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小學美術編紙條課件

小學美術編紙條課件

小學美術編紙條課件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美術編紙條課件,歡迎閱讀。

  一、教材編紙條分析

  編紙條又稱紙條穿編,是運用經緯構成的基本原理進行簡易的編織操作實踐活動,是兒童工藝美術教學的傳統課題之一,編紙條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提、壓是編織的基本構成原理。編紙條是選用不同顏色的經(縱向)緯(橫向)紙條,運用“提”、“壓”的編織方法去表現紋樣。編紙條具體講:“提”是使“經”上浮,而“緯”則下沉,被遮擋;“壓”則與之相反,即“經”壓於下,“緯”則浮於上。設計、製作時,編紙條根據紋樣形象的需要安排“提”、“壓”的不同數目,去實現紋樣表現要求。為了降低難度,本課的基本編織要求是採用“一提一壓”交錯編織的方法形成各種格狀紋,是本課編紙條製作的起點。

  編紙條的輔助製作說明:

  1.剪經條時,不能剪斷兩端紙頭,這樣剪好經條後仍能保持整張紙的外形,方便以後的穿編過程;

  2.緯條可用2種左右不同顏色的紙條;

  3.經條可有形狀變化,緯條保持直線長條狀不變。

  4.整理作品時要粘牢緯條兩端,以防作品周邊散開。

  教材左頁主圖由四幅作品組合而成,都使用了最基本的“一提一壓”的穿編方法。雖然都使用了同一種顏色的經條,卻因為緯條的顏色數量由一種逐步增加到三種而呈現出有趣的變化過程,並且產生了冷暖色調的效果對比。總之要運用已知的色彩搭配規律使作品達到令人滿意的視覺效果。

  在“一提一壓”穿編方法的基礎上求新求異,體現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時代要求。教材右頁的作品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歸納起來,可在以下方面追求創新:

  1.緯條的變化:(1)改變緯條的寬度,產生橫向的線的疏密、面的粗細的對比。(2)選用不同材質製作緯條,產生材質特徵上的對比。

  2.經條的變化:(1)改變經條的形狀,可有直線形、折線形、弧線形等型別,產生線條曲直的對比。(2)改變經條的寬度,產生縱向的線的疏密、面的粗細的對比。

  3.穿編方法的變化:改變提壓次數,如二提一壓、一提二壓等。這樣作品可呈現兩種型別:(1)抽象型,確定提壓次數進行有規律的穿編。(2)具象型,先設計一個簡潔的具象造型,再根據紋樣形象的需要安排“提”、“壓”的不同數目進行穿編。

  在將編紙條工藝運用於實用裝飾時,就需考慮作品的.形狀、尺寸必須適合於裝飾部位。比如杯墊的形狀以圓形居多,書籤一般為長方形,長度約12cm左右。包書紙的尺寸要求比較高,要剛好適合子書本的長度、寬度和厚度。

  二、教學目標

  ◆掌握編紙條的基本製作方法、技能,能製作出一件編紙條作品。

  ◆瞭解穿編工藝的形式美法則及構成的基本原理。

  ◆培養耐心、細緻的良好工作習慣。

  三、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內容操作性很強,教學活動方式因學生認知程度、製作內容的定位等因素而異。本課教學思路是:如何認識製作原理,怎樣掌握方法,怎樣求新求變。

  教學過程可作如下安排:欣賞探究一發現方法一創造表現一交流評價。

  先出示賀卡或包書封皮等實用範作引導學生欣賞,感受構成的形式美感,引發學生對穿編工藝的探究慾望。接著欣賞以“一提一壓”穿編方法制作的範品,再讓學生自學制作方法和步驟。可結合簡單的嘗試練習,師生交流並解決製作技能和其他問題。在掌握了“一提一壓”編織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拓展、創新{}j作方法。運用一些範作展開討論和交流。認識到可從緯條、經條、編織方法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求新意。透過比較實用範例中編紙條作品的尺寸和形狀,討論編紙條作品還可以用在哪裡。學生作業可採用獨立{}i作的方式完成。作業評價應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選擇

  可根據地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指標。條件不足的學校可以掌握、製作出一件“一提一壓”編織方法的作品為目標。條件較好的學校可在此基礎上再延續安捧活動。如三個課時的安排方法:製作一件“一提一壓”編織方法的編紙條作品一製作一件方法創新的編紙條作品一製作一件實用的編紙條作品。

  五、教學建議

  1.教師應出示範品給學生觀賞。範品幅面儘量大一點,正、背面的色彩都應明快、清晰,因為在瞭解構成方法時有必要利用正、背面對照來印證。

  2.在編織過程中,要把緯條之間的間隙儘量縮小,使得作品紋樣密實、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