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看雲識天氣語文課件設計

看雲識天氣語文課件設計

看雲識天氣語文課件設計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有關雲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檢查預習

  1、匯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2、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目標。

  2、聽讀課文,思考:

  ⑴ 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⑵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⑴ 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⑵ 對於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三、重點研討

  1、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

  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雲”又分為“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⑴ 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於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於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⑵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六、佈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