讀本課詞語,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凡是要多動手,多實踐,別盲目相信權威。

  教學重難點

  理解重點句,明白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詞語卡片,杯子,金魚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做小實驗

  教學過程

  一、提問匯入:

  1

  一次,一位科學家向幾個小朋友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一個叫瑪利亞的小朋友發現這個問題是錯誤的。那科學家為什麼要向小朋友提出這個錯誤的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討論!學習之前,我們先來和課文中的漢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認讀生字

  3

  讀詞語

  二、朗讀課文,感悟內容

  1

  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科學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

  2

  讀後交流

  (1)科學家提出了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

  (2)你覺得這個問題奇怪嗎?哪兒奇怪?

  (3)指導讀,讀出奇怪的語氣來。

  3

  小朋友是怎麼議論的呢?

  (1)根據小朋友的發言,相機理解搶著說

  (2)你還有不同的答案嗎?剛才大家都爭著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課文裡說的哪個詞語?議論紛紛。

  (3)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

  4

  引讀第三段

  (1)瑪利亞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但又說不出什麼道理來。因此,她的心裡充滿了疑問,課文裡第三自然段有一個詞告訴了我們?趕快去找找吧!理解滿腹疑惑

  (2)媽媽怎麼說?

  5

  瑪利亞動手實驗,發現了什麼?讀第四自然段,勾畫有關的句子。

  6

  是這樣的嗎?我們也來做做這個實驗。

  (1)

  演示實驗。理解水漫出來了

  (2)

  這樣的結果是瑪利亞根本沒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氣,你能透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讀句子:哎呀,水漫出來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3)

  瑪利亞這麼生氣,是為什麼呢?

  7

  第二天,瑪利亞找到那位科學家,質問他怎麼可以提錯誤的問題來騙他們,科學家聽了,哈哈大笑。這是為什麼?學生回答後相機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導學生讀科學家說的話。

  8

  瑪利亞聽了,高興地說哦,我明白了!瑪利亞明白了什麼?指導讀第七自然段,讀出高興。

  三、總結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聽到或經歷過類似的事嗎?講一講。

  四、作業

  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先說在請完成書上的最後一題。

  板書設計:

  不迷信

  25

  科學家的問題

  動手做

科學教案 篇10

  課 題:空氣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透過對呼吸的研究活動來認識空氣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透過親身體驗使學生認識到保持教室內的空氣流通對保證呼吸衛生的重要意義。

  3.滲透環保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關注我們周圍的生活。

  重 點:透過各種體驗活動來認識空氣與我們的生活的關係。

  難 點: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教學過程:

  1.教師:今天我們把門窗關著上課吧。

  2.請大家趴在桌上,記錄我們一分鐘呼吸多少次,數完後,請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

  3.剛才是安靜時的呼吸次數,如果我們運動後每分鐘呼吸次數會有變化嗎?會有什麼變化?

  做一會靜力性動作,如用力彎曲手臂等,然後馬上記錄呼吸頻率,並寫在記錄本上。

  4.比較:安靜時和運動時呼吸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由這個問題引出人是透過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氧氣等知識。一般來說,學生能夠自己說出來,如果不行,老師要講解,或讓學生看課文中的“資料與拓展”。

  5.如果我們不呼吸呢?引出遊戲:憋氣比賽,看誰堅持的時間長。透過這個比賽讓學生認識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們把門窗關閉著上課,你有什麼想法呢?

  小組充分討論後全班交流。學生大致會說出下面的一些情況:我們感覺有點悶。

  在封閉的教室裡,氧氣不足;我們撥出的二氧化碳又吸進來了;新鮮空氣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覺得悶,對身體不好。

  7.體驗活動: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會,體驗教室外和教室內的空氣給我們的感覺。活動完畢後問:“你們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學生會回答:“開啟門窗!”由此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們往往把門窗緊閉著上課,這對我們的身體是沒有好處的,但天氣又冷,不敢開窗,我們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9.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呢?我們對這些情況調查一下。

  夏天空調房間裡的空氣流通問題;

  家庭裡的空氣流通問題;

  大商場是如何解決通風問題的;

  城市裡的空氣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