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四方井菜市及其他美文

四方井菜市及其他美文

四方井菜市及其他美文

  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們會路過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可是在我們記憶深處,還是對家裡的一草一木要更熟悉。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優秀散文:四方井、菜市及其他。

  四方井是我兒時比較熟悉的一口井,在東門前,離我家不遠。

  說起東門前,可能很多人會疑惑。它是特指羅平古城東門外這一片,就是今天團結街和龍門街交匯的地方。古城肇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規模不小,雖歷經匪劫與火患卻巍然屹立。遺憾的是到了建國後卻被作為“四舊”徹底破拆了。東門前曾是古代羅平最熱鬧的地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親臨後有感而記之:“是日為東門之市。既至而日影中露,市猶未散,因飯於肆,觀於市。”“州城磚甃頗整,州治在東門內,俱民,惟東門外頗成闤闠。”

  水井是古代人的主要水源,四方井是當時東門外的人們的生活依賴。拆除古城時,水井沒在“四舊之列”,得以倖存延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縣城裡有了自來水,但只是少數人家有,多數人家用水需要到附近有自來水的人家去買,一分錢一挑。不過當時的自來水不正常,經常會停,這時候,就需要到四方井裡取水。想想當時住在四方井邊上的人們真是幸福呵,無需去買水,更不需費力去挑,直接從井裡取出來就是了。

  四方井邊有條小河,叫魯沂河,發源於城西郊的白臘山麓,古代建州城的時候把它引到了城邊成了護城河。從西門流經南門、東門後一路向東。河邊有很多垂柳,沿河兩岸是人家,天然延伸成了一條街道,叫白臘街。

  人口不斷增長、不斷擴張似乎是中國縣城的發展特色,今天的羅平縣城比起四十年前來起碼擴張了十倍。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強大的、毫無懼憚的蠶食能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四方井被徹底地填埋了。還有魯沂河,它成了縣城裡的一條排汙河道,不得不含淚吞嚥著城市人所製造的汙水汙物。甚至河面也不放過,被人用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覆蓋成道路,並自發形成了一個叫“四方井”的菜市。

  這是條直線形的萊市。一頭連著振興街,一頭連著龍門街,長四五百米,很狹窄,再加上許多毫無規矩的攤位拼命地延伸出來,擁堵是常事。相向而來的兩輛流動賣菜三輪車都會造成堵塞,半天也調整不開,有時候還會有些運菜的平板小貨車或麵包車開進來,造成的擁堵場面更嚴重。叫喊的,抱怨的,爭吵的聲音不絕於耳。

  飲食是家庭的必須。作為縣城裡的一介平民,我幾乎每天都要去往這裡,大多時候是早上上班前,既圖早市的菜新鮮,也是無奈之舉——作為上班族,必須工作家庭兩不誤。買菜其實不是件簡單事,合理開支姑且不論,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好一家人一天菜品的搭配,儘管我不是個細心的人,但至少要考慮到家人的飲食習慣和偏好,特別是我家孩子,正處在青少年期,而且有些挑食,必須要為他選擇合適的蔬菜,既讓他愛吃,又營養均衡,所以每天為買些什麼菜很是費神。我每天的買菜習慣是選擇從一頭進去,先不忙著買,邊走邊想邊看。走到盡頭折返回來,一路把需要的蔬菜買了,回到原點後回家。說來好笑,有時候第一遍心不在焉,折回原點才發現忘買了,只好折回去再來一趟。還有時需要的菜,總想著下一家會更好,結果到頭髮現沒有了,只好返回去,不敢再作比較,見好就收。因為是菜市常客,我與許多菜農成了熟人。買菜時幾乎不要開口,在他們面前一站,他們就會接過錢,並且很熟練地稱好我需要的菜遞給我。

  多年的買菜經驗讓我對四方井菜市無比熟悉,這裡的菜農,多數來自城郊和不遠的鄉村。他們的菜是小規模栽種的,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空地或自留地,隨便撒些種子下去,收穫了自家人吃不完,就把多餘的拿到這裡來賣。一副篾箕,一個籃子或一張小三輪車就是菜攤,或找個縫擺了賣,或遊走著賣。基本是些時鮮蔬菜,很土的那種,儘管菜的品相不惹眼,但價格便宜且綠色生態,很受歡迎。當然,在這裡,專業菜販子也不少,他們早早地從菜農手裡一次性買了來,擺好攤兒零售,賺的是差價。

  中國的菜市似乎有個共同點,就是不完全是賣蔬菜的,還有其他。在狹長的四方井菜市裡,還有賣水果的,賣糕點的,賣土雜的,賣各種炊具的,甚至不乏賣衣服的,賣床上用品的,以至於賣藥品的`,賣小孩玩具的,應有盡有。小吃店也不少,各種風味、品種的都有,生意很紅火。

  雜亂、喧囂、吵鬧但充滿了人間煙火味,這就是四方井菜市,這就是中國菜市的縮影。這裡有人間萬像紛呈——善良的,醜惡的。誠信的,欺騙的。文明的,野蠻的。乾淨的,骯髒的……,它讓我們欲罷卻不能,因為我們畢竟只是這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人,誰能不食人間煙火呢?

  甘冽的四方井水與清澈的魯沂河水,我所欲也。菜市,亦我所不能離也。二者真不能得兼麼?在菜市裡堅硬、冰冷的水泥地板之下,只要你用心仔細去聽,在喧囂聲中分明夾雜有四方井和魯沂河的嗚咽聲。